《童年》导读课课例分析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频道

《童年》导读课课例分析

2022-10-20 13:51

来源:中国校园在线 JYJ62765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首次试教:介绍基本信息,形成初步印象

整本书阅读的导读课,很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对作品有整体感知,形成初步印象。在第一次设计时,我的想法是:通过对这本书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等介绍,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信息,对书的内容有一个基本的印象,从而为后续进一步的阅读体验做好铺垫。以下是第一次试教时的教学片段。

师:你们知道《童年》这本书的作者是谁吗?

生:高尔基。

教师出示“作者生平”。

师: 结合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经历,你发现了什么?

生:高尔基和阿廖沙的经历高度相似。

师:没错,《童年》就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这本书生动再现了当时俄国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教师出示“时代背景”。

师:当时的俄国,政治极端腐败,人民愚昧落后,底层百姓生活困苦,高尔基深刻认识到,必须把唤醒人民看作是自己义不容辞的义务和权利。《童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教后反思】

教师通过介绍这本书的作者和背景,能够让学生对这些基本信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却不能体现导读课的指导意义。导读课,应该是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整本书阅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学生拿到一本书的时候,应该从何入手?如何对一本书形成初步印象?其实,书的封面、目录、序言等,是很好的导读抓手。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书的封面,引导学生从封面上获得一些信息,了解书的大体风格;教师也可以利用目录,引导学生推测书本的主要内容;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序言中了解书本相关信息,建立读整本书的概念。

第二次设计:引导关注“序言”,了解大致内容

仔细研读《童年》的序言部分,笔者发现这本书虽然版本很多,但是每一个版本的序言都涵盖了作者生平、作品背景、内容简介等板块,所以在进行《童年》这本书的阅读指导时,教师可以从序言入手,引导学生借助序言,对作品形成整体感知,并告诉学生,读书可以先从序言读起。下面为第二次试教时的教学片段。

师:我们翻开这本书,映入眼帘的是什么部分?

生:序言。

师:每本书的扉页,常常都会有一篇序言,同学们平时读的时候,有没有关注过这个部分?

学生有的说看过,有的表示忽略了。

师:其实,序言对我们阅读这本书会有很大的帮助。请同学们先快速浏览一遍序言,说说这篇序言由哪几部分构成?

生:作者生平、作品背景、内容简介。

师:请同学们默读序言中的作者生平。想一想高尔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为什么?

生:高尔基生活贫困,历经坎坷,他11岁就踏入社会,做过各种苦工。

生:高尔基热爱读书,他四处奔波却始终没忘记过读书,常常冒着危险找书看。

生:高尔基在极端艰难的环境里,依然发奋自学,这为他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师:请同学们默读序言中的作品背景。想一想高尔基创作这本《童年》的原因是什么?

生:他是为了写出自己的童年经历,并借此折射出贫穷落后的社会,唤醒民众愚昧无知的灵魂。

师:请同学们默读序言中的内容简介。并用笔圈出其中出现的主要人物,完成人物关系图。

生:主人公是阿廖沙,其他人物有外祖父、外祖母、两个舅舅、母亲、茨冈、格里高利。

师:根据内容简介,请你说一说在阿廖沙的家庭里,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

生:阿廖沙幼年丧父,寄居在外祖父家,外祖父经常痛打阿廖沙,两个舅舅对待阿廖沙很粗暴,外祖母会保护安慰阿廖沙。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一起阅读了这本书的序言部分,以后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可以先关注什么?

生:序言。

师:为什么?

生:在阅读一本书前先关注序言,能让我们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全书的大致内容、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和写作意旨,帮助我们更有效地理解作品。


【教后反思】

第二次教学中,我重点介绍了《童年》这本书的序言部分,让学生自己说说从序言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对这本书有了哪些初步的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从序言中提取有效信息,了解书本的大致内容,明白作品的文学地位、知晓作者的写作意图,并梳理清楚主要人物的关系等。教师可以让学生拥有在阅读一本书前先关注序言的意识,并掌握阅读序言的方法,以便帮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作品。

整本书的阅读指导课,切忌上成精读课文的教学课,失去了“导读”的味道。若只是由老师来介绍书本的相关信息,学生就无法掌握整本书阅读的方法;若只是选取书中的精彩片段进行阅读欣赏,也无法让学生形成整本书阅读的概念。因此在导读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借助书本的序言等,让学生在掌握阅读方法的同时,对作品形成整体感知。

一是选取合适的阅读书目。统编教材新增了“快乐读书吧”板块,它介绍了一些经典阅读书目,且这些书目是配合语文要素,按照各年级的阅读训练点来推荐的。教师在选择导读课的书目时,就可以结合快乐读书吧来选取适合学生对应阶段的阅读书目。由此,把课外阅读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使之成为语文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二是传授有效的阅读方法。整本书的阅读,有别于平时的课文教学,阅读方法不尽相同,而且,不同的书籍,对阅读技能的要求也并不一样,这就需要教师在导读课上加以点拨。在对作品的整体感知方面,借助序言来理解作品,是行之有效的一个阅读方法。除了序言,作品的封面和目录往往也能让读者形成初步印象,并激发读者的兴趣。在作品的自读自悟方面,跳读、带着问题读、边读边想象画面等,也是值得学习的阅读方法。总之,为学生的整本书阅读传授有效的方法,并提出有用的阅读建议,是导读课的意义所在。

 

撰稿: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临平第三小学  沈诗韵

【责任编辑:你猜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