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趣·探究·成长——《森林报》整本书阅读分享课磨课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整本的书,不仅可以练习精读、速读,有利于养成好的读书习惯。”而近年来,“整本书阅读”已被推到了一个新高度。“整本书阅读”是一个个性化、阅读策略交互运用的、能不断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综合性阅读过程。它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理念,能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做了这样表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所以,我们积极探索以语文教材为主、辅以整本书阅读的教育模式。
本次“整本书阅读”内容为苏联作家比安基的《森林报》系列书籍,课型为分享课。分享课力争引领学生对整本书进行全面回顾、总结和提升,让它与学生的生命发生碰撞,让它触及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思考,带给学生启迪。以下为相关教学片段。
一、多途径检验阅读质量,初步激发学生分享欲
(一)初次设计:游戏设计,激发学生阅读分享兴趣
在对《森林报》前期的阅读过程中,学生已经通过读书笔记、绘画作品等多种形式对书中主要内容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因此课前,我通过《知识竞赛命题单》让学生自主出题,并在课堂上以“一站到底知识竞答”的游戏形式来检验学生的阅读质量。以下为教学片段。
师:之前老师请同学们出了关于书中知识的竞赛题,经过一番精挑细,这些题目入围我们本届“一站到底知识竞答”题库,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挑战一下吧!我们先一起来了解一下游戏规则。
(PPT出示游戏规则,全班一起明确:1.全体起立,拿好手中答题卡,保持安静,注意力集中;2.题目出示以后不许抢答,听主持人口令,当听到“请答题”以后,快速举起自己认为的题目答案,回答慢的人将被取消竞赛资格;3.公布答案后,对的继续答题,错的请坐;4.站到最后的同学即为本次“答题王者”。)
师:大家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有请第一位出题者,斯逸菲。
生:一年中,什么季节的白天最长?A.春天 B.夏天 C.秋天 D.冬天,请答题!(学生答题)
生:恭喜选B的同学答对了,答错的同学请坐。
(后续依次按这样的方式答题)
师:能一站到底的答题答题王者可真厉害。除了答题王者,我们班还有森林小画家,看,这是同学们为《森林报》画的插图,你知道它是书中的哪个内容的插图吗?
生:这是《雪地里的吃奶娃娃》。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它画了几只小兔子正在吃奶,我就想到了。
师:看来你看书看的真仔细。那这幅呢?
生:这是《林中壮汉们的决战》,图中的两头鹿正在用头顶的鹿角打架呢!
师:是呀,原来森林里每天都会发生这么多有趣的事。
【教后反思】游戏设置可以最大程度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并且这些竞答题都是学生自己出的题,很有亲切感,因此在“一站到底”环节学生的参与热情十分高。但是到了猜画环节,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的参与度降低,课堂的活跃度就呈现下降趋势。而阅读分享课,学生是分享的主体。因此有老师建议,这一环节也由学生自己来分享,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将课堂还给学生。
(二)再次设计:有理有据,呈现学生深度阅读成果
反观“一站到底”环节,学生参与度虽高,但是学生之间只是简单的一问一答,整个环节设计过于机械,因此在这环节,我还要求出题人能讲出书中的相关出题依据,做到有理有据。后续的猜画环节也做了相应调整,以下是修改后的教学片段:
师:之前老师请同学们根据书中内容出了竞赛题,老师精挑细选了一些题目,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挑战一下吧!有请第一位出题者。
生:兔宝宝几天就可以断奶?A.两三天 B.八九天 C.一个月 D.三个月,请答题。
生:恭喜选B的同学答对了。其实比安基在《森林报·春》的第一个月的《雪地里的吃奶娃娃》中曾这样说“而且过不了八九天,兔宝宝们就可以断奶,吃草了。”
师:原来比安基在书中教给我们这么多关于自然的知识,老师相信,这些同学之所以能成为答题王者,一定和他们看书时的认真仔细分不开,其他同学可要向这些榜样看齐。
师:还记得之前让大家画的插图吗?有些森林小画家画得可真传神了,让人看了就忍不住想起书中的某些内容,你们想看吗?接下来请这些森林小画家上台和大家一起玩一个“你画我猜”的游戏吧!
生1:请大家猜一猜这幅画画的是《森林报》的哪个季节?讲的又是哪个故事?
生2:这讲的是《森林报·冬》木屋中的荏雀。
生1:你是怎么猜出画中的内容的?
生2:这画中有一只小鸟, 它的羽毛是黄色的,脸颊是白色的,胸脯上有黑色的条纹。而且嘴里正叼着一只虫子,这和荏雀的形象非常符合。
生1:没错,你观察地非常仔细,比安基在《森林报》中就是这么描写荏雀的“它的羽毛是黄色的,白颊,胸脯上有黑色的条纹。它寻找蟋蟀,寻找睡在木板夹缝里的苍蝇,啄食食物屑粒。”
师:同学们真是拥有一双火眼金睛,通过对画的仔细观察,分别从内容、颜色,以及文字提示等不同方面得到启示,猜出了画中的内容。
【教后反思】在调整后的教学中,我们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课堂分享主体,让学生与学生彼此互动,产生思想的交锋。学生自己出的每一道题目,画的每一幅画就是一个圆心,围绕着这个圆心,通过“一站到底”和“你画我猜”这样的游戏形式,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氛围中,学生一起回忆了书中的重要内容,唤醒了曾经的阅读体验,教师也顺势检验了学生的阅读情况,可谓是一举三得。
二、小组探究分享,进一步训练学生阅读分享力
《森林报》中,比安基通过细致的观察,入微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宏大的,生机勃勃的自然森林。所以我们要带领学生深入文本感悟作者在写作上的特色,感受比安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进而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以下为第一次试教教学片段。
(一)初次设计:教师带领,感悟文本魅力
师:看过书的大家肯定都知道,在森林中,战斗时有发生,它不仅发生在动物之间,还会发生在——植物之间。这不,春天来了,有一场无声的大战正在发生,让我们一起来观战吧!请快速浏览书中《林中大战》的内容。
师:大家都已经用最快的速度回顾了《林中大战》,你喜欢这篇报道吗?为什么?
生:喜欢,这个故事内容很吸引人。
师:水杉树大家见过吗?有的见过有的没见过,让我们来看看图片认识一下。就是普普通通的树嘛,但是谁能想到表面看起来平静祥和的树林其实也暗藏杀机啊!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学到了之前不知道的知识,所以这新奇有趣的内容很吸引我们。
生:作者的语言很有趣。作者说云杉球果裂开的声音就像玩具枪的声音,非常生动形象。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林中大战》作者写了不止一回?在哪几册书中都有《林中大战》?请你快速回忆一下或者翻一翻书。
生:作者在夏天、秋天也都写到了《林中大战》
师:对于这场战争,作者从春天一直写到秋天,可见他的观察是——连续细致的。
师:通过刚才的分享我们知道了,阅读分享可以从书中的内容、作者的语言、观察角度以及表达的情感等不同角度去分享,可以分享其中的一段,也可以多篇关联起来分享。
【教后反思】通过品读文中教典型的文段,学生较顺利地发现了比安基观察细致,描写入微的特点。但是该环节的教学全程在教师和学生一问一答中展开,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教师没有激发出学生的自主阅读分享欲,容易使课堂陷入教沉默的氛围。
(二)再次设计:小组合作,在探究中获得阅读新体验
为解决第一次试教中产生的问题,在前期的阅读推进中,我便引导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时遇到描写有趣或者印象深刻的地方可以圈一圈,画一画,并在边上空白的地方做上批注,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享彼此的阅读批注,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展示。
师:那我们具体可以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比安基观察的细致呢?之前老师让大家选择了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在书中做了批注,接下来我们就先请一个小组来分享他们在阅读时的发现。
(小组上台通过投影或照片展示他们在书中所做的相关批注,并简单说一说自己的体会与发现)
生1:请大家看这段“一个阳光灿烂的温暖早晨,一阵噼啪声从远方传来,就像枪的对射声似的……云杉的大球果被太阳晒的发热了,就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每一个球果在裂开时,都发出乒的一声响,好像是谁在放玩具小手枪”——《森林报·春》(第二个月)大家有听过云杉球果裂开的声音吗?
生:没有。
生1:我也没有,但是我却知道枪对射的声音,因此通过比安基的形容,我却可以想象出这是一种怎样的声音。
师:这是比安基用耳朵听到,然后通过联想描述出来的。
生2:“在它们墨绿色的针叶树枝上,挂满了新球果,好像点起了红蜡烛似的;金黄色的柔荑花序点缀其间,更显得五彩斑斓了。”——《森林报·春》(第二个月)。这里比安基写了云杉球果的样子,通过比安基的描写“红蜡烛似的,金黄色的柔荑花絮”我可以大致想象出云杉球果的颜色和样子。
师:这是比安基用眼睛看到,然后写下来的。
生3:“在离地高高的空中……厚厚的帐幕遮挡了阳光,下面黑洞洞的,还很闷,散发出一种潮湿、腐朽的气味。”——《森林报·春》(第二个月)。读到这里我仿佛走进了树木茂盛遮天蔽日的森林,闻到了一股森林特有的潮湿腐朽的味道。
师:这是比安基用鼻子闻到的。
生4:“就在云杉种族忙着占领新空地的时候,河那边的白杨正开着花。它们……才刚开始成熟。”——《森林报·春》(第二个月);“果然,几场温暖的春雨下过以后,在一个晴朗的早晨……无论小云杉怎么拼命地从土里往外钻,它们到底还是来晚了一步——野草大军已经占领了新空地。”《森林报·春》(第三个月);“虽然云杉很快获胜了,但是这胜利并不巩固。有很长一段时间,它们都丧失了战斗力。”《森林报·夏》(第一个月)。我还发现书中不止一次写到了“林中大战”,在这场战争中,野草、白杨、白桦都曾陆续登场,比安基一直写到秋天这场战争才有结果。
师:哦,这位同学还能把多篇文章联系在一起比较着读,发现了比安基还是在连续观察的。
师:这一小组真会读书呀,他们竟然发现了比安基的写作秘密。比安基先调动了眼睛、耳朵、鼻子等不同身体器官连续细致地观察了森林,接着相对应的从视觉、听觉、嗅觉等不同角度进行了入微的描写。那同学们以后在写某样东西的时候,也可以向比安基学习。
【教后反思】一是发挥学生的分享主体地位。学生是整本书的阅读主体,也是阅读分享课中的分享主体。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自觉扮演好一个帮助者,旁观者。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分享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产生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的阅读成长。二是选取书中典型内容。整本书阅读的内容远远超过单篇课文,而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好内容分享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因此教师要注意提前筛选,选取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内容,以局部带整体。
撰稿:撰稿: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临平第三小学 华幸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