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人物,体验成长之美——整本书阅读分享课《草房子》课例
首次试教:体会苦难与成长
通过同学们的阅读、交流及分享,我们看到了草房子中每一个孩子,都用自己鲜活的人生诉说着“苦难”与成长。
师:你认为什么是苦难?
生:“苦难”就是一个人遭受到的困难和磨难。
师:陆鹤、桑桑、杜小康、细马等人遭遇到的苦难分别是什么?他们是如何面对这些苦难的?从他们的身上,你有哪些收获?
师:请同学们完成手中的表格,稍后我们请同学交流分享自己的体会。
学生反馈:
1.陆鹤的苦难:天生一个光头,被同学们所耻笑。面对苦难:他接受,并尝试擦生姜,希望长出头发;因为被耻笑,他在学校会操训练时抛帽报复;因为搞砸了会操,使学校丢失了荣誉,受到同学们的冷落。他毛遂自荐参加文艺汇演,出演光头伪军连长,并为学校赢回了荣誉。
2.桑桑的苦难:脖子上长了一个鼠疮,以为自己不久将离开人世。面对苦难:跟着父亲不断地去治疗,在得知在即将离去时,不怨恨世界,更多的是对这个世界的爱和善意。他面对死亡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优雅和悲壮。
3.杜小康的苦难:原本富裕的家庭,因沉船事件,家道中落,红门衰败。战胜苦难:被迫辍学,跟父亲放鸭,养鸭失败后,挎上柳篮在校门口做起小生意。
4.细马的苦难:被邱二爷收养,家被冲塌,父亲邱二爷生病去世,母亲生病精神恍惚。战胜苦难:卖树治疗母亲,精心购置羊仔,买砖造房子……
师: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在苦难里,秃鹤找回了自己的价值,杜小康学会了坚韧,桑桑学会了奉献。苦难的解药就是人性的温暖,来自集体、友情和亲情的温暖。正是在这种温暖下,秃鹤重新回到了集体;杜小康拥有了桑桑的友谊、跟大家的尊重,所以他才会被夸赞是以后最有出息的孩子;而桑桑在爸爸妈妈、温幼菊老师悉心的照料下,他才恢复了健康。苦难和温暖,才会让这些孩子的成长变得更加容易些。
教后反思:《草房子》这部小说,刻画了一系列苦难者的群像,在曹文轩先生的笔下,苦难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只要以优雅的风度面对苦难、拥抱苦难,就可以超越自我,走向成熟。本次试教我围绕“苦难和成长”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教研员老师指出,“苦难与成长”这个定位,本身就比较深奥,而且探讨“苦难”这个定位,有些偏颇。《草房子》作为曹文轩先生的“纯美系列小说”的代表之作,探讨小说人物的成长之美,对学生来说,或许更能够传达精神力量。
二次试教:聚焦人物,感知成长
师:谁来说说秃鹤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秃鹤他是一个秃头,他很自卑。
生:秃鹤在会操表演中,抛帽子,让整个学校丧失了荣誉。
师:秃鹤因为先天缺陷而感到自卑,进而有了报复性行为,但他也因为此进行了弥补。
师:(幻灯片出示秃鹤排练《屠桥》片段)从这个片段,你如何评价秃鹤?
生:秃鹤排练时肯于吃苦
生:结合冬天演夏剧,继续体会秃鹤不怕吃苦
师:秃鹤是一开始就参加了排练吗?他是因为什么原因才参演这个角色的?
生:不是的,因为没有人适合演扬大秃瓢,最后秃鹤毛遂自荐参加的。
师:同学们,秃鹤不再怕自己的秃头被笑话,也没因为严冬的寒冷而退却,毅然而然地演了伪军连长杨大秃瓢这个角色,从他的身上,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秃鹤的积极乐观。
生:我感受到他的有责任感。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秃鹤演出的描写。
生:谁来说说秃鹤演出时的表现?
生:秃鹤演出一丝不苟。
生:秃鹤演得很到位。
师:最后这位为油麻地小学争得荣誉的少年哭了,你怎么理解他的哭?
生:秃鹤通过演出重新获得了老师、同学们的尊重,重拾自信。
师:秃鹤在油麻地,是一直备受孩子们尊重的吗?受秃头的影响,秃鹤的行为一直是像参加这次汇演一样吗?
生:秃鹤在会操表演中,故意抛帽子,导致学生丧失荣誉。
生:秃鹤因为秃头而感到自卑,所以不去上学,擦生姜,戴帽子等方式掩饰自己的自卑心理。
生:桑桑等人嘲笑、哄抢秃鹤的帽子,令秃鹤伤心不已。
生:秃鹤在会操表演导致学校丧失荣誉后,受到同学们的孤立( 帮助同学拿纸飞机,却被同学嫌弃;被狗咬伤了,却没有一个人关心他,就连老师也说:咬就咬了呗;新学期分组, 没有一个组想要他),内心孤独。
师:是啊,秃鹤的成长过程中有过自卑、自暴自弃,但他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回了自尊。这个过程就是成长。
教后反思:《草房子》开篇便是陆鹤,“秃”是他的主要特征,相关的故事情节都是围绕他的“秃”展开。本次是在第一次试教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围绕秃鹤的“秃”展开,引领学生探讨人物形象,感悟心理“成长”,然后再聚焦其他人物,进一步体会成长。
通过课堂的实施情况,本次由秃鹤这个人物体会“成长”这一主线教师的引导还不够明确,而且有给人物形象贴标签之嫌。原因在于,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仅仅浮于表面,并未能够使学生走进文本、乃至整本书来体会人物的具体成长。
教师的教学思路也不够清晰,课堂内容设计有重复部分。在引导学生谈对秃鹤的印象的时候,有教师指出可以顺势引导学生结合秃鹤的成长历程中发生的关键性事件,把握秃鹤的心理变化,体会他的成长。
第三次设计:聚焦人物,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师:《草房子》讲述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等少年的小学时发生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有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每当读到他落泪时,黄老师也会不知不觉地流泪。他就是本书第一位出场的主角——秃鹤(学生一起答)。
师:谁来说说,为什么大家都叫他“秃鹤”了呢?
生:因为秃鹤是一个秃头,因此大家叫他秃鹤。
师:老师还关注到了有关秃鹤的一个小细节,那就是帽子。秃鹤刚开始为什么要戴一顶帽子呢?
生:秃鹤想用帽子遮住自己的秃头,但是周围的人反而更好奇了。
生:桑桑、阿恕他们还拿他的帽子开玩笑,而且还把帽子挂到了旗杆上,秃鹤心里是难过的,他也感受到了伤害。(板书:帽掩秃头 同学戏弄 心情:委屈)
师:你将心比心,走进了秃鹤的内心世界。所以,秃鹤因此也做了错事。
生:那就是在学校的会操表演中抛帽子,导致学校丧失荣誉。(板书: 会操表演 抛锚报复 心情:愤怒)
师:谁的成长中,没有做过一些错事呢?当我们做错了事情,大家都是怎么办的啊?
生:我是积极改正,虚心接受教训。
师:是啊,接下来,秃鹤跟我们每个孩子一样,用自己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油麻地小学的所有人,也深深地感动了我们。(幻灯片出示:秃鹤排练片段)
师:谁来说说,秃鹤排练这一场景,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生:秃鹤下定决心要演好。(学生上前圈画:决心)
师:你瞧,他会思考,但我觉得秃鹤这是很冒险的事情。你觉得呢?你们觉得他下了这个决心他能做到吗?我有点怀疑,因为文中说“秃鹤从未演过戏”。你们是从哪里看出来,他决心演好这场戏的?
生(圈画):他用出人意料的速度,将所有的台词背得滚瓜烂熟。
师:曹文轩先生他也觉得不可思议,你找一找,哪个词体现了他的不可思议?
生:居然
师:请你把这句话,为大家读一读。
师:你还从哪里看出秃鹤决心演好这场戏?
生:隆冬季节,秃鹤穿着夏天的衣服练习
生:把道具带回家练习
生:他就当纸月在场,驴拉磨似的旋转着。
师:他的对手纸月不在,他有没有这样的想法:反正也没有人陪我演,我才不要自己辛苦地练习?
生:没有
他放弃了吗?为什么没有放弃,因为他——下定决心非要把这个角色演好不可。
师:(联系生活)同学们,当我们下定决心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也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放在你的面前,你用不用?
学生:(摇头)我们不用。
师:你们也要排除各种困难,像秃鹤一样,下定决心,非完成不可。大家猜测一下,或者根据你们的阅读经验,秃鹤收获了什么?
生:秃鹤不再在意自己 的秃头。
师:别人说什么,他一点不在意,能够找到自己,这就是成长,你的心灵更是成长了。
生:秃鹤获得了老师和同学们对他的认可。
师:为什么得到认可?
生:因为他给学校带来了荣誉。这个荣誉是因为他——把这个节目演好了。
师:(出示秃鹤演出片段)看这段话哪里告诉你,他把这个角色演好了?
生:一丝不苟
师:一丝不苟,说明秃鹤演得非常认真。还有哪个词还更能够说明秃鹤演得很认真?
生:秃鹤把那个角色演绝了。
师:(请学生到前面)并说说你对所圈这个“绝”字的理解。
生:秃鹤演得非常好。
师:除了这个“绝”,你们再找一找,还有哪些细节,体现出他把这个角色演绝了?
生:我感觉他把坏人的感觉演了出来。
师:很好,哪个字?
生:操(学生可以当场示范什么事“操”,其他学生体会到这个伪军连长如土匪一般形象,感受“凶恶”“丑陋”的形象。)
生:喝得脖子里乱流,脑袋一歪,眼珠子瞪得鼓鼓的……我体会出秃鹤在演出时,表演得淋漓尽致。)
师:(结合板书秃鹤成长台阶图)秃鹤是一个有缺陷的孩子,他不够自信,也犯过错,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掌声与赞美,赢得了老师和同学的尊敬,这就是成长。唐安琪秃鹤也获得了成功。
课后反思: 本次上课,老师先是带领孩子们一起欣赏了他们精心绘制的《草房子》思维导图,并借助思维导图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小说职工人物的重要性;紧接着引导学生品味了草房子中不同少年的成长历程。在授课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学生每一次的举手,每一次圈画批注都是他们阅读之旅中的一次成长;我也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学生的课堂学习单和书本上的批注,都会及时运用希沃授课助手进行即时投屏。这节整本书阅读课,孩子们的不仅品味了书香,他们的心灵也是得到了充实。从教学设计改进到课堂实践的成效,我对整本书分享课的阅读教学有了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紧扣课标,定好主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阅读与鉴赏方面针对第三学段的学生提出了以下要求: (1)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2)阅读整本书,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积极向同学推荐并说明理由。
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整本书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分享,本课以“成长”为线索,设计了“思维导图,关注小说人物”“聚焦主题,赏析人物”“表达感悟,拓展阅读”三个教学环节,以此为支架,帮助学生关注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表达感悟,拓展阅读”环节,推荐曹文轩“纯美系列”文学作品,以“成长”为主线引导学生拓宽课外阅读视野,激发对儿童文学的兴趣。
二、聚焦人物,探讨主题。作为分享课,必须聚焦人物。在学生初读调查后发现,秃鹤因为秃头三次“抛帽子”的经历给大多数同学留下的印象最深,聚焦这个人物,可以让孩子们更好地体会“情节”对小说人物的刻画作用。
整本书的阅读教学和单篇阅读教学会有很大区别,在一节短短的课堂上要落实整本书的教学目标必然会落到以片段为抓手。但在真实的教学中一旦落到片段,往往又容易停留在片段而忘记整体。失去了对整体的关注就失去了整本书教学的意义,所以,整本书的阅读教学要兼顾整体与片段的关系。
在《草房子》教学中,笔者聚焦秃鹤这个人物进行片段赏析,通过秃鹤人物成长曲线整体入手,再聚焦情节、细节及环境的局部描写,探究秃鹤经历的挫折与他成长的关系,这是个体的成长。然后又从秃鹤个体的成长启示回到整本书,回到书中一群人的成长,小组交流探讨杜小康和桑桑的成长,继续探究去深化主题。在学生讨论交流中自然揭示:草房子中的孩子们,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挫折与苦难,他们都能够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在这个历程中,他们的心态和行为也发生了积极的转变,这就是成长。成长是美丽丰盛的,这份丰盛带来勇气、带来信念、带来梦想,这份丰盛引导孩子们跨越生命中的障碍。
教学中,在课堂的结尾处还回归主要人物桑桑,齐读了导语,延伸了作者介绍,链接了曹文轩的经典语句:“少年时就有一种对待挫折的风度,长大后才可能是一个强者。”让整本书的学习真正全方位立体。
三、借助导图,深化主题。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显然会关注到令他印象深刻或者令他深受感动的人物,如《草房子》这本书中的主人公是谁、有哪些主要人物,他们做了哪些有趣的事情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人物成长历程图,帮助学生深入地、多元化地、多角度地理解人物。在执教过程中,教师首先引领学生走进秃鹤这个性格鲜明的人物,以秃鹤排练《屠桥》和演出时的表现两个片段为支点,并借助板书绘制秃鹤成长的阶梯图,使学生眼前呈现出秃鹤的成长变化。然后学生借助“人物成长阶梯图”分小组讨论小说中的关键人物桑桑和杜小康的成长历程,并尝试为他们颁发荣誉,进一步深化了“成长”这一主题。
撰稿: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临平第三小学 黄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