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果的诱惑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观察了解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是为了评估他们的兴趣、特点和需要,以便更有效地拓展他们的经验,促进他们的学习与发展。教师只有善于观察,才能发现真问题和真需要,才能了解幼儿的现有水平。
在九月的安全活动周里,石家庄市辛集市兴华幼儿园录制了几个安全活动现场模拟实验,我们看到了很惊讶的一幕!这也引起了我们高度的重视与思考。
这是一节社会安全类课程《不跟陌生人走》。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孩子们要学会辨别陌生人,不食用陌生人的食物。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都很棒,表述的也很完美!转而到了现场模拟板块,则画风突变,让人措手不及、备感诧异!
模拟场景一:一个小女孩独自在家,一个陌生阿姨用一串糖果来诱惑小朋友开门。小女孩拒绝开门,却说出了这样的话:“你不能进来,但糖果可以从猫眼里递进来。”
模拟场景二:老师们借口走出教室,来了一位拿着糖盒子的陌生人,当花花绿绿的糖果一展示出来,孩子们蜂拥而上,开起了豪抢模式。“阿姨,我也要!我也要!”“阿姨,好甜呀!”“我想要俩!”……哄抢的场景着实让我们瞪大了眼睛!几分钟后,老师发现除三个孩子外,其他二十多个孩子全都拿了陌生人的糖果,有几个小朋友还左手一颗,右手一颗,一边一口地享受呢!安全防御意识早就被抛到了九霄云外!为了安全,老师再次向孩子们重申,不要接受陌生人的食物。孩子们也特别认真地点着头,实验再次开启……
模拟场景三:户外游戏时间,又来了一个拿糖果袋子的陌生人。当一支支鲜艳美味的棒棒糖拿出的时候,孩子们又一次塌方了,短短几分钟,一串小可爱又就被糖果带走了。场面一度让我们触目惊心!
为什么我们三令五申的教育,在糖果面前会落败得一塌糊涂?为什么孩子们在课堂上答应得很完美,一到实战中就惨败而归?糖果的魅力源自于哪呢?怎样才能既保留糖果的优势,又去掉糖果的危害呢?而糖果的诱惑又有没有值得我们教育所借用的地方呢?这都是值得我们教育者思考的问题?在复盘研讨之后,我们发现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生理能量的需要。
在我们营养学上,糖类包括果糖、葡萄糖、也包含碳水化合物及纤维素。糖是人体重要的营养成分和热能来源之一。当人体处于疲劳饥饿时,糖比其他食物能更快地被吸收,补充血液的营养,维持人体正常能量地运转。当人体能量不足时,会出现头晕心慌、出虚汗的症状,这时一块糖或一杯糖水就可以迅速升高血糖,稳定人能量不足的情绪,改善低血糖的状态。
比如人体在洗澡、游泳或运动出汗后,体能消耗量大,这时身体就会自动发射出一种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和能量的信号,而糖果的供给就等于口服了营养液,有效地预防了身体虚脱。
第二、甜蜜味蕾的诱惑。
人类对甜味的喜好是与生俱来的。在舌头及部分口腔位置上有很多产生味觉的味蕾。而每一个味蕾又是由四十到一百五十个不等的味觉细胞构成。当甜甜的糖果放进嘴里时,这些糖分子会刺激到大家口腔里众多的甜味接收器。随后,甜味接收器会迅速给大脑皮质一个刺激信号,这些刺激信号会激活大脑内的相关系统,使人们产生兴奋感与满足感,带给人们轻松与快乐,这也强化了人们想要更多糖果的欲望。当人与这种上瘾的渴望斗争时,人的理性思维是最容易被打乱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孩子们明明知道不能吃陌生人的糖果,可还是容易被诱惑的原因之一!
第三、心理上的需求。 社会上,一些过度的舆论宣传使人们对进食糖类顾虑重重,感到“吃糖可怕”。比如:吃糖过多会导致糖尿病等。儿童长期高糖饮食,会导致儿童的龋齿、近视……这些宣传都在反复重申着多食、过量、长期吃糖的弊端后果。世界卫生组织也呼吁:家长不要让孩子吃太多甜食。这些舆论的宣传加重了家长们的焦虑感,危机感及恐慌感,让家长们感到吃一颗糖只是开端,而它延申的后果却很严重!
于是,很多的家长基于对甜食糖果的恐惧,就索性不让孩子吃糖,对孩子各种威逼利诱的教育,规定一颗糖都不能吃。可越是这样,在孩子的心理上反倒越容易形成一个逆循环。因为孩子并非木偶,她终会长出自己独立的思想,糖是什么味道的?为什么别的小朋友都喜欢吃?我也想尝尝!或许在家长的监督下,孩子可能会暂时出于对家长权威的恐惧而努力压抑着自己。可一旦遇到了可以吃糖的条件,孩子们就会形成补偿性消费,不管不顾的去食用,甚至会吃得更多。如同一个美好粉饰的表皮下是长期对糖果压抑的强烈好奇与渴望,想要趁机得到释放。“反正有这么多小朋友都在吃,我也能吃。”“你越不让我吃,我就越想吃,趁你看不到的时候,我就偷偷地吃”。借此来满足自己心理上的叛逆!
第四、孩子们对未来糖果的期待。
糖果做为孩子们最喜爱的零食之一,小朋友们对它的未来发展是有所期待的?降低糖果的甜度和用量,解除人们吃糖果的心理负担,同时提醒大家吃过糖果后记得漱口等卫生常识。也可以在糖果的天然化、小包装化、分年龄段化方面多下一些功夫。缤纷的糖果,加以合理的利用,是可以给生活增添一丝甜蜜和喜悦的。
第五、糖果在教育中的应用。
糖果做为小朋友最爱的一种零食,怎样才能更好的应用于我们的教育呢?我觉得还是把糖果做为一个温情替补的存在。《陶行知的4块糖果》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很高的教育艺术。用糖果作为教育的媒介,一步表扬一步奖励,唤起了打架大王重新做人的愿望,得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这糖果里,也隐藏着理解、尊重和包容。在我们的现实案例中,我们偶尔也会有奖励孩子糖果的现象,孩子从老师那得到糖果的那份喜悦与骄傲,也是我们教师间经常回忆起的幸福与快乐。有的孩子能把当年的那张糖纸保存十多年之久而不舍得丢弃。这对孩子也是一种荣誉、一种爱的留恋与珍藏!
糖果的甜味藏在孩子们的笑容里,甜到孩子们的心坎里!它甜得也不仅仅是孩子,还有我们老师和家长!当我们面对不同孩子的不同情况时,也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培养方式。让我们一起成为心中装着“糖果”的教师和家长,用心去揣测每一个孩子的心理活动,选择他们乐于接受的教育方法,使他们在甜蜜地攻势下全面健康地成才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