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儿童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知识

尊重儿童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2022-10-24 10:36

来源:中国校园在线 JYJ62885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作者:谷珵  米娜

“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在思想家卢梭的笔下,童年的生活虽然短暂却重要非凡,成年人应该考虑孩子的天性、需要和利益,让教育为他们的发展带来福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目的,一直在指引着“培养什么人”的方向。然而实践中,全面发展目标却存在着被误读和扭曲的现状。我们邀请学者、校长共同探讨,希望能对“全面发展”在实践中回归正轨有所启发。

冯建军,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许丽萍,成都冠城实验学校小学部书记、校长
杨凌燕,厦门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副教授


 《教育家》:在您看来,当前的教育实践中有哪些对全面发展的曲解?

 冯建军:
当前,全面发展在教育实践中的误区大致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全面的教育,二是不自由的教育。不全面的教育表现为德智体美劳五育的不全面,也表现为每一“育”的不全面。一个人若只重视智育,不重视体育、美育等,会造成身体素质低弱和审美意识匮乏等。不自由的教育,使学生失去发展的主动权、自主权,成为缺少个性的人。

此外,在理论上,因为研究的需要,可以提出德智体美劳五个要素。而现实中,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分割为五项,把每一育视为一项专门的工作,管德育的不管教学,管教学的不管体育,容易导致各自为政的局面,实际上是割裂了教育整体性的体现。

 许丽萍:
全面发展应该是指人的素质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是个相对的概念,而不是要把人培养成无所不能。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了以下曲解。

第一,把全面发展当成同时发展。如果要求学生在这五个方面同时发展,一些家长希望孩子样样精通,就给孩子报名各类课外班,使孩子的压力变得非常大。学生们不停歇地学习,是无法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的。

第二,把全面发展当作平均发展。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学问,它们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所发挥的价值是不同的。把五育并举视为五育平举,试图均衡地掌握每一种学问,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德智体美劳是我们在学生成长阶段要关注的,但并不是说每一样都平均发展,如同五个手指头长短是不同的。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任务是给孩子的成长奠定文化基础,达到人文教养的目的,并在此过程中激发他们对其他知识的兴趣,而不是让孩子在每一门科目的考试中取得满分。

 《教育家》:导致这些曲解出现的因素有哪些?

 杨凌燕:
有一段时间,我们更加重视智力的发展。其实评价就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彼时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选择了简单直接的方式。如今国家政策已经在调整,但民众观念的改变需要时间。考入好大学并非万事大吉,这只是一个人整段人生的一小部分。如果一个学生一直在找不到价值和方向的学习中,即便上了大学,也很可能对教育的目的或人生的目标产生迷茫。从就业情况来看,当人们面临择业时,发现市场对学历的选择标准,学历一般的人可能还需要在竞争中挣扎,自然会将高学历视为追求。我们从物质生产不足时代的精神焦虑走过来,可能还要经历一两代人的努力才能放松下来,现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也是为了纠正一些观念,但其体系没有足够完善和成熟。国家的生产力提高了,民众的精神追求也提高了,这种社会转型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需要时间去改变。

 冯建军:
“全面发展”在我国基本是家喻户晓的概念,但真正能够正确认识并理解其内涵的人不多。我们在认识上出现了曲解,导致实践走入误区。首先,我们对全面发展的理解并不全面。在不同发展阶段,我们对其有不同的理解,有德智体“三要素”,也有德智体美“四要素”,也有新时代的德智体美劳“五要素”。但这五个方面在实践中存在着“重智”“轻德 ”“弱体”“抑美”“缺劳”,偏离了“全面发展”“全面育人”的目标。即便是智育,对智的理解也主要是在知识、技能层面,缺少智力、能力和创新精神等。也就是说,德智体美劳五个要素内部还存在着不全面、不协调的情况。其次,实践层面常见的是强调全面发展、忽视个性发展,给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制定同样的要求。两者本应是相互配合相互统一的关系,而将它们对立起来,很难培养出有个性的人。

全面发展教育实践误区的根源是应试教育和功利主义思想。在功利化社会,教育追求的不是育人的内在价值,而是功利的外在价值。如果一个人受教育不是因为自身发展需要,而是外在的工具价值,为了满足外在的需要,甚至不惜委屈自己、牺牲自己,那么人们在教育中感受的不是幸福,不是快乐,而是累。这就会导致一个受教育的人,不是更想受教育,而是厌恶教育、想逃离教育。

 《教育家》:全面发展的实践误区会造成哪些危害和潜在的损失?

 许丽萍:
如果我们把全面发展当成平均发展或全能发展,那么从教育的角度来看,首先会导致平均主义和全能倾向。学校同时追求德智体美劳齐头并进,会给学生和家长带来很大的压力,家长会为学生拼命地去报班,就想把孩子培养成为全能的人才,导致现在的孩子负担过重、疲惫不堪。久而久之,孩子们容易丧失对学习的兴趣。人生好比一场马拉松,要持续前进才行,但若一直保持全速奋进,很容易身心俱疲,也可能导致孩子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所以,我们开始在“双减”过程中关注并解决这些问题,力求让全面发展有效落地。在一定程度上,人的全面发展是一种理想、一种追求。其中,包含四个层面: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全方位多方面地发展以及自由地发展。我们现在提出要重视体育、美育等,家长们又去给孩子报班,无形中是将自己的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让整个社会充满一种焦虑的氛围。由此看来,我们的教育依然任重道远。

 杨凌燕:学生从小在智育方面发力太多,导致后来真正需要拼体力的高中、大学、研究生阶段,却发现已经把体能耗尽了,最终只想躺平。现在许多本科生、研究生都需要被鼓励,需要鼓励他们勇敢表达观点、勇于尝试、敢于犯错,因为他们缺乏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而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才是面向未来人才的需要。此外,这些学生不擅长与人互动,并不知道真正的学习是在互动、交流中产生的,哪怕是在图书馆看书、阅览文献,其实也是在与作者进行深度交流。但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的学生之间,这种氛围很难被建立起来。

 《教育家》:儿童全面发展能否从跨学科发展中寻得可能?

 冯建军:
跨学科的课程内容组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做到“五育并举”“五育融合”。“五育并举”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第一步,也是基本要求。但我们不能只停留在“五育并举”的加法思维上,还必须强调“五育融合”的整体思维。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五育融合?就课程这一载体而言,日前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了各门课程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提出以素养为导向的结构化课程内容,这就是在课程内容上贯彻“五育融合”的重要体现。

跨学科要打破单一的学科观念、孤立的智育观念,把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大主题、大概念、任务群等方式进行结构化组织,以培养学生综合性、整体性的核心素养。新课标要求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在义务教育课程中,要求有不少于10%的跨学科主题内容。跨学科主题学习就是为了体现“五育融合”,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课程内容只是教育的一个主要载体,除此之外,教学、评价以及课外活动,也都需要以一种融合性的整体思维来考虑。当然,给学生以自由发展的机会,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个性化发展,培养人的个性和创造性。

 许丽萍:
我们要将儿童全面发展落实到学校教育中,因为孩子除了家庭,待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学校。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是现在的教学又是分科的,该怎么办呢?实际上,分科是内容组织形式上的问题,内容是以学科的逻辑组织起来的,所以我们要将一个个科目转变为现实活动。这些教育教学活动的设置是跨学科的,让孩子手脑并用,自己动起来。例如,孩子在活动中碰到易拉罐,易拉罐是金属这个知识点,他们是在物理课上学的,而易拉罐的成分是在化学课上学的。当这样的易拉罐进入孩子的真实生活,我们以此开展环保类活动,完成一个项目式探究。此时,孩子关注到的不只是易拉罐的物理属性、化学成分,更包括活动的文化内涵、社会意义,这样的活动就是跨学科的。
【责任编辑:你猜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