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荐读|《华罗庚:从勤杂工到人民数学家》:在天才的脚下看到我们的路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频道

新书荐读|《华罗庚:从勤杂工到人民数学家》:在天才的脚下看到我们的路

2022-10-24 11:33

来源:中国校园在线 JYJ62897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光明阅读领航人——
济南市汇波小学校长杨京芹: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你能从天才身上看到一个人成长路上的共性,看到一个人成功的必由之路。

 

说到华罗庚这个名字,很多人都会想到“统筹法”。没错,正是华罗庚在全中国推广“统筹法”,才让这一高深的数学知识走进寻常百姓家。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可能会感到疑惑,华罗庚怎么会是勤杂工呢?阅读完这本书,你会知道华罗庚初中辍学回家经营家中的小杂货摊,他没读过高中,他在金坛中学做过会计和勤杂工。然而,人生的坎坷并没有埋没他在数学方面的才华。他在站柜台期间论证出了一位著名数学家的理论错在何处;他是清华大学两次破例提拔的青年才俊,也是剑桥大学格外青睐的数学之星;他被世界上多所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他自学成才,得出了著名的“华式定理”;他开创了中国数学学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数学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因为在全中国推广“优选法”和“统筹法”,被称为“人民数学家”。

从勤杂工到人民数学家,大家一定会说这是个数学天才的传奇,我们普通人是很难做到的。但是,我想告诉同学们,阅读这本书,你能从天才身上看到一个人成长路上的共性,看到一个人成功的必由之路,所以我用了这样一个题目:在天才的脚下看到我们的路。希望通过阅读本书,你能记住三句话:永远守住自己的兴趣;永远做好自己的学问;永远植根自己的土地。
思琴
何毅
新东方大禹文化出品

一、永远守住自己兴趣

兴趣是植入内心的第一粒种子,直接影响着人生的方向和未来发展;兴趣会让人对从事的学习和工作始终保持积极和主动,并促使人深入钻研、获得成就。

华罗庚在数学领域的孜孜以求就是兴趣使然。初中时,一位叫王维克的老师发现了他的数学天赋,在老师的引导下,他爱上了数学。17岁那年,他因家庭原因退学回到故乡,操持起家里的小杂货店。在那段看店的日子里,因为对数学的兴趣,他发奋自学,有时每天只睡四个小时,独创了“白天记题目、夜里躺在床上心算”的方法,把一本又一本枯燥难懂的数学书装进了脑子里;还是因为对数学的兴趣,华罗庚因病左腿变瘸后,仍然遨游在数学王国,在他喜欢的数字里,没有病痛,有的只是求知的喜悦。正是因为对数学的兴趣,让他克服了一个个困苦和磨难,终于在1931年脱颖而出,发表了引起数学界轰动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这篇论文的发表,也让他成为清华大学数学系助理员。

所以,同学们要永远守住自己的兴趣,保持自己的好奇心,因为兴趣能带给自己一生行走的快乐和力量。

二、永远做好自己的学问

同学们,如果有人向你告诉你,他可以用两年的时间让你拿到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你会答应吗?1936年,剑桥大学数学系主任哈代就这样告诉过华罗庚。但是他同时告诉华罗庚如果要博士学位就需要拿出时间来学一些数学以外的其他内容。面对这个快速获得博士学位的机会,华罗庚却说:“我只有两年时间,自然要多学点儿东西,念博士太浪费时间了,我来剑桥大学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学位”。华罗庚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两年时间里,他在好几个世界数学难题上取得了世界领先水平,比如“华林之问”“奇数的哥德巴赫问题”“高斯的三角和估计问题”等,远远超越了来自国外的数学家。

华罗庚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是求学问,不是拿学位。认真做学问,这是华罗庚一生的追求。放弃剑桥大学博士学位的华罗庚,后来先后获得了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授予的博士学位,他的学问赢得了世界的赞誉,成为令人崇拜的东方巨人。

三、永远植根自己的土地

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土地,只有深深扎根于这方土地,才能根深叶茂。正是对这方土地的眷恋和对祖国的热爱,1937年日本全面侵略中国时,华罗庚放弃了在英国大学讲课的机会,回到中国,与同胞、家人共赴国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抗战胜利后再次赴美任教的华罗庚,放弃了在美国伊利诺伊优厚的生活,毅然回国参加国家建设,用“优选法”和“统筹法”教给亿万中国老百姓如何在工作和劳动中巧用数学。正是因为他的巨大贡献,被称为人民数学家。华罗庚用自己的选择告诉我们:只有将个人事业融入国家发展中,成功才是有意义和价值的,才是值得后人永远铭记的。

这本书语言简练,通俗易懂,讲了很多有趣的、感人的、生动的故事,还有些数学的小知识,非常值得一读。让我们借助这本书向所有科学家致敬!向学问致敬!向祖国致敬!


作者:杨京芹
责任编辑:夏梦晗

(本文系《教育家》杂志原创,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你猜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