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乡村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育站(370):“依托文学阅读 实践创意表达”主题研讨活动简报
“依托文学阅读 实践创意表达”主题研讨活动简报
沙集小学 靳红
为了进一步推动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促进课程与课堂改革的深入实施,探讨以“指向学习力提升”为核心目标的阅读与作文教学的实施路径、策略与方法。江苏省王鸿乡村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育站于2022年10月20日携手徐州市朱卫红名师工作室开展“依托文学阅读 实践创意表达”主题研讨活动。因为疫情(原定18号),本次活动推迟并改为采用线上教研的形式。
在主持人许恕腾老师甜美的介绍中,活动正式开始。
第一节课,由睢宁县新城区二小的吴优老师执教二年级《黄山奇石》。吴老师先让学生回忆黄山有哪些奇石,了解课文介绍的几种奇石的名字。接着,分段介绍各种奇石,找出他们的样子,模仿他们的形态,通过自己的声音有感情地朗读出他们的“奇”。最后,搭建支架,让学生看图学习课文的语言介绍更多的奇石。怎样才能有感情地把奇石的“奇”表现出来呢?吴老师也让学生模仿了他们的样子,那么在朗读的时候不妨也让学生一边做动作一边读,或者一生做动作一生朗读,或者一生在台上表演动作其他学生读课文,这样把石头与模拟的事物形象联系起来,让石头“活”起来,也使朗读变得更加有趣。
第二节课,由徐州市潘塘小学的胡永妹老师执教三年级小古文《司马光》。胡老师按照“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准节奏”“三读,读出感情”的教学步骤,逐渐深入地读好课文,理解内容,体会人物形象,结合课文讲故事。《司马光》是三年级学生接触的第一篇小古文,可以在课堂开头让学生比较一下文言文与普通课文的不同之处,了解小古文篇幅短小、表意丰富的特点,从而为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做准备。同时,学习文言文也可以与学习古诗联系起来,借助注释、联系生活实际、观察插图等都方法都可以用在词语的理解上。讲故事环节,可以借助连环画让他们讲,也可以按起因、经过、结果讲故事。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当堂背诵课文。
第三节课,由徐州市求是小学的朱萍老师执教五年级民间故事《猎人海力布》。朱老师的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自主朗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几件事的主要内容。“一分钟故事会”“创意擂台赛”将小组合作的成果用竞赛的形式展现出来,学生热情高涨。同时,课堂上,朱老师还处处留心,让学生去评价他们的表现,教师的点评则一语中的,紧扣课文重点,对学生给予方法的指导,润物细无声。
第四节课,由徐州市星光小学吴湘老师执教四年级《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吴老师的课堂处处体现了智慧和关爱。一篇长长的课文,吴老师却从心情变化入手,让学生在文本的学习中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好,找出关键词,理出心情变化曲线。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学得扎实、真实。小组合作分工明确,活动有序,随着任务难度逐渐加大,学生思考得也更深入。吴老师心里想着每一个学生,特别关注薄弱学生,“哪位同学现在还没有写出来的请举手”,话音刚落,她就走过去单独辅导这个孩子。“在这堂课上被老师忽略的孩子请举手”,接着就让这个孩子发言。这一个个小细节,都可以看出吴老师又是一位非常有爱的老师。
活动的间隙,我们还观看了参加培育站市级赛课的许恕腾、李凯旋、赵甜甜三位老师的模拟课堂的录像。三位老师的课堂让我们感受到了年轻的活力,虽是无生课堂,但是她们宛如在真实的课堂情境中一样,与学生活动灵活、自然。课堂教学设计新颖,注重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注意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体会“浸”与“飘”的不同,许老师让男女生分别读“浸”和“飘”的句子,给出“浸”的几个义项让学生体会、选择。赵老师抓住“缠”和“喊”这两个词,延伸拓展,让学生想象说话,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下午,徐州市泉山教研室的朱卫红主任结合自己几十年的教学经历为我们作了《敬畏儿童,做师生成长的陪伴者》的讲座。朱主任从第一个课题“宽容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研究”到2021年的“指向名师工作室成员共生发展的‘学习圈教研’的实践探索”,二十多年十一个省市级课题,一直怀揣着教育的理想,践行着自己的“学生观”——善待每一个生命,赏识每一位学生;朱主任介绍“语文教学观”时以“问题——活动”式教学研究为例,介绍这种语文教学的学习方式:问与学的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学进去”与“讲出来”的结合。朱主任又从“语文教研观”“语文教师发展观”两方面教育我们要做一个积极的人,潜心钻研,做一位爱学生,也被学生爱的老师。
最后睢宁县教师发展中心的张跃主任和培育站导师王鸿校长为活动做总结发言。他们语重心长的教育我们,年轻人应该珍惜大好的学习机会,积极参与各项培训活动,提升自己的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努力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正如朱卫红主任说,停滞只会带来懈怠,只有不断科学研究才能有前进动力。让我们从这里开始,认真上课、专心读书、及时反思、潜心钻研,每天多做一点点,每天进步一点点!


(撰稿:靳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