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工作室(109):读《低年级语文这样教》有感
读《低年级语文这样教》有感
新城区实验学校 张婷
近来空闲时间比较多,翻开了曹爱卫老师所编写的《低年级语文这样教》打开书本,看到了曹老师围绕着低年级教学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写话以及快乐读书吧和大人一起读这5个方面展开的,其中有很多的课堂教学实录,还有一些可行可借鉴的教学策略。
关于诵读,曹老师在书中提到对于不同的文体朗读时所用的语音语气语调也会截然不同。虽然低年级的朗读侧重读正确,读流畅,不过要求有感情朗读,但朗读的体式感从起步阶段就要注意培养,不可养成千人同轨或拿腔拿调朗读的不良习惯在我的教学中也深有感触。
一、在诵读中着重培养孩子停顿、快慢和重音等诵读技巧。
一年级的孩子接触了一些浅近的古诗。而孩子们背的这些是又大多是唐诗中的近体诗。在所背的近体诗中,绝句占比很大。在背诵时首先要教孩子区分四句诗是绝句,八句诗叫律诗。在背绝句时数一数每一句有几个字。五句叫五言绝句,七句叫七言绝句。五言绝句大都是二三的节奏。七言绝句大都是四三的节奏。掌握了停顿方法,以后孩子们在遇到唐诗时就会自己去分辨诗的体裁和停顿方法。如《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在诵读小儿歌时要带着孩子走进情境,读出画面感。如在教授儿歌《大小多少》时要读出大和小、多和少的对比感。需要强调的字重读,同时提醒孩子逗号和句号间要停顿。遇到逗号小停顿,遇到句号大停顿。反复练习,从而达到读出来就让听者有画面感的效果。
一个大一个小,一头黄牛一只猫。一边多一边少,一群鸭子一只鸟。一个大,一个小,一个苹果一颗枣。一边多一边少,一堆杏子一个桃。
从文体上看古诗的朗读或延长字音或戛然而止,要读出诗歌的韵味,故事类文章的朗读要关注人物读出不同人物个性和情绪变化,说明文一般用平稳的陈述语气要清楚的传递语音信息,同是童谣要读出特有的明快节奏,若非如此用读故事的语气读说明文,用说明文的语气读古诗会让听者不舒服,读者自己也会无法进入文本的言语世界。如:一年级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一首儿歌文本。最大的特点是语言形象,节奏明快,尾字押韵,朗朗上口,朗读的关键就应该定位在感悟诗歌语言的节奏美和音韵美上。
曹老师还在书中提到流畅朗读是第一学段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一年级上册正在学习朗读,着力在读正确,读流利,读准字音,不读破句,不唱读,流畅朗读的技能不能在一个学期中完全达成,后续几个学期的学习是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渐渐提升。一年级下册重点练习读好长句子读出不同句子的情感色彩,并学习在具体的语境中读出角色的不同语气。在教学中我也时刻遵循孩子的成长发展规律。循序渐进中循循善诱地引导,以培养兴趣为主要原则。
二、激发诵读兴趣,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1.观察身边的事物,创编小童谣
孩子们刚入学,心智还停留在幼儿园阶段。课堂上我引导他们从吃的水果开始认真观察,并且尝试着从水果的形状、颜色、大小、作用、气味、以及吃起来的感觉去观察和感受,最后描述出这种食物的特点。刚开始孩子们不太熟练,不知道从何处入手,经过几周的练习和引导,几乎每个孩子都能熟练地掌握这种观察方法——SCUMPS法则:shape(形状)、color(颜色)、use(用途)、 material(材料)、 part(组成部分)、 sz:(大小),并且创编了很多可爱的童谣。
《橘子》
橘子黄,甜又香,真好吃,有营养。
《枣》
大红枣,个儿小,甜又脆,营养好。
《苹果》
大苹果,圆又甜,吃起来,脆又甜。
《荔枝》
荔枝果,红又圆,白白肉,鲜又甜。
《柚子》
柚子黄,柚子大,一个个,树上挂。
《香蕉》
香蕉甜,像月牙,穿一件,黄大褂。
2.挑战绕口令儿歌,超越不可能的自己
当班里有一个孩子能够把一首绕口令儿歌背得又快又清晰,那么接下来就会有很多挑战者向他 “宣战”,认为自己能超过他,比他厉害。好戏就开始了,随着老师不断地表扬和鼓励,很多孩子纷纷效仿,人人争先。都想被老师表扬,都想赢得表扬卡,都想用最短的时间读好这些小童谣。这学期我精挑细选,选择了几首有代表性的童谣在班内诵读:
《小杜》
有个小孩叫小杜,上街打醋又买布。买了布,打了醋,回头看见鹰抓兔。放下布,搁下醋,上前去追鹰和兔。飞了鹰,跑了兔,打了醋,湿了布。
《老僧无发》
老僧无发,端汤上榻,汤烫塌滑,汤淌烫榻。
《板凳与扁担》
板凳短,扁担长,扁担要绑在板凳上。板凳不让扁担绑,扁担板凳细商量。板凳想要扁担短,扁担想要板凳长。
通过阅读曹爱卫老师的著作,对于低年级教材的把握已做到心中有数,对于诵读教学也有更加明晰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