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园焦虑的背后
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从来不觉得儿童的情感和生活比成人更简单。对于他们来说,世界过于未知不可控,需要去探索和理解的事物数不胜数。儿童入园焦虑不只是在小班入园阶段,中大班也会出现分离焦虑的阶段现象,不同年龄阶段需求不同,儿童负面表现中隐藏着正面的需求,需要我们在儿童显像行为背后,看到儿童在家庭、幼儿园、教师、同伴、自我等关系中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
情景一
户外游戏是高效的“精神排毒”
时间:2022.9.5-9.9
周一的早上,丁梓雯小朋友大哭着来到了幼儿园,嘴里还一直喊着“我要找妈妈,我要找妈妈……”当时我就感觉很诧异,因为丁梓雯整个小班一年入园时从来没哭过,她是一个情绪非常稳定的小女孩儿。这种情况很反常。
于是我就蹲下来问她,我说:“宝贝,你看起来很伤心,你能跟老师说说你为什么这么伤心吗?”她说:“今天早上我不想吃鸡蛋,可是妈妈非让我吃,我就是不想吃,她就煽了我的脑袋一下,还踢了我的腿……”我拉着她的手:“我知道妈妈这么做让你感觉很伤心,你是怕妈妈不爱你了是吗?”丁梓雯一边哭一边使劲的点点头。我抱了抱她,跟她说:“宝贝,你知道吗?鸡蛋被誉为脑黄金,它会让我们的大脑变得更聪明,身体发育得更强壮。正是因为妈妈特别的爱你,她才希望她的宝贝能吃上这么好的东西。只是因为你不吃鸡蛋这个行为,让妈妈很生气。但是妈妈会永远爱丁梓雯,因为你是她独一无二的宝贝。”
丁梓雯听了我说的话由大声哭喊变成了小声抽泣。“如果你还想哭一会儿,老师会陪你哭一会儿,等你哭好了,告诉老师,咱们一起玩会儿攀爬架,好吗?”她抹着眼泪点了点头。
大约等待了五分钟左右,丁梓雯告诉我:“老师,我哭好了,我想去玩会儿。”我欣慰的说:“去吧!老师很喜欢看你开心玩耍的样子。”
于是,丁梓雯走上了攀爬架,开始尝从很高的地方往下跳,脸上开始露出了喜悦的,带着成就感的表情。她不忘回来跟我说:“老师,你看我,我敢从这么高的地方往下跳,你敢吗?”我说:“宝贝,我看到你从这么高的地方跳下来,你真勇敢,而且你还能保护好自己不受伤,你很有成就感是吗?”她开心得笑着。丁梓雯把丢失的笑脸又找回来了。她一遍又一遍的爬上来,跳下去,爬上来,跳下去。脸上一直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我们户外自主游戏的强大力量,是高效的“精神排毒”,它能让幼儿的负面情绪随汗水蒸发殆尽,让身心焕然一新。户外游戏,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把能量变成了流动的活水。而且幼儿的身体通过不断的运动,脑筋也会开动起来,情绪也会随之稳定下来。在这里,我们通过户外游戏帮助幼儿将依恋对象调整到了一个新的频道,把对人的依恋转化成大自然中的万物,这时孩子的感觉是放松和满足的,同时又在帮助幼儿不断的积蓄能量。
“鸡蛋事件”不过是儿童情绪情感的外在表现介质,接纳儿童的情绪认可儿童的情感,让儿童的情绪能够流动、宣泄、被接纳,同时让儿童感受到爱依旧存在是儿童的需求。
情景二
约谈日探寻入园焦虑的背后
时间:2022.9.19-9.23
丁梓雯小朋友每天入园时抱着妈妈的大腿不放,嚎啕大哭这种歇斯底里的状态已经持续了快一周了。这种状态很反常。小班一年入园从来没哭过,而且各种能力都发展很好,这是个被温情的爱滋养长大的孩子。但是这种一反常态的表现,让我们很担忧孩子同时整个家庭都处于焦虑状态,于是我决定要深入的去解决丁梓雯背后的需求。
当孩子情绪稳定的时候,我找孩子谈了谈:“宝贝,你为什么每天都不愿来幼儿园呀?”她说:“我就是想妈妈。”但是接下来,她又会跟我说一些关于妈妈的事情,语气略带着对妈妈的怨恨。我发现她既害怕跟妈妈分开又对妈妈有很多不满情绪。于是我们决定跟她妈妈约谈一次,看看家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在家园约谈日和丁梓雯妈妈的谈话中我发现了问题的根源。暑假开学之前,她妈妈强制性的要给丁梓雯报个舞蹈班,但是孩子不喜欢非常的抗拒,但是妈妈执意的带着她去试课,想试图找到一个丁梓雯喜欢的舞蹈班。直到开学前的两天,妈妈带丁梓雯去试课,这个舞蹈老师极其严厉,让妈妈在外面等着,不让跟进来。然后关上了门。孩子在里面独自一人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一个陌生的老师,随即便开始了嚎啕大哭,甚至开始用小手砸门子砸窗户试图逃出来,这种挣扎哭喊持续了二十来分钟。妈妈说当她再次见到孩子时,孩子满头大汗,一下子冲过来紧紧的抱住了妈妈,歇斯底里的哭喊着,仿佛被吓到了似的……
在家的第二天,孩子心神不宁似的,把家里的一个大花盆给撞坏了。可以想象,这二十分钟对于孩子的内心世界来说经历着怎样的一场巨变,这二十分钟对于孩子来说可能比一个世纪还要漫长。孩子内心的安全感被摧毁也许只用几分钟,但重建却需要一个漫长的时期,而安全感的建立是一个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础。不管是作为妈妈还是作为老师,都要小心翼翼的呵护好孩子内心的这份安全感,并且让孩子在童年的时候,获得足够的爱和安全感。一个内心有着爱和安全感的人,知道自己的爸爸妈妈是爱自己的人,长大以后无论接受什么样的打击,他都有能力反弹起来。
以我对这个事件的观察来看,丁梓雯和妈妈之间安全感的链接出现了裂痕。这二十分钟孩子的潜意识拿出了应激能量进行对抗,并且在她感觉自己已经面临“生命威胁”时,妈妈却没有出现,所以在她的内心深处对妈妈心生怨怼。同时,又非常恐惧跟妈妈的分离,会让她再次遭遇同样的经历。所以导致了第一周入园和妈妈分离时,内心无限的恐惧又再次浮现出来。
对此,我给丁梓雯妈妈的建议是:首先,接受孩子恐惧和妈妈分离的事实,放下焦虑,让心态回归平和的位置。因为父母和孩子之间是一种镜像关系,是心心相印的关系。儿童的精神是长在物质身体之外的。当妈妈焦虑的时候,孩子会连接上妈妈的这种感受,这会更加重孩子恐惧跟妈妈的分离。其次,不再每天刻意的问她,在幼儿园有没有哭,第二天上园可不可以不再哭闹等等这些问题,耐心的倾听孩子表达出来的东西,接纳她一切的情绪和想法。然后,妈妈给孩子比平时多的陪伴,更多身体上的拥抱、亲吻。再有,每天孩子入园后,妈妈果断离开。让孩子把注意力转移到她熟悉的幼儿园里面生活。在这里,她的内心深处其实是有安全感的。
安全感的重建确实需要一个漫长的时期。但是自从这次约谈之后,奇迹真的在一点一点的发生着。新的一周开始了,第一天的时候,除了入园时的挣扎哭闹,进入幼儿园户外游戏场地之后,在园一天的情绪都非常的稳定且愉悦。而前一周的时候,只要我们把户外游戏转向室内的时候,丁梓雯就会时不时小声哭泣着,嘴里不停地念叨着,说:找妈妈,找妈妈……
第二天,郑老师去门口接她的时候,虽然还是哭闹,但是在甬路上抱了她一小截,自己就下来了,情绪安定的走向了户外场地,接下来在园的一日生活心情非常愉悦。
第三天,郑老师去门口接她,手一伸她就过来了,跟着郑老师一起走向了户外游戏场地。
在园的这一天,情绪也是非常的稳定且愉悦。接下来的日子,孩子一天比一天好,我真是没想到,奇迹能这么快的发生。
作为妈妈,我也再次深刻体悟到了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独特内在需求的生命个体。每个父母都要放下控制孩子的执念,不要把我们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孩子。我们经常说要尊重孩子,就是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内在需求,虽然他们是我们的孩子,但也不能时时刻刻按照我们的想法来做,因为他不是一个机器人。孩子是自己的专家,他们最了解自己,也最了解自己的需求是什么。孩子也不会因为今天少吃了一个鸡蛋,少学习一段舞蹈就会生病或者对她的一生产生巨大影响。如果因此破坏了家庭氛围,亲子关系,真的得不偿失。在孩子的人生之旅中,我们不是驾驶员,而是陪练员。我们作为成人需要关注儿童行为背后的意图,关心儿童背后的需要和感受,透过表象看到儿童正面需求。
与家长建立共生关系,我们保持同频共振,其实就是把家长,孩子,老师共同带入场域中来,把能量带到场域中来,形成一个温暖,有力量,直抵人心的能量场。所有的教育都是围绕关系展开的。所以,我们要跟家长的思想保持同频共振,鼓励家长找到自己的生态位和生长点,跟老师心灵契合,形成一种相互滋养的家园共生关系。
作者:辛集市清河湾幼儿园 周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