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工作室(110):依托文学阅读 实践创意表达
依托文学阅读 实践创意表达
——睢宁县王鸿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第六次活动简报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为了进一步推动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促进课程与课堂改革的深入实施,探讨以“指向学习力提升”为核心目标的阅读与作文教学的实施路径、策略与方法。江苏省王鸿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原定于10月27日开展“依托文学阅读 实践创意表达”主题研讨活动因与县教研活动冲突,故改在十月三十一日(星期一)进行。

活动第一阶段:课堂展示
活动在李集小学庆香香老师甜美的开场白中开启。

课堂展示由李凯旋、许秀丽两位老师执教六年级《穷人》《三黑与土地》,张婷、周洁两位老师执教三年级《美丽的小兴安岭》。



听后觉得这是一堂平实、有效的语文课堂。语文课标反复强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李凯旋紧扣小说的三要素展开教学,从整体感知、初识环境、品读心理等学习任务中,和学生一起走进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感悟主人公的美好品质。理解“穷人不穷”的美好品质。教学的整个过程都是借助学案引路,紧紧围绕着桑娜忐忑不安地想着的四件事情展开的。老师先让孩子们读课文,在事先布置学生预习学案的基础上,再找找从哪些词句中读懂了桑娜的忐忑不安?让他们细细品读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由于有了学案的预习,课堂上通过学生的交流以及老师的引导,学生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独特体验,加上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思维的成果,热情给予鼓励,积极引导,拓展文本的思想教育的内容,收到很好的课堂效果。



《三黑和土地》这是一首苏金华先生写的现代诗,它是一篇略读课文。它的内容大概是农民分到了土地之后的兴奋与激动,从三黑的反应中让同学们热爱土地,珍惜生活。许秀丽老师以实践作业-走进大自然,亲近土地,引出本单元语文要素。并以观看视频方式让孩子理解三黑对土地的热爱。让同学们想一想,诗人为我们描绘了哪几幅画面。将第二部分又化分成了三层,分别是三黑翻地耙地、三黑逮蝈蝈、三黑展望新生活。在不断地小组合作与阅读中,体会翻身农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最后进行总结,农民得到土地心里是甜的,农民翻地种地心里是甜的,农民今昔对比往昔心里也是甜的,农民展望新未来也是甜的。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文章,全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以季节变换的顺序,介绍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热爱之情。依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应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并进行语言训练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张婷老师则构建了开放、主动的课堂,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态势中。在品读课文时,教师并不是自定教学内容,而是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今天老师想让大家做导游,带我去小兴安岭旅游。”每个学生带着各自不同的内心感受去了解内容。又如在汇报每个季节的美时,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感官,自己的思想,教师充分顾及到学生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因势利导,真正做到以生为本,进入学习状态。(张婷老师因公务提前录好课)
周洁老师采用先教再扶后放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选取其中一个季节细致地分析学习,指导学生找出文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读出感受、积累语言等环节,学完本段后及时与学生共同总结出学习的方法步骤;接着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剩余三个季节的段落之一,并按照刚才的学习步骤合作学习。小组汇报学习结果时,我根据学生汇报的内容对重点词句进行适时的点拨指导,并用课件辅助学生理解,最后总结文章写作的顺序。先教后放环节清晰,学生学习有的放矢,有条不紊,这样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培养,循序渐进地实现了对文本的理解、欣赏和评价。
活动第二阶段:课堂点评
四节节课后,导师王鸿带领大家进行了“卷入式”研讨,贾文迪、冯岩妍、钱文洁、许薇四位老师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思维的火花不停碰撞,精彩的点评不时闪现。大家既肯定了课堂教学的亮点,也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好的教学建议,听课老师们受益匪浅。
活动第三阶段:专家讲座
卷入式研讨之后,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教师、徐州市领军名师孙薇老师做《落实核心素养 提高思维能力》专题讲座。她从新课标入手,深入浅出为工作室成员们讲解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新课标,提升学生读写能力的路径及具体策略。讲座深入浅出,让老师们对“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有了清晰的认识,并明晰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思路。为大家在教学中怎样创设真情境、怎样开展思维创新提供了范例,指明了方向。


谢明老师导师为我们带来讲座《搭建学习支架,落实语文要素》。告诉我们:教师于教学中巧搭支架,让学生沿着一步步攀升,逐步掌握知识,逐步解决问题,逐级提升能力,达成学习目标,最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教师于教学中巧搭支架,让教师的教学有逻辑,有章法,易落地。教师于教学中巧搭支架,要遵循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中心的原则。此次讲座,让我深知在搭建支架的过程中,应关注学情,应尽可能根据学生的差异来提供与之能力相匹配的个性化支架,这样就既能让学生在原有知识能力水平上借助支架顺利突破难点,完成任务,同时又能让学生自觉接受、掌握并应用支架。


最后,王鸿校长对本次研训活动作了总结,他希望参加此次活动的老师能把今天的学习收获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切实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此次研训活动,为广大老师创设了观摩学习、博采众长、研讨交流的良好契机,以研促教,以研助改。工作室老师们共享资源、深度交流,共同探讨,携手并进,努力推动语文课堂走向落实语文要素、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新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