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小课堂革命:一堂两段三清
周六上午,会议室
一场关于九小“一堂两段三清”的教学分享会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
本学期初,学校提出“一堂两段三清”的课堂教学模式,七位来自各个年段的一线教师对于这种全新模式的实践,展开了理性的思考,并且将自己的实践成果与教学感悟进行了分享。
一堂两段:(开口读+国家课程)+脑动力课程
三清:当堂学、当堂练、当堂判
改革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师因材施教,从教师的“教”转向全力支持学生的“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王婉臣老师以数学课堂为例,将开口读的模式进行了再探索,并结合“e讲师导”将开口读与课程学习融合在一起,加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增强了学生的体验感,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同时也将数学思想渗透其中,增强了学科乐趣。
贺钰晏老师是一位刚入职两个月的全新教师,他通过两个月的理性思考和实践,找到了一条实行“一堂两段三清”的新路线,并且结合自己在数学课堂的“e讲师导”实际教学,为老师介绍如何选择教学资源、怎样将教学资源分类以及怎样使用教学资源,重点把控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学生思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且结合课程内容,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适当修改,充分理清学生、资源、教师之间的关系,增强教学质量。
李聪老师以自己所上的公开课为例,展示英语课教学的流程。通过“一堂两段三清”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效率,减轻了老师的批改负担。在利用“e讲师导”教学资源时,通过巧妙地设置问题,提升学生学习时的注意力,为英语老师提供了很好的教学示范。
曹丹鹤老师分享了自己关于“一堂两段三清”课堂教学模式的初感悟,详细讲解了当堂学、当堂练的流程、当堂判的方式,并融入自己的教学特色,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对照、小组互助,并对个别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充分展现了教学艺术。同时也介绍了本年组的“争做先锋小少年”积分赛,激励学生完成脑动力教材,展示了三年组集体的智慧与团结,为到场的教师打开了工作新思路。
徐思远老师分享了自己如何理解和执行学校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要求,通过自己的教学艺术,让学生对开口读有期待,并且及时检验学生的开口读效果。也通过开口读,让一些学生变得更加自信。提出教学目标,让学生自主学习,但是绝不降低对学生的要求。通过良好的家校沟通,助力家校共育效果的提升,共护学生成长。
赵小忠老师详细介绍了自己的课堂设置与时间分配,加强开口读评价,提升开口读效果。同时根据学情,进行分层教学、个性化教学,灵活进行课堂教学,改变课堂模式,提升课上的学习效率。在脑动力课程的学习中,因材施教,合理分配学习任务,让学生进行自主练习,鼓励学生超额完成,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张馨元老师也是刚入职两个月的全新教师,但是通过两个月的思考与实践,筛选出适合学生的学习资源,让老师的讲解与教学资源形成相互辅助的关系。老师也从传统的教学者转变到一个观察者和监督管理者的身份,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本次分享会,到场的教师更加清晰地了解了“一堂两段三清”课堂教学模式,并且结合七位教师的分享,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相信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九小教师会有更多的教学思路与更好的教学艺术,托举学生脑动力发展,为学生的全面成长保驾护航。
接下来,老师们“转战”烘焙教室
让我们看看一个小小的面团、芝士、熏鸡肉、香肠、培根、蔬菜,在九小教师们的手中能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在烘焙课堂上,巧手邓邓老师就带着九小的老师们开启了一次奇妙的烘焙之旅。
在邓邓老师“脱口秀”般地讲解下,老师们充分了解了制作披萨的方法和步骤。为了方便大家记忆,邓邓老师给每个步骤都起了一个可爱的名字。
第一步:“按大饼”——将面团用手掌按压成厚度均匀的圆饼状;
第二步:“OK韭菜盒子”——左右手后三根手指并拢靠在一起,与披萨面倾斜30~45度左右,留出一指宽按压出披萨的圈边;
第三步:“压小山”——用手指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均匀的按压除披萨边以外的面,一定要压平压均匀;
第四步:“击鼓传花”——拿起披萨面皮,左右手交替传递披萨面皮,接到面皮的那只手瞬间五指张开;
第五步:“印度抛饼”——左右手夹住除边缘外面皮开始甩,并向空中大胆地抡面;
第六步:用滚轮或叉子把披萨面皮扎眼;
第七步:刷手调披萨酱,边缘不刷;
第八步:放芝士,肉,青椒,玉米,小番茄等配菜;
第九步:把饼的边缘刷一圈油;
最后一步,放进烤箱,等待美味。
欢声笑语中,一个个美味的披萨新鲜出炉。披萨吃在嘴里,幸福在心里,满足了味蕾,感受到了成就,老师们带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满载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