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观】十月,让我们拆掉思维的墙
作者:重庆两江新区康庄美地小学校 李俊淑
几年前听到“要把一切不可能变成可能”这话时,我也曾经嗤之以鼻。那时候的我也会时常觉得这话实在令人遥不可及,但经历许多次大型项目活动后,幡然醒悟,只要努力思考,一切不可能真的可以变成可能!
记得去年聆听罗振宇的跨年演讲,主题一上来我就被深深地打动——《原来,还能这么干!》其中讲述的一个个案例,都在告诉我们:只要拆掉思维的墙,你定会惊叹:原来,还能这么干!
互联网时代,受到类似这般的影响越来越多,曾经嗤之以鼻的话语也成为了我的口头禅,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遇到问题时都会自然而然地思考“还有没有第三方案?”
回望康美团队的十月,我们可以骄傲地说:十月,我们在尝试拆掉思维的墙!
装备布展,让党史清晰可见
今年的十月,不同寻常,临国庆节,又刚好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虽然疫情一直反反复复,但庆幸的是我们都在校园里正常上课。
国庆前,我们召开德育研发中心工作会议,就国庆节活动做研讨。二十大召开在即,怎样让孩子们了解党的历程呢?有老师说每个年级出两个节目吧。有老师说把党的发展历程做成短视频播放给孩子们看吧。大家七嘴八舌无法定夺,最后都把目光投向我。我对大家说:“老师们,我们设计任何一项活动,都要站在儿童的立场去思考,党的历史需要孩子们了解,但怎样让有些久远而生涩的历史成为孩子们乐于去了解的内容呢?”
经过讨论,大家达成共识:说一次不如做一次,经历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于是,德育研发中心主任立马召集班主任老师,将孩子们按年级、按班级分别去确定内容,由孩子们利用周末的时间去查阅资料,尝试做装备布展。就这样,从党的一大到十九大,全校孩子每人一个快递纸箱,大小不一、形状不一,大家都利用这个快递箱来呈现自己了解到的党的光辉历程。
到国庆活动那天,一千多个用党的历程装饰出来的快递箱高低错落地码放在操场上,从党的一大到十九大,党的发展历程清晰地呈现在每一个孩子面前。
家长共创,与校园产生关系
按照学校学期初制定的工作行事历,我们的十月原本是“家长开放日”活动。常规的开放就是请几位家长代表走进课堂来听课。然而大家都知道,任何一个家长走进课堂最关注的一定是自家的孩子。那么,如何让家长、学生、老师真正关注校园呢?所以,我们给常规的“家长开放日”变了个脸,以一种全新的模式来设计了家长共创课程。当然,原本要邀请家长进校与孩子共创的项目,因为疫情持续不断,于是,各年级就将项目内容以微课的方式推送给家长,让爸爸妈妈带着孩子们在家里共创出精彩纷呈的作品。一年级孩子和爸爸妈妈共创的手掌画,绘制出家庭梦想;二年级共创的气球灯盏盏闪烁;三年级共创的鸟巢成为校园大树上的一道风景;四年级的孩子和父母一起追问教育是什么?每一幅作品都打动人心;五年级的豆豆装饰画、六年级的陶罐装饰,都可以成为美化校园里的物品。
家庭共创的作品成为了校园的装饰品,我想,参与其中的人,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一定是骄傲的。
看着满操场的作品,有老教师感叹:“操场还是那个操场,老师还是那群老师,却做出了不一样的精彩!”有孩子拉着我说:“校长妈妈,这些项目太棒了!我们超级喜欢!”
是啊,当我们带着孩子们参加艺术测评的时候,是否要认真思考国家开展艺术测评的终极目标是什么?难道仅仅只为一纸考卷吗?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和素养,一定是融合在各学科中,更是融合在与孩子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中。
作业“变脸”,是老师教育教学思想的外显,更是让孩子们把曾经的负担变成乐趣;校园“变脸”,让每个人都有真实的参与感,同样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成就感。我想,或许这些事情在某些人看来是在“折腾”,然而,哪一个孩子不是越“折腾”越能干?哪一位老师不是越“折腾”越有创意?就是这样,创造性地推进教育教学工作,待到某日,定会让团队的所有人都会惊呼:原来,还能这么干!
责任编辑:曾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