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面结合,探索立德树人校本新路径
作者:无锡市第一中学 朱晴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此,无锡一中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理念,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作为育人目标,通过优化教育资源,凸显学校特色,探索“以文化自信教育为点,以大思政育人为面”点面结合的立德树人校本路径。
文脉涵养,实现文化自信价值追求
无锡一中根据学校实际,充分挖掘江南文脉精神内核,构建“一核三层两特色”的文化育人课程体系。以江南文脉的研究为载体和途径,实现坚定高中生文化自信的价值追求。
整合文化自信育人资源。通过探寻文化遗存、整合地域资源、挖掘校史资源、推进国际理解构筑点线网的课程资源模型。以十大校外实践基地为点,串点成线,形成文博线、传统文化线、名人故居线、工商遗址线、红色文化线,再由线到网,最终形成以江南文化的核心思想为骨骼,以江南文化的历史发展为经络,以江南文化的现实表征为血肉的文化育人课程资源网。
创设文化育人主题场馆。学校创建了两大文化育人主题场馆,即江南文脉馆和无锡一中历史博物馆。江南文脉馆,是一个集陈列、教育、活动为一体,兼具传统江南水乡特色与现代时尚风格的主题场馆。场馆以时空开篇,在时间轴上展现江南文化发展的脉络,以地图呈现地域上对“江南”的界定,分别以“雅意闲趣”“诗礼簪缨”“昌明隆盛”“妙手天成”四个主题展现文雅江南、才华江南、富庶江南和匠心江南。无锡一中历史博物馆,在区域文化发展的脉络中研究学校发展的历史,突出校史中的文化事件、文化人物和文化故事。
构建文化育人课程体系。无锡一中在“一核三层两特
色”的文化育人课程体系中,“一核”是江南文脉的精神内核。基于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从国家责任、社会价值、个人品德、国际视野四个方面挖掘江南文脉的精神内核为家国担当、经世致用、尚德务实、开放包容。“三层”是学科国家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学校特色课程。学科国家课程中形成地域文脉融入教学的实施路径,构建学科典型载体,开发优质教学案例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文化类主题研究性学习和文化宣讲等实践活动,形成丰富的学习成果。开展以“行走江南”为主题的系列研学活动。在学校特色课程方面,利用每周校本选修课的时间开设了
20余门指向文化自信、涉及江南文化研究的校本选修课程。
探索教师教研创新模式。学校在文化育人实践中不断探索教师教研新模式,尝试以思政、语文、历史、地理等四个人文类学科组为主体,打破学科壁垒,通过项目学习的形式,以项目为中心,开展教师研修,以跨学科的方式,打造更高品位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思政育人,构建全学科育人新格局
以坚定文化自信为突破点,进而构建无锡一中大思政育人的新格局。立足全学科的协同发展,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形成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生活思政协同发展的课程样态。
着力构建丰富的思政课程。加强思政课改革创新,彰显其显性课程地位,发挥思政课主导和引领作用。学校围绕“素养导向”“能力立意”的宗旨,探索思政课“议题式教学”和“活动型课程”,通过开展课例研究,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以高品质思政课为大思政育人保驾护航。通过邀请专家名师、组织教师研讨、开展研修学习等活动,研究思政学科典型学习方式,探索形成彰显学校特色的学习范式。倡导成立无锡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形成常态化研讨机制,共同探讨大中小学教学目标的定位、厘清进阶关系、研讨不同学段情境素材的选取和使用、学习活动设计的深度与广度,探寻有效开展跨学段教学的内在规律,找准和疏通各学段之间的痛点和堵点。通过围绕同一主题不同学段开展差异化教学的活动,带动一体化课程研究、一体化教学教研、一体化专题研讨、一体化资源共建和一体化师资培养,探索形成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四通之路,即课程内容联通、教学研究互通、资源研发融通、教师培养贯通。
精心谋划有意义的课程思政。无锡一中的课程思政建设主要围绕三个方面,一是各类学科课程协同育人;二是打破学科壁垒,进行融合育人;三是校本课程的研发与实施。
各类学科课程都兼具知识性和教育性。学校组织各学科教师基于课标和教材,将弥散于学科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挖掘,形成本学科思政元素汇编。引导教师在各自的教学中通过结合式、穿插式、渗入式等方法,将思政元素与显性的学科知识教学有机融合,实现思政逻辑和学科逻辑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学科的育人价值,实现从“育知”到“育人”的重要转变。在此基础上,各学科教师根据学生认识发展的循序渐进性,分析各学科不同年级学生所需要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等,纵向上建立总的序列性思政育人目标,横向上确定各学科思政育人任务。
基于各学科对思政元素的挖掘,进一步对这些思政元素进行整合、提炼,形成思政主题。以共同的思政主题为切入点,寻找学科融合育人的链接处,以跨学科的方式,让各学科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滋养,打造出和融共生的“大思政”课堂。
围绕“国家安全”“党史学习教育”“四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家精神”和“生态文明”等主题开设大思政校本选修课程,营造形成人人参与的良好育人氛围。
有效创设有意识的生活思政。生活思政是课程思政向学生生活的延伸,在时空范围上弥补课堂教学形式的不足。生活思政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将思政育人渗透学生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锡一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不同生活场域的实践活动,实现家校社的有机链接,构筑出适合学生成长的生活空间和大思政育人场域。
精心打造“红楼·思享汇”。近年来无锡一中打造“红楼·思享汇”大思政育人品牌,将其作为学校思政育人展示的窗口。“红楼·思享汇”以教师、学生、社会人士为主体共分三个层面。教师层面,开展思政育人精品课展示活动。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围绕同一思政主题进行同课异构,不同学科教师围绕同一思政主题进行同课异构。学生层面,组织学生围绕党史学习教育、脱贫攻坚等主题,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现学习成果。社会层面,邀请家长和社会各行各业的优秀代表,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成为大思政课的主讲人,用他们的人生故事启发学生职业选择,实现人生发展。
立德树人,展现学校育人阶段成效
基于“求进”的品格提升计划。2019年,无锡一中“涵育新时代青年求进品格”项目入选江苏省品格提升项目。2021年获评江苏省第三批中小学品格提升工程精品项目。无锡一中通过明伦知进、求精善进、守正乐进三个层次,形成纵向层级培育计划,打造德育课程、特色平台、文化场境和全科育人四维共进模式,形成横向涵育模式,塑造新时代青年“求进”品格。
强化“大思政”课程的价值引领。无锡一中围绕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改革创新,通过构筑纵横立体网络精心打造无锡一中“大思政”育人体系。横向形成以爱国主义为底色,协同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生活思政发展的育人同心圆。纵向依托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构建贯通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育体系。围绕“党的领导”“爱国主义”“制度优势”等八个主题奏响学校育人主旋律。
育人成效辐射影响日益凸显。无锡一中利用地域资源开展育人实践的具体做法先后应用于青海、内蒙古等地20余所学校。在省内外形成了良好的辐射示范作用。
来源|本文刊于《教育家》杂志2022年9月第4期
编辑|邓晓婷
责任编辑:石依诺 周彩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