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实践 终身成长——八四班大社会实践实录

大社会实践主要包含八项工作内容,分别为:制作主题班会PPT、校门口礼仪服务、两操检查、食堂检查、黑板报、校园广播、食育文化体验和农耕园劳动体验。
活动伊始,班主任李老师提前将精心准备的主题班会课件《献礼二十大,为祖国添彩》发至班主任群。升旗仪式上,八(4)班为全校师生献上了诗朗诵《祖国颂》,还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大中国》。

周二开始,每天早晨7点25分,礼仪服务的同学就准时在班级门口集合,整理仪容仪表,调整绶带,然后由各组组长统一带至前后门。于是,每天清晨走入校门的老师和同学就会收到清晨的第一声问候,带来一天的好心情。

负责黑板报的六名同学自由组合,利用午休时间和延时服务时间,完成了三块黑板的设计与绘画,并对错别字等进行了仔细的检查,体现了他们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天娇之声”校园广播的两位小主持人,更是我们班的金牌搭档,多次合作,配合默契。按照班主任老师的安排,他们已经提前准备好一周播音所需的文章和音乐。每天下午5点45分,夕阳余晖中,优美的声音与动听的音乐便回荡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与同学们的笑脸一起,编织成一幅惬意的绝美画卷。


更为辛苦的,要数负责食堂检查的同学了。在师生们慢慢享用美食的时刻,正是他们挥洒汗水、认真工作的时候。匆匆填饱肚子,奔赴各自岗位,来回巡视的同学认真检查就餐纪律,时不时协助清理一下有碎屑的桌面;负责垃圾倾倒处的同学标准严格,控制浪费现象,并指导同学随时清理倒饭口周围散落的垃圾;总负责的同学则时刻注意值周人员的工作状态,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人员调配。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食堂就餐安静、有序。


周五下午,我们进行了大社会实践的最后一个项目——农耕园劳动实践。我们的任务是在两块班级责任田里种上药材。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因为我们都没有种地经验,何况还是药材。但是既然要实践,就一定要进行到底。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松土。全体同学一起动手,将杂草和石块清理干净。男生们挥舞着锄头,用力刨着地,没一会儿,几名同学的手就磨破了。接下来,同学们轮流替换,相互配合,用了一个半小时,终于把地翻完,弄平了。我们班选的药材是紫苏和芦荟,女同学们将苗种下去,完美收工。


这周实践中感触最深的,要算食育文化体验了。本周我们做的是云南家常菜---小炒肉。在大社会实践之前,同学们已经通过网络或者向父母请教,学习过如何做小炒肉。但是因为很多同学是第一次炒菜,所以依旧动作生疏。带着操作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他们来到了食育文化体验基地。在此过程中,他们认真聆听食堂师傅讲授小炒肉原材料、功效和加工流程等,然后看食堂师傅实操。每一个步骤同学们都记在心里。很快,一盘小炒肉出锅了。食堂师傅让我们尝尝,但同学们没有动,而是递上筷子,请辛苦的食堂师傅先吃之后才纷纷品尝起来。

接下来大家跃跃欲试。热锅,烧油,按流程操作,食堂师傅在旁边悉心指导。于是,由“小师父”操刀制作的小炒肉诞生了!怀着忐忑的心情,带着期待的小眼神儿,双手递上筷子,敬请食堂师傅品尝,为我们提出宝贵意见。得到食堂师傅的肯定后,同学们欢呼雀跃,别提多开心了!


之后我们又学习了如何磨豆浆,几番操作下来,一个个小脸儿红扑扑的,成果颇丰。
周末回去,同学们又按照食育文化体验学到的,认真炒了一盘小炒肉,给自己的爸爸妈妈,获得了高度赞扬和满满的成就感!我们把感受写了下来,集结成册,成为我们难忘的回忆。
一周的大社会实践虽然结束了,却让我们学会了太多太多。我们学会了认真尽职,学会了责任担当,学会了分工合作,学会了沟通协调,学会了勇于尝试,学会了感恩师长,学会了换位思考,更学会了自律自强。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这样好的学习机会,一周实践,终身成长!
【责任编辑:你猜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