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工作室(111):《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频道

名师工作室(111):《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

2022-11-09 12:29

来源:中国校园在线 JYJ63582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
姚集小学  梁红群

   本次教学设计共分为两课时,在设计时均体现了新课标三个任务群的落实: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同时渗透大单元设计理念:感悟英雄形象、分享精彩瞬间。
   在这两节课上,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结合文本所描述的画面,使学生借助已有认知完成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梳理,同时开展阅读交流活动,学习点面结合写法的特点,并区分其与以点带面写法相结合的好处,从而为文字表达奠定基础。
一、抓住词语,积累语言文字,初步梳理人物形象。
1、联系语句和语境理解词语
   “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结合当时作战背景,可以理解”“斩钉截铁”在此处意思是马宝玉毫不犹豫,果断做出决定,也意味着他们做好赴死准备。
   “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横七竖八”说明敌军死伤惨重,五壮士作战时有勇有谋,初步取得胜利。
   “狼牙山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地是口号声”,联系语境可以知道,五壮士准备牺牲,但毫无畏惧,“壮烈豪迈”是悲壮而有勇敢豪迈的意思。
2、紧扣关键词,多维度体会人物豪情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地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狼牙山。”通过“一边……一边……”地理解,明确五壮士不仅英勇善战,而且足智多谋,避免了对人物形象的单一性认知。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呢回头望望孩子啊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此句中“眺望”和“望望”两个近义词需要放在联系“顶峰歼敌”的惨烈以及“英勇跳崖”的悲壮来进行理解。所以,从语境来看,“眺望”是指五壮士远远的观察我们的群众和部队是否安全转移,带着胜利后的轻松愉快来远望;“望望”的对象则是“向上爬的敌人”,五壮士对他们的围追堵截的行径非常轻蔑,因为他们早将生死置之度外,面对敌人自然不会有畏惧之心。
二、聚焦语句,分层朗读,深入感受人物形象
1、朗读人物语言,区分任务心理发展变化:
   “走”——读的干脆利落,读出马宝玉做出诱敌上山计划的果断;
   “同志们,用石头砸!”——读的慷慨,读出马宝玉对敌人的憎恨以及拼死一战的决心;
   “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读的轻松;读出完成掩护部队转移任务后的轻松、喜悦);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读的悲壮,读出慷慨赴死的无畏,读出 对敌人的憎恨,对祖国人民的热爱。
2、朗读人物动作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先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到……”通过对马宝玉的动作进行模仿、重读动词,感受马宝玉与敌人血拼到底的顽强。
   “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各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都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想象画面,读出画面感感受五壮士宁可牺牲也不投降被俘的英勇无畏、壮烈豪迈的情怀。
3、朗读不同人物的相关描写,区分人物形象不同:
   针对第二段中对五位壮士的分别刻画,进行朗读:马宝玉沉着冷静,葛振林饱含憎恨,宋学义英勇无畏,胡德林、胡福才全身投入战斗。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在感受人物共性地同时发现人物个性。
三、水到渠成,轻松表达,将课堂还给学生
   在学习本课的写法时,结合课后习题3,重点将第二段作为师生共学的范例。这一段点面结合的写法非常鲜明,利于学生发现写法特点,便于总结点面描写的方法以好处。学生通过自己研读、小组合作、展示交流环节,并借助学习《开国大典》的已有认知,轻松完成写法学习。
   点面结合是本单元重点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但如果只是明确“点”是突出个体,“面”是呈现恢弘的画面或突出磅礴的气势,那么在习作训练时,学生课借鉴的习作经验也仅停留于此。所以,我紧随其后安排了对比阅读环节。要求学生将第二段的点面结合与其他点面结合的部分进行对比,寻找写作方法上的细微差别,从而让学生明白,习作中还可以根据具体需要使用以点带面,突出共性的方法,以此丰富学生习作技能,完成实用性阅读。
   课程目标中“实用性阅读和交流”作为共同体存在, 在以上自主探究、自主阅读、自主总结的基础上,自然开启了交流环节。让学生想要开口表达,乐于开口表达的前提是有话可说,知道怎么说。所以,紧随其后设置了“我来做导演”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拍摄方法,突出孩子的主体地位。
   课堂上,学生呈现自己的拍摄意见,并进行了补充交流。学生在肯定或否定其他小伙伴观点的同时,能够结合文本阐明原因,初步实现思辨性阅读,个性化理解。
存在问题:
1、沉迷舒适圈,畏难情绪严重。
   从准备上课开始,便陷入忐忑中,按照平常习惯上一堂课,肯定是得心应手的。但又不甘心在原有课件上稍作改动便按照固有思路进行,总希望每一节课都至少有一个点让学生感觉耳目一新,让听课的老师感觉至少有一个点是有所创新的。最终,还是打破了“舒适圈”,做了一次小小的尝试,虽不够成功,课后满头大汗,但无比欣喜------我还是那个激情满满、对教学保持好奇的梁老师。
2、顾虑过多,不做取舍。
   在设计师生共学“痛击敌人”写法时,我曾犹豫不决:第7课学生已经对点面结合的方法有了透彻的了解,再次回归到问题的初始层面是否有必要。出于宁可多讲不可缺失的“从众”心里,还是保留了这个环节。课堂上,我再次产生删除这一环节的冲动,最终仍然败给了“舍不得”:万一听课老师觉得我这个知识点没有引导到位怎么办?万一学生之前学习不够透彻怎么办?
   结果,又烫了一遍剩饭!
3、忽视学情,脱离文本
   “我来做导演”这一环节,是设计时预设的亮点,是在充分朗读课文,明确写作方法后进行的实践性延伸设计。本环节,我预设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小视频拍摄,目的在于综合本节课学生所学,并回归文本,链接课文内容,有理有据的进行“拍摄”。这样的设计既借助文本区分了人物个性,又综合了点面结合的写法,同时进行个体拍摄时还兼顾到人物刻画角度。但在实际教学环节,给与学生的准备时间不够充分,展示和点评环节也操之过急,从而忽略了结合文本内容来说一说我的拍摄意图,使本该出彩的环节沦为平淡。
亮点沦为走马观花的表演!
4、急赶环节,时间仓促   这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前半节课淡定坦然,后半节课手忙脚乱。以上所说的忽视学情,不能果断删减环节,华而不实的环节浪费时间,导致了我后半程的内容不断压缩,酿成步步不能落实的后果。我想,这样的仓促自然是不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的。   综合来看,公开课应该创新,但也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明确单元语文要素,关注大单元任务群,一步一个脚印,逐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切实提升教师个人语文教学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责任编辑:你猜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