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课堂的支架、靶心、灵魂和意义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频道

素养课堂的支架、靶心、灵魂和意义

2022-11-09 22:45

来源:中国校园在线 JYJ63621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2022版《艺术课程标准》提出,艺术课程聚焦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围绕欣赏、表现、创造和联系/融合4类艺术实践活动,以任务驱动的方式遴选和组织课程内容。

核心素养成为新一轮课改的关键词。美术课堂进入“素养课堂”阶段。众多的学者都认为,核心素养是对“三维目标”的超越,但这种超越,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更新换代。“素养课堂”的提出,是在三维课堂目标基础上的升级,是从“双基课堂”到“三维课堂”,再到“素养课堂”的目标叠加。“素养课堂”离不开双基,也离不开“三维目标”。它的转换,是从过去以“双基”训练为主的学习过程,转换为运用“双基”的实践活动。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迁移,在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形成对概念(观念)的理解和建构。

“双基”是支架,无“双基”不“立”

“双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双基”是素养课堂的骨架,是一节课的支撑。教师要精准提炼出授课内容中的核心知识,和关键技能。教师要有层次地对知识进行讲解,对技能进行有效地示范,为学生在课堂中的研究活动提供必要的知识技能储备。

课堂不能脱离“双基”和“三维”谈素养,“素养”是课堂的上层建筑,“双基”则是基础,教学设计恰恰踩稳“双基”,找准核心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有知识可用,有技能可练,课堂才立得住。

“问题”是靶心,无“问题”不“准”

问题研究,是课堂学习的关键与核心。

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目的是在真实问题的研究中进行运用。

所谓“一课一得”,指的就是学生在一节课解决一个问题,或通过对一个问题的解决,形成一种认识或理解。

基于对教材的充分理解,找准研究问题,课堂教学才有准确的方向。指向问题研究,课堂中的知识与技能才有关联,课堂教学才有合理的逻辑结构。

对整体而言,课堂教学要把握问题的精准性,落脚才稳,对不同的学生个体而言,课堂教学要有意瞄准,无意击中,重点在于指向问题研究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会因学生个性而得到不同的课堂生成。

“情境”是灵魂,无“情境”不“活”

知识与技能的真正习得,在于迁移,学习。学习,需要过程与方法,学习的迁移,更需要富有实际意义的情境,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形成学习的过程,探究知识与技能的运用方法。

围绕问题创设恰当的情境,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情感,激活思维,主动建构知识技能之间的关系,探究知识技能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形成高阶思维,发展核心素养。

“观念”是方向,无“观念”不“留”

问题研究的上层是“观念/概念”。

对大观念(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是学习的最终目的。但不是一节课的终点,它既是一节课的节点,也是新的学习的起点。

斯金纳曾说,“所谓教育,就是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后剩下的东西。”

对大观念(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就是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忘掉后剩下的东西。一节课,有了大观念的指向,才有了真正的育人意义。

【责任编辑:你猜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