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冰:文言文学习没有那么难
作者:于晓冰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初中语文教师
无论小学、初中、高中,提起文言学习,很多同学都觉得头疼。在中学生圈子里,流行这样一句话:中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可见,文言文像是“周处除三害”中的山中白额虎一样,成为很多同学学习之路上的拦路虎。为什么会如此?因为大家在学习文言的目的和方法上存在问题。有些同学觉得学文言的目的是应对考试,这样的看法不能说完全不对。近年来,文言文在中小学语文教材和考试中所占比重日趋加大,学不好文言就无法应对考试。
但是,学好文言不完全是为了应考。大家都知道学好外语很重要,学好外语,世界为我们打开一扇窗;同样,学好文言,历史会为我们打开一扇门。中华民族有五千余年历史,白话文的历史只有百余年,早期的历史和文化都是以文言记录的,读懂文言对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至关重要。明确了这样的目的,同学们在学习中就不会寻找那些看似立竿见影,实则是饮鸩止渴的方法或套路了。
谈到文言的学习方法,同学们会不约而同地想到死记硬背、三行对译等,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应对考试。但是当你们随便拿出一篇文言,会发现读起来依然磕磕绊绊、不知所云。这是因为大家并不具备真正的文言阅读能力。学习文言,不能考什么就学什么,不考就不学,也不能一味贪多图快,欲速则不达,如果方法和路径错了,越用力距离目的地就越远。
学好文言,我们首先要跳出两个常见的认识误区:
一是把文言文和白话文当成两种语言来学。有的同学觉得学习文言需要特殊的方法,要和白话文(现代文)的学习区别开来,甚至把文言文和白话文当成两种语言来学。这种认知大错特错。实际上,文言文和白话文之间有明确的传承关系,它们的 DNA 绝大多数相同。白话文中有大量文言表达的遗存,有些文言词句不需要专门学习。此外,如果不是特殊需要,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称、器物名称等也不需要专门学习。刨除这些,文言文和白话文有明显差异的部分相当少,这些差异部分才是我们学习的重点。抓住重点和难点,也就抓住了关键,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把文言文学习和古诗词学习割裂开。有的同学觉得学习古诗词偏重于背诵、默写,学习文言文偏重于翻译,考试会考到。这种把两者割裂开学习,是事倍功半的做法。文言文和古诗词是共时性的存在,是同一时代的语言,只不过在表达形式上略有不同,它们之间相通乃至相同的部分远大于不同的部分。多积累古诗词,有助于同学们理解文言文。多背诵文言文,也有助于古诗词的鉴赏。它们二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跳出以上认知误区后,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正确的方法来学习文言呢?
最根本的方法在于多读。要选择合适的文言材料,由易到难、由简入繁、循序渐进。最初可以从简单易懂的诗歌乃至文言故事入手,慢慢过渡到相对较长、较难的史传文学和论辩说理文章。在学习过程中,材料的选择很重要,不要想一口吃个胖子,上来就读很难的文本,这样会产生畏难情绪。什么是合适的材料?除了听取别人的建议,更重要的是遵从自己阅读时的感觉。通常来说,不借助工具书,不借助注释,我们能读懂 70%-80%,是比较合适的阅读材料。
在阅读过程中,同学们不必字字落实,把每一字每一句的意思都搞清楚。我们可以观大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把基本意思弄懂即可,慢慢地就能做到融会贯通。这就像是两个人相处,从最初相识到后来的相知,需要逐步深入。大家要尽可能多接触文言材料,学习能力的提升靠的是日积月累,不可能一蹴而就。千万不要把文言材料当成应对考试的文本或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来读,死抠每个字词,那样会大幅降低阅读文言的兴趣。
希望每个同学在学习之路上都能跳出误区,找到正确的路径,从文言学习的必然王国飞跃到自由王国。
……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光明少年》1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