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教育学视域中的技术与教育变革——第五届现象学教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首都师范大学顺利举行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频道

现象学教育学视域中的技术与教育变革——第五届现象学教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首都师范大学顺利举行

2022-11-20 11:27

来源:中国校园在线 JYJ64074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孟繁华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提出,教育者的眼光不应囿于技术层面,而需通过现象学与教育学的对话,展开时代性与学术性的理解与反思,洞见技术的本质及其与教育变革之间的深层关联。对此,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哲学研究分会理事长,清华大学石中英教授表示认同并提出期待。他强调,首都师范大学是中国现象学教育学的摇篮和重镇,为现象学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希望首师大现象学教育学团队在教育事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继续深入研究,发出中国学界独特声音。

与会学者提出,在持续推进教育全面现代化的进程中,技术对教育发展拥有什么样影响力的问题已引发不少争议和分歧,有必要深入探索技术的内涵以及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可能影响力。在技术内涵方面,南京大学张异宾(张一兵)教授从斯蒂格勒的技术义肢与第三持存理论入手,分析了欲望的制造与消费的牧领,政治意图和文化解构发生于数字化社会先验综合的情态;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段伟文教授提出深度智能化使人本身成为机器智能运用算法加以认知与操控的对象,引发大数据杀熟、算法歧视、“智能监测”等问题;浙江大学孙周兴教授以“未来的学习”为主题引导我们反思人工智能时代的学习环境,强调教育要珍视并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与艺术表现能力。

在技术与教育的互动方面,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的Malte Brinkmann教授通过现象学理论,指出循证教育学将教育科学转化为有效性研究的现状,批判性地指出循证治理的负面影响。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Cathy Adams教授由智能玩具的潜在巨大市场出发,阐释人工智能是既炽热又让人恍惚的时刻。首都师范大学朱晓宏教授指出智能支持师范生教学实践的精准画像,诊断实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形成教学案例研究的证据迭代与升级。北京师范大学余清臣教授认为,技术时代,对教育世界的理解不仅指向呈现的状态,还要指向通过想象、经验与智慧可能抵及的世界。

回应环节,首都师范大学陈嘉映教授提出,智能时代需回归“是什么”的本质研究。研究者需要对机器智能与感知经验的关系,大数据的呈现与遮蔽,感性丰富与理知抽象的融合,以及技术给教育行政管理、教育公平带来的影响,甚至教育场景的典型性代替教育大数据的规律性等问题做出批判性与本质性的思考。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本届现象学教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意义重大,研讨了技术融合教育未来发展的新动向,推动了新时代现象学教育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创新与发展。同时,从事现象学教育学的研究者们也将继续积极回应新时代对于现象学教育学提出的更高要求,共同激发现象学教育学研究的学术活力,助推现象学教育学以及教育哲学的长久发展。

据悉,首都师范大学自2006年以来已成功举办四届现象学教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加强了我国现象学教育学与国内外相关领域学者的充分交流与学术合作。本次会议的特色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呈现高端国际化水平,以德国洪堡大学为代表的相关领域国际一流研究团队积极参与;二是跨学科特色鲜明,现象学哲学、科学与技术哲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国内一流学者在此展开充分对话;三是是中青年学者与研究生论坛充分呈现热烈的学术争鸣;四是技术赋能学术交流,通过网络直播形式,超越传统时空局限,参会规模效应明显,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教育学科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影响力。
【责任编辑:你猜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