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手相牵 共赴美好|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帮扶咸宜小学助力乡村教育
为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基础教育领域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部署,推进“国培计划(2022)——中西部骨干项目校对校‘一对一’帮扶培训”精准实施,建立起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的帮扶机制。2022年11月21日,由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城口县咸宜镇中心小学协同承办的 “咸宜镇中心小学改革与发展推进会”在线上顺利举行。
主题分享 走进乡村学校真现场
会议伊始,咸宜镇中心小学书记、邱文进校长和解说小先生贺欣怡同学,用现场直播的方式,带领参会嘉宾云游校园,对学校历史、区域环境、校园文化等情况进行了介绍,透过镜头,参会嘉宾真切感受到了咸宜小学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特色鲜明的墨香教育带给一所学校向上生长的力量。
在专题分享环节,张帝博士代表项目组阐述了此次活动的多重意义,明确了“实际、实在、实效”的工作原则,并从项目特点、改革重点、推进难点和发展支点等方面重点介绍了本项目的《实施方案》,提出了因地制宜-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探索乡村学校高质量发展服务乡村振兴的行动思路,也为本次推进会提供了研讨方向。
随后,邱文进校长从学校区位、办学历史、办学特色、办学新的机遇和挑战等方面介绍了咸宜镇中心小学的基本情况,期待能够在帮扶项目中聚焦教师教研机制、课程体系建构、学校特色品牌、学生发展等方面攻坚克难、提质增效,为市教科院优化精准帮扶方案提供了现实支撑,以真实需求、真实问题,有效促进帮扶机制的精准研制。
紧接着,城口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部主任周棕镇从区域实践的角度,对城口县教研工作,学校调研情况,项目推进建议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享与介绍,并指出当前咸宜小学最紧迫的任务是进一步优化教师培养的新方法、新路径,希望能够在能够与专家团队一起,用心用情用智用力助力乡村教育。
智慧碰撞 研讨帮扶真行动
在互动研讨环节,专家们进一步追问分析了咸宜小学当下的真实情况和面临的挑战,并展开了热烈的交流,重庆师范大学刘建银教授,重庆市渝中区大田湾小学书记、校长俞慧嘉,江津区四牌坊小学杨雪梅校长等纷纷发言,为学校深化办学特色、文化打造以及课程建构等建言献策。
专家们围绕“乡村学校存在教师流动性大的问题,如何让教师留得下、能发展?如何将校园的书法文化深入全体师生内心、融入进课程中?如何画好课程与“练字炼心”文化的同心圆?在开展书法特色工作的同时是否忽略了其他学科的学习与教学质量?如何将学科教学与特色文化的推进结合?如何体现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的关系?围绕特色工作,学校课程应怎么构建?”等实际问题,结合自身学校发展和研究经历出谋划策,提供了可借鉴、可操作的发展建议。
经过深入的研讨,明确了城口县各级各学校应有主题、有目的、定期地组织教研活动,由点到面培养学生、采取梯队的方式培养教师、以核心素养为指引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在相互问答启发中,咸宜小学的优势与亟需解决的问题逐渐明朗起来。
专家引领 探索发展新路径
合川区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周光琪围绕《从传承到创新:乡村学校发展的应然与必然》主题,开展了专题讲座。他由咸宜小学的三个特点引出应对方法:要明确特点与内涵,大踏步向前发展,要将创新提上发展日程,要从文化理论的发展、班主任工作、教师培养等方面中对未来工作做好规划与打算,为管理团队整体规划学校发展提供了方法论遵循。
推进会的最后,张帝博士梳理总结了本次研讨会的帮扶建议,介绍了帮扶活动下一步的重点工作和基本举措,切实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建设高效教研创新场、回到课堂促成长,努力以高质量帮扶赋能乡村教育振兴。
自今年5月份以来,市教科院项目工作组,在教育期刊与咨询服务所孙曙所长的带领下,通过电话、微信、视频会议、材料阅读等多种形式,分阶段有步骤,持续调研学校校情,针对性指导学校工作。本次推进会,在前期基础上,务实有效圆满完成了会议目标,为学校新时期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将充分吸收各专家的建议和治校经验,从文化理念出发,构建好文化浸润人心的课程体系,做好重点工作推进的规划,与帮扶团队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在城口县乡村教育舞台上书写崭新篇章!
通讯员/邓紫引
供文/城口县咸宜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