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陈文宇:与行业革新相比 计算技术更需要教育革新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频道

电子科技大学陈文宇:与行业革新相比 计算技术更需要教育革新

2022-11-29 17:10

来源:中国校园在线 JYJ64495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面向未来,计算产业会面临怎样的变化?随着全球数字经济的发展,海量数据处理对计算需求持续快速增长,计算作为新型生产工具已渗透至经济社会各环节。全球计算技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新的产业体系逐步构建。当前,我国计算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计算技术在基础理论、架构均有加速突破,为我国计算产业争取到了跨越、赶超的关键阶段和发展窗口机遇期。

“与行业革新相比,计算技术更需要教育革新。”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学副院长、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陈文宇深耕计算人才培养多年,他看到了我国计算产业中比技术更急需解决的问题——人才培养难题。在他看来,对于学生而言,与产业要求的适配度,与核心期刊的发稿数同等重要。


 
陈文宇 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学副院长、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

如何让计算产业学生走出象牙塔,深度拥抱产业需求、与岗位精准对接,是陈文宇教授一直关注的课题。

2022年,由陈文宇教授担任负责人的“程序设计课程虚拟教研室”入选教育部首批试点虚拟教研室。

在牵头搭建这一教研室的过程中,陈文宇教授看到了计算产业人才培养的更多可能,同时也开启了西南地区人才培养的新窗口,让“智能基座”的养分辐射到更多学校。

毕业生数量攀升 计算产业人才为何依旧紧缺?

陈文宇教授负责的虚拟教研室项目主要围绕“智能基座”合作课程《程序设计》的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研究改革展开,积极吸纳各兄弟院校的优秀师资,共同开展教学研究与交流,打造出一支国内顶尖水平的《程序设计》课程师资队伍。

“在当前的培训体系影响下,人才的质、量都无法更好地满足产业需求。”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依托企业与高校的深度合作。

“我们需要大力发展适配行业需求的计算产业教育。”陈文宇教授介绍,面向未来的计算产业需要将人才培养模式上升到系统层面,但当前的培养模式还停留在应用层面上。“要想从根源上解决人才紧缺的问题,就要建立起以政府为引导、校企相结合、产教融合并行的培训模式。”

今年11月,华为全联接大会2022在深圳举办。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在会上提到,预计到2025年,全国ICT人才缺口将超过2000万,新兴技术人才及复合型人才尤为紧缺。华为与教育部联合发起的“智能基座”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项目,与全国72所高校合作,将鲲鹏、昇腾、欧拉、华为云等知识融入高校课程,培养计算产业高质量人才。

虚拟教研室如何以“虚”求实

虚拟教研室如何化“虚”为“实”?在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中落地生根?

“虚拟教研室有一个可以共享的优质教学资源库。”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戴波介绍,平台是虚拟的,但其中汇聚的教育资源是货真价实的。“我们把全国相同或者相近课程上传到平台上,比如C++,Java,Python,汇编语言及人工智能方向的程序设计课程内容。多个高校协同沟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知识图谱、教学视频、电子课件等内容,实现实验项目、实训项目、数据集等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戴波 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

据戴波介绍,虚拟教研室另一个务实的功能,就是全面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研室以程序设计的实验类课程和竞赛训练为切入点,展开教学建设、课程建设以及教学实验体系建设。在寒暑假期间组织各类训练联盟、训练营等,让更多学生在学习中受益。

依托虚拟教研室,鲲鹏、昇腾、欧拉等产业知识和技术也融入到教学中,让更多教师和学生受益。戴波介绍,电子科技大学自身的教学也发生了很多改变,在传统教学中不会涉及具体平台,但现在通过鲲鹏,可以让学生了解在跨平台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何规范编程、怎么写出更优的代码。

虚拟教研室中的企业力量

“智能基座”项目,从课程改革、师资培训、教学环境和实践创新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以产教融合的模式,加速了计算产业的人才成长。

“‘智能基座’项目,开辟了计算产业人才培养新模式。”陈文宇教授介绍,在高校课程中融入鲲鹏、昇腾、openEuler、openGauss等产业前沿技术,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当中夯实了能力基础。同时,华为还推出鲲鹏、昇腾优才计划和众智计划,举办专家校园行等活动,鼓励学生和产业接轨,理解产业的真实需求,提升了综合创新的能力。”

如果为应用人才培养找一个关键词,“产教融合”必然是高频词汇。“虚拟教研室”的出现,让高校和企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效结合,切实提升了育人效果。

例如,虚拟教研室的实验实训部分是在华为平台上开展的。在接触“智能基座”项目之前,教师和学生对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和趋势不太清楚,很难设计出基于真实问题的实验内容和解决方案,导致培养出的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方式偏弱。“智能基座”的出现,让程序设计课程的实验实训内容与华为平台深度融合,为教学内容注入了产业发展的最新技术,并保持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的紧密结合,为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据陈文宇教授介绍,虚拟教研室将教学内容深度融合,通过校企合作共建优质资源分享平台,虚拟教研室平台信息系统建设和新形态教材建设也彰显出了产教融合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深远价值。“合理的人才生态系统,既要覆盖塔尖的人才,也需要兼顾塔基的人才,平衡人才的长期规划和需求。”虚拟教研室项目打通并夯实了产业人才培养的途径,对时代变化和产业升级进行了有效回应。

在华为的大力支持下,电子科技大学把传统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从系统能力、开发能力、智能科学三个层面,深度融合计算产业的标准和知识结构,由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把鲲鹏等最新的产业技术带到课程当中,让学生们在学习之初便与产业的真实需求接轨,最大程度消除了学与用之间的隔阂,让学生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也为计算产业发展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

 
【责任编辑:你猜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