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作业革命”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频道

我眼中的“作业革命”

2022-11-30 11:05

来源:中国校园在线 JYJ64514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作者:盖晓静
    “双减”政策之前,孩子们放学回到家里,家长最喜欢问的问题一定是“今天作业多吗?作业写完了吗?”可见,作业完成情况代表孩子们日常学习的表现,牵动着千家万户。
       如今“双减”来了,教师已达成共识,要减负增效,减少作业量,避免布置机械重复、死记硬背的作业或惩罚性作业,作业设计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形式要多样,有更多的实践性、操作性、体验类的作业等等。
       可是,要求作业进行“革命”,而不是简单的“变革”、“改革”、“改变”, “革命”就是指根本性的变化。教师的作业布置只做到以上那些要求,能算是 “革命”吗?之前有很多学校也在各个学科中提倡 “特色作业”,与现在所说的“作业革命”又有什么区别呢? “作业革命”的根本变化到底指什么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深入思考学习,尤其是看到《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学习任务群”的阐述,我很受启发,感到也许这才可以算是“作业革命”之本。下面就自己的些许感受谈一点体会。

   一、“作业革命”应该是教学方式的改变

       课标所提倡的“学习任务群”,是以单元主题式教学模式呈现的。教师需要将教学活动转变为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完成的相关系列任务,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完成任务,也就完成了本单元的学习。这和我们现在熟悉通行的知识结构式教学模式是完全不同的,不再需要一课一课讲知识,不求知识的系统和完备,也不把语言训练作为纯技巧的练习。学生完成“任务群”,既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完成作业的过程,这时的作业不再是学生学习知识之后的巩固和练习,作业成为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本身。学生完成了任务作业,也就完成了学习。

二、“作业革命”应该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任务群”形式的学习,需要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围绕学习主题和系列任务,进行伙伴式、探究式的学习,以解决实际问题。这时,完成任务、解决问题是最重要的。学生为完成这个任务,牵扯到学科知识,成为学生自己的事,需要他们自己去想办法学习。这个任务驱动下的学习过程,将引领学生由浅层次的学习走向深层次学习,做中学、学中做,凸显学习的实践性,创新性,使学生的核心素养有效达成。当然在完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将克服挑战,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方案。他们也会得到来自老师的及时反馈,让学习思路和学习过程变得一体化,让学习目标变得更加明确。

三、“作业革命”应该是教师角色的改变

       教师主要任务不再是讲解知识,教师主要职责是探索研究并设计一个合适的“任务群”,或是提出一个问题、一种挑战,该任务或问题需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关,能够帮助孩子更有兴趣去学习研究。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主动做事,教师作为陪伴者,引领者,起到的作用是设计、引领、总结、提升等。这样可以减少灌输式的讲解,匀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来自主学习,带着问题读书和讨论,拓展阅读面,解决读书少的问题。

四、“作业革命”应该是关注点与评价的改变

       过去,教师针对学生作业的,主要是关注有没有完成,评价的是作业结果的对与错。现在,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时,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学习品质与习惯。老师在评价学生时,应该不断地发现和强化学生在完成任务和作业时体现出的优秀的学习品质。如完成任务时积极认真的态度;能根据实际情况给自己设定有挑战性的目标;能坚持不懈、直面挫折;学会合作与求助等等。至于作业呈现的结果,只要能体现学生的探究与思考过程,对错优劣倒不显得那么重要。
       中国人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是什么才是那个打鱼的“渔”呢?我们过去觉得,教给学生解题思路就是“渔”。其实不对,解题思路也还是“鱼”。真正的“渔”是激发孩子想要学习的动力,让孩子养成优秀的学习品质,掌握自主学习与不断前进的方法。因为这些才是真正帮助一个人活到老、学到老的工具。
    “作业革命”是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向上向好发展的重要手段。“作业革命”的实施需要教师转变观念,不能只注重知识教学,要与各学科教师通力合作,着重于创设情境,研究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的任务与问题,并引领学生自主合作,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才能发挥最佳效果,将“作业革命”进行到底。

【责任编辑:你猜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