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孩子发来的求助信号

这个男孩今年9岁,上小学三年级。男孩有一个弟弟,5岁,还在幼儿园。
男孩的爸爸妈妈都在外地上班,只有寒暑假能够在家陪伴孩子。平时在家带两个孩子的是孩子的外公外婆。外公外婆属于进城的农民,知识文化水平不算高。外公现在还在上班,带孩子更多的是外婆。
面对孩子成长的心理需求和生活学习中令人应接不暇的问题,隔代抚养的外婆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她用的育儿方法可能还是管理孩子妈妈小时候的办法。
孩子的外婆是我的姨妈,所以我时常会帮着管理两个孩子,尤其是老大的学习。
平常我听见孩子的外婆说得更多的就是抱怨:
不知道哥哥为什么这么不乖!还不如弟弟乖!
你(老大)的作业还不去做?非得要等到睡觉之前才做作业?哪家的孩子像你?
你们的父母跑了那么远去挣钱养你们,怎么这样不懂事呢?一点儿都不知道心疼父母!
你作业给爸爸妈妈检查了没?检查完了快点去改啊!又要拖到睡觉前才改作业吗?
你看你那个书桌,堆成啥样子了!一会找不到书本子活该!
你水杯里的水喝了没有?谁像你,喝个水都记不住!
这是我平常听到最多的抱怨主题。外婆抱怨的时候,一边忙着自己的事一边嘴里抱怨,要么就一边刷着抖音一边抱怨。有时候眼皮都没抬起来看孩子一眼,就抱怨完了。这些问题外婆一抱怨就是几个月、半年。
冬天总有一段时间,老大爱舔嘴唇周围,嘴唇周围就出现一圈皴裂的黑色硬壳,用唇膏也涂不好。后来孩子妈妈回家,带孩子到妇女儿童医院看。但一段时间后仍然看到嘴唇外一圈黑色。我有一次关心老大的嘴唇怎么样了,弟弟立马就接过话茬说,“哥哥总是这样舔他的嘴!看嘛,哥哥就是这样舔的!我就不舔嘴唇!”弟弟说完,就做了平时哥哥舔嘴唇的动作。我告诉孩子的妈妈,你看,你的这两个孩子,为了获得你们的爱和关注,弟弟拼命在挣表现,学会了把哥哥的缺点拿到公开场合大声讨论,他同时也在抬高自己;而哥哥就没学会。这样时间长了,无疑会增加两个孩子之间的矛盾,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促进作用。老爱表现自己的弟弟容易投机取巧,大人喜欢什么他就给你来什么;不爱表现还受到打击的哥哥却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
其实大人可以告诉兄弟俩:弟弟不舔嘴唇,我们爱你。哥哥舔嘴唇,我们还是爱他。哥哥只是嘴唇不舒服了,才会去舔。他也想改掉这个习惯,哥哥需要帮助,我们大家一起来帮助他,而不是像你这样说哥哥。知道吗?
孩子的问题,有时候根源不在孩子身上。
还有一个事情:有一天只有哥哥在家,我接近中午时候就带了他出去玩。孩子跟着我玩到下午,出现了一个动作:先是打了一个寒颤,接下来孩子用他的手捏了一下生殖器的地方,然后又继续玩。做过妈妈的女性大概率的都会知道,幼小的孩子打寒颤意味着什么:他需要解便了。但孩子并没有去,他那会玩得正高兴,我也没有打断他。过了一会儿,他打寒颤的频率变高,每一个寒颤完了,他就用手捏一下生殖器。我问孩子,你是不是想去解便?孩子说,不是。但我觉察到:孩子我已经带了5-6个小时了,他一次都没有解过便。我叫他马上去卫生间解了便。他从卫生间解便出来后,我问他,“你跟我出来这么久了,就解过这一次小便?那么长的时间过去了,你不想尿尿吗?”孩子回答:“不想。我在学校有时候一天都不会解便。”我很惊讶,问他怎么回事。他说,他害怕上厕所回教室迟到后被老师批评,所以就憋着。他在学校很多时候不喝水,或尽量少喝水,就可以少上厕所或不上厕所。所以,在我这里玩了半天多,他都没有想上厕所。
孩子不喝水、不去上厕所,是孩子的问题吗?显然不是。正常人都不会让自己被渴死、憋死。孩子不喝水,是因为喝水会产生许多麻烦,他抄了个的近道——不喝水,少喝水。可这样对身体的伤害,孩子并不知道。
这个事情发生后,大人要绝对禁止因为孩子不喝水、不上厕所而责罚孩子。大人有必要跟孩子讲解喝水、上厕所的重要性,也需要跟班主任老师讲一讲孩子在学校不喝水、也不去上厕所的情况。
还有一个是孩子的作业问题。我曾守着哥哥做过几次作业。在我眼里,他做作业时出现的问题都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正常情况:贪玩、第一时间不做作业、偷点小懒希望不被发现等等。每次我一到他家,只要孩子的作业没有完成 ,他外婆看到我,就会说,“赶快,姨妈到了!你快做作业,有不懂的就赶快问姨妈。”然后孩子的外婆就下楼去了。我坐在边上,孩子开始做作业,偶尔他会主动跟我讲什么,我会叫他闭嘴,做完作业再讲。他做完作业,我离开,整个过程都正常。
我倒是对孩子书桌上一天比一天堆得高的书本玩具和他们家沙发上堆满的玩具表示过担忧:这几个地方都需要好好整理一下。但随着两个孩子玩具的增加,沙发和书桌上的物品不停地侵占可利用的空间。
假期到尾声了,过了几天要开学,我又到他家。这次是大作业了:需要把整个假期的作业清理一遍,检查一遍,签字,然后开学要交给老师。
孩子在玩具、学具、书本堆成山的书桌上找他的作业本,把一堆东西都翻了个遍都没找到。他自己也苦恼。最后在最下层的书本堆里才找到作业。我给他检查作业时,发现前面有我在家陪着他做的那几页作业都还不错。往后翻,碰上有点儿难度的作业,他就做得不好:留了许多空白。孩子做作业的场景我清楚:他是没办法静下心来好好思考的。做作业时,外婆一边唠叨“你快点做嘛!”一边玩手机;孩子就一边磨蹭,一边做。要么外婆就下楼打牌去了,孩子一个人在家里玩会手机做会作业。作业的效果可想而知。
我叫他把空白部分能做的做完,他做得并不好。有几道题被他活生生的看漏掉了,全部都空着。他仔细检查发现了以后,就开始补。外婆在旁边见到如此场景,就说“看嘛,这个孩子,真没出息!尽知道偷懒!”外婆还是保持着那个动作:一边抱怨孩子,一边刷手机。孩子在书桌前做作业,书桌上的东西已经堆得放不下整个作业本了,半个作业本都只能卷起来。孩子右手手臂也放不下,右手就半截悬空着写字。我一边帮他把桌上的东西往里头推,一边把他悬空的手臂往桌上摆,然后我告诉他“本子全部搁在桌子上,手臂全部放在桌上,而不是把手吊起写字,这样做作业会更舒服呀!”孩子笑了笑,说是的。
那天的作业,孩子用了40来分钟。偷了多天的懒就用了几十分钟补完了,而孩子做作业偷懒的坏习惯是不可能在一次总检查中就可以得到纠正的。
有的孩子在偷懒之后,会收到一顿责罚,然后就完了,偷的懒也随着责罚结束以后就结束了。慢慢孩子会觉得:我可以偷懒,万一没被检查出来,我就赚了;万一被检查出来,我受一次抱怨(最多挨一顿打)就完了,这比老老实实完成作业还是划算。“孩子偷懒——家长责罚”这是个套路,而大家都习惯以后,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打破这个已经形成的套路。在孩子心里,不让他有机会偷懒或偷懒之后叫他必须安静地补齐落下的作业更难。
孩子出现问题了,有时他们自己并不知晓。大人需要根据孩子的发展情况去仔细觉察。大人恰当的应对方式有助于孩子改正现有的问题。下面我们来谈谈孩子成长过程中几个常见的场景和应对的方法:
一、孩子的书桌一团糟,他要赶时间去学校,半天找不到东西,孩子很着急。
大人不恰当的做法:大人本来在等孩子,等不及了,气冲冲地返回去帮他到处翻找。大人一边帮他找,一边数落他东西不规范摆放,说到气处,再给他一巴掌,把他打哭。孩子在边上哭,找东西的任务就落到了大人身上。终于,大人把东西找到了,拉着还在哭泣的孩子急匆匆赶到学校。还好,没迟到。孩子除了找东西的时候很无助与担心,他很快回到了快乐中,把找不到东西时候的着急忘记了。孩子并没有 “我要把物品归整” 的需要,也没有机会从“东西乱放”之中去吸取教训。
大人恰当的做法:利用好他找不到东西着急这个时机,帮助孩子体会乱扔物品的带来的后果。大人知道孩子要迟到了,还是不着急,孩子急了,哭了,大人还是不急不躁,可以帮着孩子一起找,但大人不能太给力了,宁愿让孩子接受“因为找不到东西而迟到”这个现实。孩子如果因此在学校受责罚,一般都不会很好受的。如果事后他回到家里,讲起因为早上找东西迟到而被老师责罚的委屈,大人可以很好地跟他共情:“今天我知道你难过,因为找东西而迟到了,是吧?这确实是很让人难过的事!我们再也不要出现这样的情况了。来,我们一起来把物品收拾好,免得以后找不到东西又迟到了!”然后带着孩子一起把无序的物品归整好。隔一段时间有可能孩子的物品又会凌乱,然后又再来带着孩子一起归整。这样多做几次,孩子一般都能学会把自己的物品归整得有序。
二、因为害怕上厕所迟到,孩子拒绝喝水
大人不恰当的做法:对孩子吼叫,你是傻的吧?连水都不喝。你们老师有多凶恶?你连厕所都不敢去上?然后拖着孩子就到学校找老师脸红脖子粗的理论:你是个什么老师啊?我们的孩子为了不上厕所迟到,连水都不敢喝!这样做了以后,孩子以后在学校里跟老师同学相处的压力可想而知。
恰当的做法:跟孩子讲明喝水、上厕所的必要性和不喝水、憋尿的危害性。选择机会跟老师当面沟通:告知老师,孩子为了不上厕所迟到,宁愿忍着不喝水的现状。如果孩子上厕所而迟到了,请老师宽松一点。老师一般都会思考自己制定出来这样严苛的规定对孩子的影响。
三、孩子有反复的令人不适的多余动作,比如挤眼,耸肩,舔嘴唇等等(尤其以男孩子居多)。
不恰当的做法:孩子一出现多余动作的时候,家长就提醒孩子不要做,甚至责怪打骂孩子。或是为了让一个孩子不要有该动作,就对另外一个孩子说:我们只爱不做这个动作的孩子,做这个动作的孩子大家都不喜欢他。这会给孩子增加更多的压力,这样的压力对于孩子改掉这一动作没有意义。
恰当的做法:给孩子足够的支持和无条件的爱。有类似这样多余动作的孩子,大多安全感不足。家长一定要记得多抱抱孩子,多跟孩子进行亲子交流,带孩子参加足够多的户外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放松自己。孩子出现多余动作的时候,少提醒他,多忽略掉;当孩子减少多余动作之后,给他适当的奖励。孩子回到自然正常家庭状态中得到足够关爱的话,多余动作是会消失的。
四、孩子学习任务繁重,做作业拖沓,看起来30分钟可以做完的作业,孩子可以拖三个小时才开始做。根据我多年来的观察,如果孩子不是先天智商有问题,大多数孩子是会对适合他年龄段的学习任务感兴趣的。这几年出现太多孩子厌学、学困现象,大多是因为学校或教育培训机构为了优中选优,不断超前教学。盲目增加教学任务、拔高学习难度后,孩子无论多努力,也感受不到学习的成就感,慢慢地,他就用拖沓来让自己逃避问题。
不恰当的做法:继续盲目给孩子报大量的课外辅导班,忽视家庭的养育、抚育功能。家庭的养育、抚育功能在孩子整个人生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孩子健全人格养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有许多家长选择了各类培训机构、寄宿学校、或者老师来代替家庭。父母没有花时间陪伴和倾听孩子,也没有给孩子创设稳定平静的家庭环境。
恰当的做法:家长经营好家庭,经营好婚姻。选择适合孩子的学校,而不盲目跟风让孩子进入适合别人家孩子的学校。家长想让孩子学习进步犹如农民种苹果树想收苹果。农民需要给苹果树找一片适合生长的土地,比如把盐碱地改良成一片沃土,再根据时令节奏对苹果树进行管理。孩子的学习同样需要家长给孩子创设适合的环境,在学习过程上中适当的监督陪伴,学习成长的事就交给孩子自己。这就像农民种苹果时,给苹果适合的生长环境,适当时候施肥打药,生长的事,就交给苹果树自己。
五、学校里有一类“刺头”学生,相当容易发火,孩子说话像一个刺猬一样扎人。
不恰当的做法:你这孩子怎么这样?我说你是为你好,你不知道吗?你怎么可以这样对待老师?”然后对着孩子大吼“到后面站着!”孩子有可能跟老师杠起来,老师又说,“不去!不去是吧!不去我们这节课就不上了!”“我马上打电话找你的家长来!我看你能够豪橫到什么时候!”矛盾一步一步升级,有时候悲剧就发生了。
恰当的做法:老师看你有管不好的情绪了,那我们先把这一节课上完再来说这个事。你也先平静一会。下课以后,老师再把学生留下来问,老师刚才的话为什么会让你有这样强烈的反应?让我来看看你以前经历的什么事情让你情绪这么激动?安静的环境加上老师有真诚和抱持的一颗心,大多数学生都会告诉老师,他为什么当时会情绪那么激动。这类孩子,只要老师找到他们的软肋,他们是很容易被转变的。
六、我们还可能遇到有的孩子突然之间不想去学校读书。孩子会说他头疼肚子疼,各种理由都有。爸妈们总觉得孩子是在找借口。
不恰当的做法:对孩子吼:哪里有不读书的?你不读书做啥?我也不可能守着你!今天必须去学校,没有任何条件可讲!然后家长就强迫把哭着的孩子送到学校。这样把孩子拉到学校,就像把一个惧怕黑暗的孩子直接推进一团漆黑的暗夜里。有可能孩子会成功免疫,但也有可能孩子因此出现更大的问题。
恰当的做法:在家里详细询问孩子:发生过什么事情让你不想呆在学校?你害怕什么呢?让我来帮帮你!
其实,孩子不想去学校有许多因素。有的孩子对学校惧怕到一定程度,真的会出现生理反应,头疼脑热肚子疼的。有可能是因为他的某一项学习任务没完成,或者是跟某个同学之间的矛盾让他难以面对,还有的孩子是因为在学校受到同学的欺凌,不敢告诉家长老师。大人应该搞清楚孩子在惧怕学校里的什么,必要的时候,向孩子的同学和老师打听。
越小的孩子,越不会掩饰自己,孩子是很容易把他们的心理问题呈现出来的。呈现问题的方式男孩与女孩不同,男孩往往用行为,女孩往往用情绪。问题呈现出来了,做家长、老师的不能只去消灭掉问题,我们需要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这就像孩子发烧,我们绝不能只是简单的给孩子用退烧药,我们需要去找出孩子发烧背后的原因,这才能治本。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不会是平顺的一条线,成长过程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但只要大人读懂孩子,我们就可以找到打开良好亲子关系的一把钥匙。有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引导教育才可能有效。
【责任编辑:你猜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