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哲学在幼儿园实践的思与行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带着智慧之境的哲学种子,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生根发芽。作为拱墅区儿童哲学研究与实践联盟园,杭州市京都实验幼托园积极致力于儿童哲学园本化探索与研究。研究之路需要同行的伙伴,更需要专业的指导。2022年11月29日,京都实验幼托园特邀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高振宇博士,开展儿童哲学的基本理念及在幼儿园的实践路径研修专题讲座。
高教授首先通过几个简单有趣的话题拉开了儿童哲学的神秘面纱,原来哲学并不是高深莫测的,它一直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接着高教授运用生动的事例,介绍了幼儿园开展儿童哲学研究的情况及儿童哲学在中国学前教育领域中的运用,还向教师们介绍了《妈妈山》《艾力的魔法书》等绘本与儿童哲学紧密结合的探究实践过程,在轻松、愉悦的互动中让每一位教师对儿童哲学有了初步的印象,也为在幼儿园如何开展儿童哲学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为了帮助大家更清晰地认识到儿童哲学实践的重要意义,高教授通过解读“传统儿童心理学对儿童思维的误判”这一观点,引用当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论依据逐步解答“为什么要开展儿童哲学”这个问题。同时结合《宝宝也是哲学家》《园丁与木匠》《宝贝宝贝》等优秀著作和时间是什么东西、为什么要睡觉、男孩好还是女孩好等蕴含哲学思维的有趣小项目,一一论证了在幼儿园开展儿童哲学教育的价值与无限的可能性。我们可以将儿童哲学实实在在与幼儿一日生活紧密结合,让孩子们通过观察、体验、探索、合作、交流、对话等形式促进对哲学的理解,并巧妙应对探究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促进复合型思维的发展。
高教授从四大核心儿童观、五大思维素养、四大基石和四大教学承诺对儿童哲学进行深入的解读,关心儿童所关注的问题,以儿童的方式呈现。在深入了解儿童哲学更需要我们恢复哲学原初的意义、追溯哲学的根源、保护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基础上,让全体教师明晰儿童哲学不是要向儿童灌输哲学的知识、概念、人物或命题,而是建立基于儿童已有的哲学探索经验,让经验不断生长。
最后高教授在讲座中还提到:“儿童的思维发展从三岁开始就进入了一个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有了初步的语言基础,掌握了语言这个工具之后,就能很好地利用这个工具去探究自我、自然和社会,甚至是关于生命、生与死这类复杂的问题,并且对周围的世界有好奇,会去主动的探索,只要老师提供合适的刺激物和问题引导,孩子们就会主动地参与进来,去主动地思考与表达。”而如何对孩子进行哲学教育的激发,如何进行问题的设计和引导,这应该是很多幼儿园、幼儿教育机构与家庭共同面对的问题,这也是目前我们幼儿园正在探索的问题。
本次专题讲座指引我们破而立新,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和儿童观,儿童哲学蕴含至深,希望老师们真正走进儿童,聆听儿童的心声,让幼儿园成为儿童哲学发展的沃土,不断研究和探索以绘本为载体的儿童哲学的丰富内涵。研究探索之路上盼望我们思辨求新,笃行致远!
作者:邹红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