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出发,共赴成长之约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频道

从“心”出发,共赴成长之约

2022-12-06 19:51

来源:中国校园在线 JYJ64750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作者:日照市新营中学 韩丽娜

学期伊始,一位孩子在周记中写到,现在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去上学,只有学校能给他带来归属感,家成了他最想逃离的地方……这个孩子很用功,品学兼优,没有一个老师不交口称赞,但在他的言行中,又处处表现得不那么自信。经过后续的了解,孩子的爸爸妈妈经常吵架、冷战,有时候冷战时间长达半年,和好不到一周的时间,又会陷入新的冷战中,甚至父母跟孩子之间都不交流,如此循环往复,孩子在家感到无比压抑,想通过学习缓和父母的关系,给自己带来安全感,最终却无济于事。

这个孩子的表现让人无比心疼,感叹之余,反观接触的这一届届学生中,他们个性迥异,比如那些上网成瘾的少年,那些小考成绩优异、大考必砸的“学霸”,那些在课堂上通过制造各种怪异行为搏取关注的问题孩子,那些在幼儿园小学是“别人家的孩子”,初中却判若两人的叛逆者,那些在人前人后善于“演戏”的伪装者……但在这些“问题”孩子背后,他们那些渴望被“看到”的情绪需求,在老师和家长这里,是不是只流于了表面的敷衍或沉默,更甚至于苛责和辱骂。他们失去了这个年龄该有的生命活力,随之也加剧了负面情绪对自我的消耗,于是产生了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

中科院2021年发出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中指出,青少年抑郁检出率高达24.6%,相当于每5个孩子就有1个可能抑郁。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为7.4%,抑郁症成为当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大威胁。这些恐怖的数据也在提醒我们家长和老师,孩子们健康成长,不仅要锻炼强健体魄,夯实基础学识,还要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而要做到这些,离不开老师、家长和孩子的密切配合。教育路上,最好的关系是家长支持老师,老师支持孩子,三者共同发力!

家庭立足“心”起点

每一个从家扬帆远航的孩子,在心灵被大海的风浪震慑得过分拘谨后,记忆中温暖的港湾里摇曳的灯火,家人们热闹的嬉笑声,总能使他们精神得到放松,心灵得到慰藉。但很多时候,家,这个曾经给予我们温暖幸福的港湾,却在无声无息中带给孩子延续不断的伤害。成年父母们,是时候让家回暖,来温暖孩子的心灵了。

健康家庭的“定海神针”是稳定和谐的夫妻关系。孩子的心理健康,离不开健康的夫妻关系。父母相爱,会让孩子深刻感受爱,懂得珍惜爱,学会付出爱。无尽的争吵会让孩子陷入黑暗的深渊,让他的心理缺乏安全感,他的心理情绪得不到关注,他的努力得不到肯定,孩子会变得自卑与孤僻,向外转的情绪得不到宣泄,负面情绪就会封闭在心里,越积越多,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往往会不堪重负。另外,很多家庭把亲子关系置于其他关系之上,当父母们把家庭的重心放在孩子身上,孩子在家长的密切关注下失去了自由的空间,他们就会变得缺乏存在感,变得叛逆,变得缺乏生命力。孩子不该是父母的最爱,父母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模板,爸爸妈妈相爱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爱。

爱和自由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父母的职责是用爱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但至于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们会渴望独立的空间,他们渴望展示自己的力量,自己为自己做主,最终发展成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表现最突出的就是青春期的叛逆,其实这个时候并不是他们故意和老师、父母作对,而是孩子走向独立的开始,是生命成长的必然规律。了解这些,对我们如何与孩子相处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面对青春期的孩子那些让人头疼的叛逆行为时,我们要让心灵时时充盈着爱意,目光所及不要仅仅局限于那个小小的少年,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个时候,孩子只要守好“好好学习,不做坏事”的底线,家长就不要向孩子转嫁过多的焦虑,孩子也就不会出现太多的被动攻击。

三年来疫情的不确定性,减少了我们外出活动的时间,更多时候,父母与孩子一起关在家里,不运动,不社交。2021年11月份,在新华社的帮助下,通过调查三十多万中国的中小学生,我们发现,疫情之下,大规模暂停社会活动造成的社会隔离,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伤害上升很多。孩子是最敏感的生物,心理学中的镜像原理告诉我们,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下,父母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孩子的状态,如同照镜子一般。所以,家长们要先照顾好自己的身心,为孩子提供一个积极正向的环境,陪他们成长。

学校开拓“心”航程

为推进“双减”政策的落实,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以心育心”的全员育人理念,打造学生的成长乐园,我校特别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专业的心理教师团队的指导下,除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自评以及常规的心理咨询工作外,还积极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例如,举办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孩子们在生动而深刻的演绎中探寻青春期成长的心路历程;学校广泛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邀请心理健康教育宣讲团进校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堂。为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实现家校共育,多次开展智慧父母大讲堂,邀请优秀学生的家长分享孩子成长过程中共性问题的思考和处理,启发帮助更多的家长朋友。

作为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学业上的困惑、若即若离的同学关系、不被父母理解的苦恼……也许在我们成年人眼中看似再寻常不过的小事,在这群未成年孩子的眼里,却是一道道不可迈过的坎,亟待老师助力一把。

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每个孩子都有倾诉的渴求,期待被回应,当察觉到他们情绪下坠时,及时的一场交谈,也许就是他们的一根不会“掉下去”的救命绳索。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把学生置于一个平等的位置,当孩子感觉自己被理解和肯定时,就会对老师产生一种信任和依赖,就能激发他们无穷的动力,再做出相应的要求时,就会容易得多。

善于组织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利用班会和零碎时间,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比如课前或课间带领同学们做“蝴蝶拍”,调整紧张的心情,并对自己大声说“我要好好爱自己,我要抛弃一切不良情绪,我要拥抱我自己”,不断给孩子们心理暗示,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心态。根据学生的心理诉求,定期组织寻宝游戏,在班级中选择合适的位置“藏宝”,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同学们自愿结伴或分组寻宝,缓解学生学习压力,增强通力合作,在师生交流中,消除心理隔阂。基于上述两类活动,既能将孩子压抑在内心的不良情绪消解,又能给孩子提供合理的发泄途径将负面情绪释放出来。

我常常想,教育孩子其实和放风筝一样,不管是做家长还是做老师,我们都曾自恃聪明,企图用一腔蛮力,将那只手中的风筝放高,起初,我们用力拉,紧紧拽,风筝反而无法借助风力,加速坠落,或者折戟挂枝,被撕扯得残破不堪。其实,让风筝从手中带着温暖出发,坚定方向,而我们只需记得经常松松手中的线,让它获得更多前行的力量,他们一定会飞得更高,飞得更远。愿我们的爱能真正和孩子的生命一起律动,陪伴孩子走好成长的每一步。
【责任编辑:你猜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