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广东建院校友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战胜天灾的能力和决心!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子频道

这位广东建院校友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战胜天灾的能力和决心!

2022-12-15 15:15

来源:中国校园在线 JYJ65091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他们,戴着高高的安全帽
爬行在高高的脚手架上
穿行于在建的一座座高楼大厦中
他们就是城市的建造者
他们就是奋斗在钢筋水泥地上
令人敬佩的建筑工人!

前段时间,羊城晚报刊发《职校走出的副总指挥: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战胜天灾的能力和决心》一文,采访了广东建院校友唐少波,报道了他临危受命,勇担重任,参与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历经生死等重重考验,用精湛的技艺打造出质量过硬工程的真实故事,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战胜天灾的能力和决心!



图为羊城晚报报道



2009年10月,唐少波(右三)在映秀镇灾后重建现场

屈指一算,距离“5·12”汶川地震已过去14载。在多方支援重建下,曾满目疮痍的震中映秀镇在岷江河谷重获新生。如今走进映秀新城,小楼鳞次栉比,街道绿意葱茏,产业欣欣向荣,都在展示着中国力量铸就的重建奇迹。

作为映秀市政项目副总指挥,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校友唐少波见证了映秀的涅槃重生。重建中,一次次泥石流没能冲垮唐少波和广东援建人员重建的斗志和激情。他说,建筑无声,却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战胜天灾的能力和决心。



汶川地震后的映秀↑



映秀灾后重建

汶川地震发生后,唐少波临危受命,披挂指挥映秀镇市政工程重建。彼时,他的职务是广东省建筑工程机械施工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尽管他此前曾负责过大大小小各项工程,但在他的个人履历中,灾后重建是头一回。

重建映秀,交通成了第一道拦路虎。从都江堰到映秀原本不到40分钟的车程,却因道路受损,让唐少波一行花了四五个小时之久。映秀镇地处狭长山谷,驱车驶入,两侧山壁陡峭,怪石嶙峋。更要命的是,地震加数次余震的威力,让山体上的巨石摇摇欲坠,车辆经过,随时都有被击中的危险。有次去工地,一块滚石恰好从天而降,砸到距唐少波所乘车辆五米的位置。

没有亲身经历的人,难以想象这是何等惊心动魄,次次劫后余生也让重建人员深深理解了什么叫“蜀道难”……

道路受损,外面的物资运不进去,灾后重建,头件事就是修复公路。唐少波收到指示:两个月时间内修好通往外界的中滩堡大道。





图为震中映秀遗址

“不单只把建筑做好,更要保证它的‘百年大计’。施工工序和质量监管上,都要超常规落实。”尽管现场次生灾害不断,唐少波对于建筑质量的把控依旧严苛。

大型机械设备从广州运到映秀后,唐少波和工人们驻扎在映秀,开启了为期两年多的重建之路:他们修好了道路,开挖了下水道,建好了供水厂,架起了桥梁……时间来到2010年8月,映秀新城完工在即,唐少波和工人们归乡的日子愈来愈近了。

谁料,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又让映秀再次遭遇大劫——

2010年8月14日凌晨1时许,工人们还在加班加点施工,为映秀新城完工做最后的冲刺。一位工人却看到几拨村民急匆匆上山赶路,便上前问道:“老乡,这么晚了,你们这是去哪里?”

“银杏乡那边有泥石流,听说已经形成堰塞湖,洪水就要来了!”

听闻消息后,唐少波心头一紧,和项目经理一通电话后,决定紧急通知其所在的施工队伍,连夜撤出驻地。凌晨4时许,疯狂的岷江水如猛兽掠过,60万立方米泥石流呼啸而来,映秀镇在泥沙和巨石的冲击下,再次满目疮痍。汶川县映秀镇“8·14”特大泥石流灾害,震惊全国。



灾难之上的重建一一汶川映秀镇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灾难中,唐少波和队友们建设的映秀供水厂立了大功:这座建筑顽强地抵挡住了特大泥石流的冲击,不仅将大部分泥石流挡住、让其身后的小镇免遭更多苦难,自身也毫发无损。四川省时任省长蒋巨峰看到这一幕后感慨:“广东建筑公司的产品是过硬的!”

后来,映秀新城竣工后,又一次遭受了泥石流的冲击。唐少波指挥建造的渔子溪2号桥同样表现出色,历经三四吨重巨石的撞击,岿然屹立,安然无恙。

求学之路:与初创学校共成长

30多年从业生涯中,唐少波亲自经手了不少知名工程项目。三亚凤凰机场场坪工程、广州地铁三号线车辆段土建工程、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清远职教城建设学院首期工程等,都出自他的手笔。但他的工程之路,却起始于广州一所中等职业学校。

1985年,唐少波考入广东省建筑工程学校(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前身)工民建专业。他向羊城晚报记者回忆道,那时学校刚刚落成,全校仅有一栋教学楼,宿舍和球场更是十分简陋。虽然硬件设施差强人意,但自己却遇到了一群出色的老师,“都是行内出色的人来教我们,所以我们第一届学生的水平是非常高的。”唐少波略显自豪地说。

他清楚记得,当时教授力学的陈卓怀老师和班主任李敬贤老师刚从外地调到广州教书,平日里就住在学校小平房内。生活条件虽清苦,但师生涌动着的创业热情丝毫不减,他们把学校当家,亲手修整活动场地、课桌板凳;唐少波也曾目睹老师手书的厚厚讲义——他们将从业多年碰到的案例翔实写出,丰富的从业经验成为传道授业最好的教材。课余时间,同学们经常去老师宿舍求教,老师们总是热情地解答学生们的各种疑问,还为他们讲述建筑技术和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

更为可贵的是,学校放手让学生们尝试设计宿舍效果图,作为作业考评。也正是亲手规划设计宿舍的这段经历,让唐少波从学生时代就能从建筑学角度思考、设计、细化房屋结构。

回看这段学习经历,当时虽然并无产教融合、双师型教师的提法,但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的特质已十分明显。数年后,年方20多岁的唐少波能独立主持广州番禺钟村万宝基地项目,皆受益于这样的教学模式。

这段求学经历也给唐少波埋下了梦想的种子:日后要独立主持超大型工程。

中专毕业后,唐少波随任职公司前往上海,成为最早一批开发浦东新区的先行者。在上海,白天他在建筑工地摸爬滚打,晚上和周末聆听同济大学土木系教授的授课。上海边工边读的两年,唐少波在建筑和管理领域都接受了严格培训。



炸平大山后的三亚凤凰机场

大型爆破,是唐少波面临的第一个技术难题。原来,炸山并非在药池中注满炸药、点燃导火索那般简单。要想保证炸毁效果,要将爆炸区划分成数层,每一层爆破的时间差只能相隔零点几毫秒;为保障周边居民生命安全,爆炸溅出的石块方圆不得超过500米——所以,装药量和引爆时间都要经过精密计算,行内称为“微差爆破”——在当时,这样的技术应用全国尚无先例。

尽管有爆破专家协助,但作为工程负责人,唐少波始终不敢离开现场半步。吃饭、睡觉都在工地,成了项目组的“拼命三郎”。

三亚的热带气候带来了无数个炎炎烈日,也带来了数次台风和暴雨。整个建设耗时三年,历尽艰辛,最终圆满完成。唐少波回广州时,由于长时间在户外风吹日晒,肤色已“和非洲人差不多”,一时竟难以被好友认出,工程项目之艰辛可见一斑。




如今的三亚凤凰机场

在唐少波看来,做工程虽辛苦,但却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他说:“一条条路、一座座楼在我们手里建起来。很多年以后,当我们路过这里,我都可以自豪地和别人讲:你看,这是我们当年亲手干出来的!”

 
【责任编辑:你猜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