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学前学普”行动,促进乡村教育振兴
王强春
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则民族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社会交往的工具。开展“学前学普”教育是促进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幼儿学前期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期,是帮助乡村孩子打通语言关、开启理想之门的最佳学习阶段。截至2018年9月“凉山州54万学前儿童中还有50%左右不会讲普通话,推广普及普通话还面临艰巨的任务。”正是在此背景下,四川凉山广泛开展“学前学会普通话”(以下简称“学前学普”),为孩子们搭建起沟通的语言桥梁,增强孩子们沟通的能力和自信心,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促进凉山乡村教育、文化和经济的振兴。
一、“学前学普”为孩子们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由于凉山贫困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经济文化差距,村级幼教点稀缺,学前普通话教育是一大短板。幼儿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可是学前适龄儿童大多没有经过学前教育,很多孩子六七岁进入小学时听不懂、讲不好普通话,甚至到了初中普通话水平仍然很差,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进度,无奈辍学在家务农或外出打工者不在少数,“输在起跑线上”,这不能不令人痛心。
普通话是日常沟通和文化交流的基本工具。“学前学普”有利于积极落实国家相关政策,积极促进脱贫攻坚战胜利之后的乡村振兴发展;也有利于帮助孩子从小树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认同感,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凉山州幼儿园通过积极参与“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研发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孩子们学好普通话,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克服语言隔阂和沟通障碍。“学前学普”为孩子们与外界正常交流架起一座语言桥梁。发展乡村教育,清除贫困代际遗传的语言障碍,为凉山乡村振兴建设培养生力军。
二、“学前学普”教学管理中的探索和实践经验
从凉山州幼儿园的教学管理经验来看,积极组织“学前学普”行动,促进幼儿学说普通话教学,加强教学管理,让幼儿能听懂基本的普通话日常用语,解决学龄前儿童因不懂普通话进入小学后上课听不懂、学习跟不上问题,为未来进一步学习扫清语言障碍。凉山在“学前学普”教学管理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加强幼儿教学管理。严格遵循普通话教育教学规范标准,从教学时间、辅导员行为规范、教育教学管理、幼儿入园考勤、教学计划等方面加强监督管理,促进幼教点教育教学更加规范有序。加强教学资源的整合,帮助辅导员更加明确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能力明显提升,规范幼儿教学管理。组织全体教职员工认真学习“学前学普”行动的目的、意义、目标、方法等,带动家长和社会关心支持“学前学普”行动开展。
(二)抓实辅导员培训。选拔和培养优秀的乡村幼儿园“学前学普”辅导员,让“学前学普”走高质量、高素质、高水平发展道路。利用寒暑假积极组织辅导员参加省、州、县组织的综合业务能力集中培训,根据教学实际;利用周末、节假日开展针对性分散培训,积极派优秀辅导员到示范幼儿园学习普通话教学技能。学员积极参加的培训项目包括培训基于普通话教学的说课备课训练,简易手工课程、艺体课程基础教学、幼儿安全与卫生常识等内容。
(三)狠抓普通话教学。坚持以学龄前幼儿“听懂、会说、敢说、会用”普通话为培养目标,致力推动学龄前幼儿学好普通话、养成好习惯,已取得明显成效,为儿童健康成长、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辅导员制定完善的周计划、日计划,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制道具、教具,美化活动室,设计健康有趣的幼儿游戏活动,将普通话融入日常教学和生活情景之中,促进孩子们快乐成长、健康成长,确保“学普”行动保障到位、启动及时、推进顺利。
(四)增强教学设施建设。教室内使用高清电脑教学,幼儿园设有专业舞蹈室、区角游戏室以及室外幼儿游乐设施,全园实施网络监控,家长在手机上随时随地可观看到幼儿在园一切情况;同时加强“学前学普”行动信息平台建设,辅导员通过手机实现上下班打卡、班级管理、资源下载共享、线上学习培训、在线拨打幼儿家长电话等多项功能。
(五)强化彝汉双语教学实效。坚持少数民族语言和普通话并重的双语教育。在双语教学中,采取看图说话、古诗朗诵、儿歌传唱、文艺表演等多种方式开展教育教学,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在有意识培养孩子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孩子们的双语基本会话技能。让孩子们先从语言上脱贫、从知识上脱贫,在后继的中学、大学阶段学习中,日常口语交流、课堂听课,阅读理解、作业完成,让普通话交流和不再成为障碍。
(六)积极组织在线幼教学习。凉山州有条件的幼儿园一直重视将传统幼儿普通话教育和“互联网+”现代教育结合起来。幼儿园线上线下教育设施持续改善,在抗击新冠病毒疫情期间,积极组织辅导员通过互联网学习幼儿教育素心理学和教育学至少,努力钻研学前普通话教育方法和课件制作技术,并通过互联网为幼儿家长提供育儿建议,为幼儿的普通话教育营造良好的空间。
三、结语:“学前学普”有利于促进凉山乡村振兴
一个民族只有重视教育,才会拥有光明的未来。积极响应“学前学普”将更深刻地影响到孩子们健康成长,培养乡村振兴大业的生力军。积极响应国务院扶贫办和教育部共同开展的“学前学普”行动计划,学习相关政策法规,改进教学管理和培养方案,提升幼儿普通话教学成效具有重要意义。“学前学普”有利于帮助幼儿在学前阶段过好普通话语言关,增强孩子们学习和沟通的能力和自信心,从源头上扫清乡村教育贫困的语言障碍,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促进凉山乡村教育、文化和经济的振兴。
(作者王强春,四川传媒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