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办法!这所学校的治理办法超乎你的想象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频道

好办法!这所学校的治理办法超乎你的想象

2023-02-09 14:24

来源:中国校园在线 JYJ66387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自由、信任、尊重的学校文化,是由一个个发生在师生中真人真事凝练成的文化符号。中国教育学会理事、北京市育英学校校长于会祥用几个故事,讲述了他重塑学校文化的经历,一起来看:

  1. 学校文化重塑有三个关键词:自由、信任、尊重。

  2. 学校的最高建设是文化建设,学校育人的最高境界是学校文化对师生的熏陶,学校要让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

  3. 学生、老师不是管出来的,治理不等于治人。

下面,我讲述几个真实的故事,向大家介绍我们学校的文化重塑。

案例1:一颗倒下的柳树

我们学校有一棵柳树,它在学校生长了百余年,见证了学校的长久发展。后来被一阵大风刮倒了,刮倒后我们并没有把它移走,而是做成标本安放在它倒下的地方。后来,我们通过征文的方式,将四年级一位学生的一段话刻在了石碑上,变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元素。这段话是:前面这棵百年柳树,被5月20日的一阵大风刮倒了,它再也不会摇曳枝条与我们欢笑了,我知道它的生命被时间带走了。大家每天从这里走过,看到它,一种珍爱生命的教育意义就凸显出来,这就是学校的文化符号。

文化符号对全校师生的教育意义是非凡的。如何对待微小生命,如一棵柳树的生命,这种文化符号是衡量学校教育效果的重要价值标尺。

案例2:永远的第11个凹坑

九年前,学校做了抗震加固,换了卫生间的门,结果第二天门上就被敲了一些小坑,随后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教育工作。

2016年是北京市育英学校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因为自从开展教育工作后,门上的11个凹坑再也没有增加。当时高一的一位同学写了一封信贴在门上,文章名为《永远的第11个凹坑,永远的文明》,他把文章从一层的卫生间一直贴到了七层。这封信在门上贴了六年,去年我们把这扇带着11个凹坑的门陈列到学校博物馆,并把这封信制成了精致的展板,挂在学校的每一个卫生间里,这成为学校自主教育的又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符号。

案例3:我和学校保洁阿姨的故事

教育是一个过程,习惯、目标、体验、榜样应该成为学生成长的主要动力因素。伟大思想家卢梭说过,世界上最无用的3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在育英学校治理的变革中,特别强调了“体验”这个动力要素的使用。

高二的同学有一个长达一周的小学段课程,让高中生选择学校里的保安、食堂、保洁、维修等岗位进行劳动体验。我们已经坚持了十年,教育效果非常突出。

经常有人问:在生源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一本率为什么能够从55%提高到97%?我想高中小学段课程对学生教育的改变应该说功莫大焉。

有的学生在凌晨四点半已经和食堂的师傅一起上班摘菜;有的学生做面点或是给小学生送餐;还有学生做保安、做保洁,已做就是好几天。我校作为小初高一体化的学校,还有一个重要的岗位,就是高二的学生到小学当老师。

七年前,一位八年级的学生写了一篇随笔,讲的是他和学校保洁阿姨的感人故事,他说:“你可以不知道他们的苦衷,但请你捍卫他们的尊严;你可以不为自己努力,甚至不为父母努力,但你要为他们努力”。我们把这篇随笔贴在了学校最显著的位置,还添加了一个小评论——这位同学对基层劳动者的怜悯同情之心是学校倡导的。

我们希望通过真实体验,教育学生尊重基层劳动者,这也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我认为教育治理变革一定深刻感悟“基础”二字,这应该成为学生教育生涯规划的第一课程。

叶澜先生曾经说:我们这一代人有很多不足、缺憾,但有一点好,那就是我们的心总是向着光明、向着明亮、向着善良——这是小学给我们人生打下的底色。这也为我们做好教育治理变革提供了有意义的指导。

这是我们教育学生关心社稷、勇于担当的重要体现,这也成为学校的一个文化符号来彰显育人价值取向。

案例4: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闲暇时光

亚里士多德说:“幸福存在于闲暇当中。”第欧根尼·拉尔修则宣告:“苏格拉底称赞闲暇是最美好的财产。”我们倡导要与学生在校园内创造有意义的闲暇时光。我们衡量现代学校治理变革成效时,首先要看学生在校园内有没有闲暇时间,这就是前面我提到的关键词:自由。

案例5:把各种荣誉牌匾都撤掉

许多学校会把获得的各种荣誉牌匾挂在最显著的位置。十年前,育英学校却把获得的各种荣誉牌匾都撤掉了。当时思政课组建了时评社团,于是我们把挂荣誉牌匾的地方换成了“育英时评”,希望引导学生对国内外热点事件进行评论,文章两周一换,这也成为学校教育治理变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符号。

北京市育英学校校门处有一块大石头,在这块石头的正面刻着四个字:江山社稷,背面刻着六个字:祖国、真理、责任。这块石头是育英学校标志性的文化符号,寓意师生关心社稷、勇于担当,始终坚持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我认为现代学校治理应该为实现更好的育人而治理。

(以上内容根据于会祥在“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现代学校治理改革发展研讨会”上的讲话整理。)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学会公众号
责任编辑:原维斌

【责任编辑:你猜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