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美:家校共育(187):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
许雪荣
时光荏苒,今年是从教的第四个年头。在这几年里,是学生带给我许多的欢乐。我热爱他们,也感谢他们,是他们的天真与好奇、真挚与友好、成长与进步,让我体验到了教师职业的魅力与成就带来的满足感。
还记得第一次以教师的身份踏进班级时,我的心情是多么激动,多么自豪。我满怀信心地走进教室,看着一双双对我充满好奇的眼睛,我深深的知道了我的肩上肩负着几十颗心的嘱托与希望。我与孩子们的年龄差距不是太多,在他们看来,我不是老师,而是他们的姐姐。当听见孩子对我说“老师好”的时候,一股爱的暖流从心底油然而生,我不自觉地笑了,他们简直是可爱的天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孩子,要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遵循并始终实践着这句话,让孩子们感受到我对他们的爱,在此过程中我也收获了满满的幸福!
一、从爱开始
新教育提出:“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新学期伊始,班级里一个眼睛大大的,耳朵大大的小男孩轩轩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他长得太可爱了。但慢慢接触几天后发现这个小男孩性格和其他同学有些不一样。他上课或写作业总是控制不好自己,别人作业都写完了,他才刚开始;已经上课几分钟了,他书本才慢吞吞打开;别人告他状或者说他犯错误时,他就开始生气、哭,要不然就搞出一些动静来。
平时问他一些问题,就一直低着头也不回答。一开始,对于他这样的表现我很生气,周围同学看到他不说话的样子也特别着急,他们还会帮着我说:“老师问你问题呢,你倒是回答一下啊。”他的种种行为让我很苦恼。于是放学后,我联系了家长,并把他在校的情况和家长说明。家长迟疑了好久,才对我说说明原委。原来父母在他幼儿园时,双方关系比较紧张,经常当着孩子的面争吵、摔打,孩子不听话时,父亲会严厉的对他动手,导致轩轩的性格变成这样。
了解到轩轩的情况后,我有意无意的与轩轩寻找话题聊天,刚开始不回应我,慢慢的点头、摇头,到后来开口与我对话。在相处中渐渐摸清了他的秉性,这个男孩子胆子比较小,内心和女孩子一样比较脆弱,“吃软不吃硬”,但是他又不缺乏倔性。
于是在课堂上对他会多一些关注,经常让他回答问题,虽然他回答问题的时间可能会长很多,但是我愿意花这个时间去等他。当他第一次用了很长时间说出答案的时候,我把大拇指伸到了他的面前,他不好意思的红了脸,我夸奖道:“轩轩,你进步了,恭喜你!”当他第一次站起来快速说出答案的时候,我带领其他孩子齐声鼓掌,并说道:“轩轩,你给老师带来了惊喜,老师为你感到骄傲。”当他第一次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时,我上前拥抱了他,对他说:“你现在好像一块金子,正在闪闪发光啊,老师为你的勇敢点赞。”轩轩与其他孩子都开心地笑了。
后来,我们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我在讲台前改作业,他总是有事没事的往我身边凑,一会儿看看我,一会儿看看作业,问他怎么了,他又说没事,笑着跑开了。
一次放学遇到了他的妈妈,他妈妈说:“老师,您知道吗?轩轩回家都说您不是他的老师,而是他的姐姐。”轩轩从一开始的不愿意与我交流、内向的孩子,转变为主动靠近我、活泼开朗的男生,我想:当老师的幸福也就来源于此了吧。没想到我做着老师本职的工作,却让一个孩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也正是新教育所说的“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吧。魏书生曾这样说:“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
二、以爱为底
李镇西说:“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爱的教育才是丰满的、真正的教育。”
工作的第二年,遇到了胖墩墩的小宇,在开学第一天点名时,他就给我带来了一个难题。别的孩子点到名字,都大声回答,唯独点到他时,回答却和其他孩子不一样,“我不是小宇,我是打游戏小宇”。起初,我以为只是孩子觉得好玩,才会这样说,可在接下来的几次点名中,他回答都是如此。我在班级强调今后的纪律要求,其他孩子都昂起头认真听讲,只有他埋头在书上苦写。我当时非常生气,本想大声呵斥他,但转念一想,一年级的小朋友,在书上能写什么呢?我压住了内心的怒火,不动声色走到了他的旁边,想一探究竟。出乎意料的是,他在做十以内加减法,我一题一题地看,发现他每道题都是正确的。
在接下来的几天中,小宇依然如此。老师在前面上课,他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学习,即使和老师上课的内容不一样。我内心想:这可不是长久之计,得想办法改变一下才行啊。
于是我向他的妈妈打去了电话,首先表扬孩子这几天在学校表现很乖,练习也都能做正确。其次我向他妈妈说出了我的困惑,希望他妈妈可以和我说明一下小宇的情况。他妈妈几次想要说出口,都停住了。我感受她的顾虑,于是补充道:“作为老师,我们希望真正了解孩子的状况,也只是单纯的了解原因,这样更方便我们老师用更好、更适合的方法教育他,这与他是个什么类型的孩子无关,我们会保护好孩子的隐私。”小宇妈妈抽泣地说:“小宇在三岁时,医生诊断为特殊儿童,幼儿园之前是在特殊机构治疗的。目前情况和其他正常孩子差不多,只是在表达上有自己的思维。”
听了小宇妈妈的话,我内心是很担忧的。因为从他开学一周的表现来看,小宇的表达太过直接了:不开心时大声地“哼”一声就跑开了;别人不小心踢到或撞到他时,不问清原因,采用直接的“以牙还牙”的手段,也不会主动告诉老师发生了什么。我害怕小宇受到伤害,也害怕其他孩子受到伤害。对于小宇的行为我是理解的,可其他家长不了解小宇的情况,肯定会有意见。从此我对小宇的关注就多了起来,其他老师上课时,我也会让他们多关注一下小宇。但老师时间是受限的,总有我没有关注到的地方,于是我在班里找了几个得力帮手,把她们悄悄地叫进办公室,问她们是否愿意帮助老师,显然她们是乐意的。我让她们在老师不在班级的时候,帮老师记录同学之间发生的事情,特别是同学发生矛盾、有争吵的事情,要随时向我汇报。结果在第一天就收到了对小宇的“投诉”,小宇用铅笔尖戳破了前面同学的脸。询问原因才知道是前面同学靠在了他的桌子上,打扰了他看书,他不舒服才做了这个举动。
我把小宇带到了办公室,轻声地说:“别人打扰了你看书的心情,是吗?”他不情愿地说是,还补充一句:“她很烦人。”“老师理解你的心情,要是别人打扰我,我也会不高兴的。你表达了自己的情绪,这是正确的。但老师要为你纠正一个错误,发生矛盾时要寻求老师的帮助,不可以采用伤害别人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次事件我也告知了家长,我们一起帮助小宇改变解决问题的方式。当然这一次的沟通只是让小宇认识到这种行为的不恰当,要想彻底改变还需要一点时间,频繁的说教肯定效果不大。没几天,班级里另外两位同学发生了矛盾,我及时制止以后,并没有马上严厉批评他们,而是把小宇叫到了两位同学面前,让他评评两位同学的做法,小宇直接说出了两位同学的错误,我接着问小宇他们该如何做,小宇说:“当然要告诉老师了。”我对小宇笑了,对他竖起一个大拇指:“你在进步,你已经认识到动手是错误的行为,老师为你点赞。”
每次上课前,我也会引导小宇在课堂上有哪些需要注意的要求,课堂上对的行为直接表扬盖章,对于不恰当的行为我会悄悄用手指他的书,课后再把他带到办公室总结他的上课状况。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明显感觉到他在课上更加专注了,行为也大有改善。
原来“学生在接受教师表扬和赞赏中,他会自觉地把自己的优点无限放大发挥,对自己表现出强烈的自信,极力使自己成为优秀,一些不良的品行会在不知不觉中消除。”
三、向爱出发
陶行知先生曾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太多的可能性会在孩子身上发生,虽然现在看不出他会是谁,但不能确定他就一定成不了谁。
带的第一届三年级有一个叫小泽的男孩,白白的皮肤,高高的个子,在班里很是显眼。第一次生字默写时,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又一个的圆圈,看着这样的情况,我深深叹了口气。我把他叫到面前问清原因,他低着头不敢回答,半天才说出“不会”两个字眼。我带着他一个一个地指认生字、词语,能认出来的寥寥无几,甚至一二年级学过的生字都不认识,对于这种情况我犯了难。从二年级的老师口中知道,他基础特别薄弱,每次考试成绩也总是十几分。面对这样的状况,心想:我要放弃他吗?看着他真挚的眼睛,我不忍心。
对于他,作业要求肯定不能和其他学生一样。当其他学生在完成有难度的练习时,我会告诉他不用写,先完成简单的字词拼写即可。在此之前,我会让他自己先尝试着写出来,有错误的地方我用红笔纠正,他再抄写正确的字词并拼写。当天放学我也会给他布置一项任务,划定今天学的几个字词回家复习,不会的可以询问家长或者和老师联系,第二天到学校默写。从他的默写情况来看,他确实努力了,之前15个词语只能默写正确3个左右,而这次正确了6个。虽然正确率不能和其他学生相比,但他用心尽力了。 我在默写本上并没有画上一个又一个触目惊心的红叉,而是写上“+6”,并盖了“点赞”章。
在班级小测验时,我也会让他来到讲台前,带着他一起做题,因为他很多生字不会读,我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读给他听,让他自己写答案,对于不理解的地方,我会多次解释。这时我不会要求他做题的量,宁愿多花一点时间,也要保证做题的质。在这个过程中,小泽只要把题目做对了,试卷上也都会标上“+几分”。
这种做法源于一个教学视频,视频中一位教师对待一个只做对两道题目的学生,试卷上写上了“+2”,并画上一个笑脸。学生很诧异,但老师却告诉学生:“你已经做对两道题目了,值得表扬”。相比较“减法”而言,学生更容易接受这种“加法”的教育方式,它不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反而会给学生一种潜在的鼓励,从鼓励中学生会自觉思考哪里可以做得更好。
小泽在一次次的加法表扬中,越来越享受学习的过程了。
只要我们的教师真正面对每一个具体的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求知的快乐、思考的快乐、创造的快乐,那么,所有学生都可以成为学习上的成功者。
夸美纽斯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当你用心去热爱你的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一张张学生亲手制作的卡片,一颗颗为你保护嗓子的润喉糖,也是耳旁一声声清脆的“老师好”“老师辛苦了”,还有更多的是作为一名教师的自豪感与归属感。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热爱这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有什么理由不去爱可爱的孩子们呢?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应该做一位充满爱的老师,让我们的每一名学生感受到爱,生生不息的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