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美:家校共育(191):做一名智慧型家长
做一名智慧型家长
甄方圆
尊敬的家长朋友,大家好:
很高兴和大家交流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是相似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都是一样的。但是,孩子的结局为什么又是千差万别的呢?专家研究发现,其中的原因80%以上是家庭教育的差异造成的。所以,家庭教育如何事关孩子的一生,研究家庭教育,探讨怎样做好家长,非常有必要。
今天跟大家聊的话题是“做一名智慧型家长”,意思是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是明白人,是有办法的人,善于动脑筋教育自己的孩子。聊的方式主要是讲故事,看看家长怎样教育孩子才算有智慧。
《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是孟母三迁和教育孟子的故事。孟子幼年父亲去世,她的母亲决心把孩子培养成有出息的人。开始她们住在墓地附近,孟子一天到晚和小伙伴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孟母觉得不能让孩子在这里居住;第二次搬到了集市旁边,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又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的像极了,孟母觉得不行;第三次搬到了学校旁边,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了。孟母很满意。孟子很贪玩,有一次,他逃学回到家中,孟母生气地说:“还没放学,你怎么就回来了?”孟子不敢作声。孟母生气地把织布机上的梭子折断了。她说:“梭子断了,布就不能织了,这叫半途而废,学习也一样,日积月累,积少成多,才能获得成功。你现在逃学就跟正在织布时折断梭子一样,半途而废。”孟子听了很羞愧,从此努力读书,最终成了伟大的思想家,习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就深受孟子“仁政”思想的影响。
我们说孟母就是一位有智慧的家长,她不仅知道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人,而且知道该怎么向这个方向努力,善于用恰当的方法教育孩子。
(——不仅知道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人,而且知道该怎么向这个方向努力。善于用恰当的方法教育孩子。)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的儿子也是一个书迷。快小学毕业时,白岩松的孩子迷上了金庸,并一口气读完了金庸全集。之后,孩子便对清朝、明朝的历史来了兴趣,便去找这方面的书看。此外,孩子还喜欢摇滚乐,但白岩松对此没有丝毫的紧张,他说:“可能很多人会认为这不是瞎听吗,有什么用?但是,孩子听摇滚乐的过程中,每天翻译一首歌词,英语水平上升得很快。”我们说,白岩松也是一位有智慧的家长,她们懂得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尊重孩子的选择,明白孩子的哪些做法是可以容忍的。
去年,在河南平顶山河滨公园内,一名9岁男孩在看熊时,右胳膊被熊咬掉,整条右臂被截去,一个才9岁的孩子,本是去动物园寻找快乐的,结果留下的是难以磨灭的身体和心理的伤痛。这个悲剧的发生,首先是家长责任,一是没有尽到看护的责任,二是不懂得约束孩子,没有教孩子懂规矩。
(——爱孩子,又能教孩子懂规矩、守规矩,才是理性的家长。这个规矩要是社会普遍认可的规矩。)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被牧师精彩的演讲感动了,下决心听完后要多捐些钱。十分钟后,他听得有点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更厌烦了,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 …最后,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他那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没捐钱,反而还从盘子里偷走了两元钱。当然,偷钱的行为显然是不对的,但这个小故事也说明了一种现象: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时间过久而引起的极不耐烦和反抗的心理现象,叫作“超限效应”。
这种“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当孩子做错事,家长反复唠叨批评时,孩子的内心就会经过这样的变化过程:由开始的“内疚不安”——“不耐烦、反感、讨厌”——“我偏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所以,我们提倡:犯一次错误,只批评一次。如果需要再次批评,也不应简单重复,而应换个角度、换种方法。反复唠叨会让孩子大脑麻木,你越说,孩子越不听,没有效果的多说,不如不说)。
(——犯一次错误,只批评一次。如果需要再次批评,也不应简单重复,而应换个角度、换种方法)
我们来看看列宁的母亲是怎样对待孩子的错误的。列宁八岁那年,母亲带他到姑妈家做客。活泼好动的小列宁不留神把姑妈家的一只花瓶打碎了。但是,谁也没有看见。后来,姑妈问孩子们。“是谁打碎了花瓶?”其他孩子都说:“不是我”,而小列宁因为害怕不敢在姑妈面前说出实话,也跟着大家大声回答。“不——是——我!”然而,母亲已经猜到花瓶是淘气的小列年打碎的。同为这孩子性情激烈、好动,曾经发生过损坏物品的事情。应该怎样处理这件事呢?最省事的办法是直接揭穿并处罚他。这洋,父母和孩子都可立即“如释重负”。但是妈妈并没有这样做。她认为,重要的是了解儿子犯错误后是否对自己的不诚实行为有认识,要针对孩子的思想和心理状况启发他的觉悟。于是她装出相信儿子的样子,在三个月内一直保持沉默,一直在等待着儿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有一天,在孩子临睡前,她走到孩子跟前,抚摸着他的头,不料孩子突然失声大哭起来,痛苦地告诉妈妈:“我骗了姑妈,花瓶是我打碎的。”
(——等待,有耐心,让孩子自己认识错误,需要智慧。)
我们来看看一位母亲的家教智慧。有一个妈妈,曾经为孩子写作业拖拉、磨蹭,总要无数次离开座位,导致每天很晚才能完成作业,无论怎么提醒都无效而苦恼不已。后来,在心理老师的建议下,她采取了这样的方法来处理:她跟儿子商量,在儿子写作业时,如果做到每小时离开座位三次以下,就奖励他,允许他看六点钟最喜欢的动画片。孩子的自制力毕竟是有限的,第一周只有三天做到了,但只要孩子做到,妈妈就及时鼓励和奖励他。三周之后,孩子每天都能做到每小时离开座位三次以下。这时,妈妈又进一步鼓励孩子,并和他商量,把每小时离开座位三次减少为两次、一次… …就这样,坚持了三个月后,孩子终于改掉了写作业拖拉、磨蹭的坏习惯。
——这位母亲就是巧妙地运用了“错误递减法”,先提出孩子容易做到的要求,逐步提高要求的难度,让孩子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孩子产生改正错误的内部动力,形成良性循环,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
一位作家写了一篇回忆文章。小时候经常在课堂上看小说,老师发现了,没收了小说,并让家长到学校谈话,他不敢告诉父母,就让奶奶去学校。他在家坐卧不安,不知道老师会怎样跟奶奶说。等奶奶回家后,他急切地问老师说了什么。奶奶说:“老师夸你是一个爱读书的好孩子,要是以后在上课时能注意听讲,课后再读课外书,你一定能成为一名作家。”他听了很高兴,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从此以后他改掉了课上看课外书的毛病,若干年后真的成为了作家。再问起奶奶当年老师怎么说的,奶奶才说了实话,其实,当年奶奶被老师劈头盖脸说落了一顿。
这位奶奶的做法在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期望效应”。
(——给孩子适当的期望,也是一种智慧。)
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的创办者张伯苓是我国著名教育家。一次,他发现有个学生手指被烟熏黄了,便严肃地劝告那个学生说:“烟对身体有害,要戒掉它。”没想到那个学生有点不服气,俏皮地说:“那您吸烟就对身体没有害处吗?”张伯苓对于学生的责难,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唤工友将自己所有的烟全部取来,当众销毁,还折断了自己用了多年的心爱的烟袋杆,诚恳地说:“从此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果然,打那以后,他再也不吸烟了。张伯苓的做法对我们作家长很有启发,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试想,你在看电视、玩手机,甚至在打麻将,却要求孩子安静地做作业,能行么?
(——能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塑造良好的自身形象,做一个正直、有责任心、言行一致、守时惜时的家长。这就是智慧。)
我们再来看看一个家庭教育的例子。这位家长孩子读高中,他观察发现,当孩子考试成绩不错的时候,到家吃饭时就指挥妈妈盛饭拿筷子,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就主动端碗拿筷子。孩子的父母从来都不在饭桌上询问孩子的考试情况,而是记在心里,在适当的时候再问。一般都是由父亲等到孩子空闲的时候比如在洗澡的路上询问:“最近考试没有?”孩子如果说考了,考的不太好,父亲就会说:“没事,好好总结一下,找找原因,看看是课上没有听懂呢还是课后练习没有跟上?还是考试时候不够仔细?”如果孩子说考的还不错,父亲就会说:“好,继续努力,争取下次考的更好。”因为家长十分了解自己的孩子,不需要给孩子施加太多的压力,所说的话总是很简短,孩子没有心理负担,学习反而很好。后来这个孩子考取了重点大学,又读了研究生,工作后还经常出国。
(——能注意观察孩子的心理变化,选择适当的时间,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这就是智慧。)
有的家长平时不观察孩子,不了解孩子的内心,喜欢在饭桌上说教,自己气得不行,孩子却无动于衷,这就是与智慧型家长相反的家长,叫糊涂型家长。
2018年8月22日,报纸有一则新闻,武昌某中学高一学生被父亲掴了一巴掌,因为她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原本已达800度高度近视的佳佳当即倒地,医院检查说是高度近视患者受剧烈撞击时视网膜易脱落,导致失明。我们说这位家长就是糊涂人,缺乏理性。该打的是这位父亲,因为他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
(糊涂家长——对待孩子简单粗暴,自己愚笨,却要求孩子畜类拔萃)
胡适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做过国民党驻美国大使。他的家庭教育也是失败的。在家庭教育中,胡适虽然倡导“独立、合群、重学”,但自身却不懂得如何爱孩子。1929年,胡适给儿子胡祖望写信,说:“功课及格,那算什么,在一班要赶在一班最高一排,在一校要赶在一校最高一排。功课要考最优等,品行要列最优等,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这才是有志气的孩子。”这时,胡祖望十岁,离开父母,独自在外上学感到“压力山大”。次年,胡适大失所望,接到学校发来的“成绩欠佳”的报告单,怒道:“你的成绩有八个‘4’,这是最坏的成绩。你不觉得可耻吗?”最终,胡祖望虽然上过大学,却染上了不少坏习气。晚年,胡适对秘书说:“对子女一定会好好管理教养的。母亲有耐心,孩子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教不好,那是做母亲的没有耐心的关系。”在给妻子的信中,胡适反省说:“我真有点不配做老子。平时不同他们亲热,只晓得责怪他们功课不好,习气不好。你把交给我,不要骂他,要同他做朋友。”我们看,胡适和妻子都不是好家长,缺少理性和方法。
(糊涂家长——爱孩子却不与孩子交流,缺少耐心,一味高要求,非打即骂)
最后,给大家出两道思考题。
三、思考题:
1.假如孩子告诉你,苹果被同位同学偷偷吃了,你会怎么做?
2.假如老师问你的孩子:“爸爸(妈妈)的爱好是什么?”你觉得孩子会怎么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