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情境化教学模式,打造结构化高效课堂 ——山东省威海市温泉小学开展数学学科结构化教学研讨活动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威海市环翠区教体局“提升首位度,担当抓落实”工作精神和区教研培训中心2023年工作要点,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探索结构化教学,优化情境教学模式,扎实开展学校强镇筑基项目工作,3月16日,山东省威海市温泉小学诚邀环翠区数学教研员丛丽莉主任驻校把脉课堂教学,开展“亲历活动过程,建构数学模型”数学学科结构化教学研讨活动。
课例观摩,定点观察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刘新伟主任和王青青老师分别执教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厘米的认识》两节研讨课,为教研活动提供研讨课例。各小组从“情境创设”“问题驱动”“错误资源利用”“数学模型构建”“学生成长”等角度进行课堂定点观察。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一课,教师基于学生对除法运算的经验,引领学生亲历从观察猜测到操作实验、从实物操作到图形演示、从头脑建模到符号建模的活动过程,感知除法的运算结果可以用分数表示,建构数学模型,沟通“数”与“算”的联系。
《厘米的认识》一课,老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体验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反思等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层层体验,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和“几厘米”表象,进而加深学生对厘米知识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对厘米的估算能力。
同伴互助,集思广益
“拨云寻古道,倚树听流泉”。课后,参与磨课听课的老师围绕定点观察的情况,各抒己见。肖燕秋老师提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一课,大部分学生能理解“分数能够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但是对“分数可以表示具体的数量”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课堂上学生对一张饼的1/4是1/4张饼理解不透。董超超主任提出,《厘米的认识》一课,如何加强学生对“厘米”的理性思考,从一开始的片面认知到最后的全面理解,需要我们进一步优化教学活动,创设教学情境,如“你尺子上的1厘米和同桌尺子上的1厘米一样长吗?威海的1厘米和北京的1厘米一样长吗?中国的1厘米和外国的1厘米一样长吗?为什么都要一样长?”。同伴的互助评课,像山间潺潺流淌的清泉,让在半山腰里拨开云雾寻古道的授课教师倚石听泉,集思广益。(图3.1)
专业引领,指点迷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丛丽莉主任针对大家的困惑和问题焦点,进行了细致入微的专业指导。从主任指出,结构化教学可以以情境创设为切入点,把真实有效的生活情境融入数学课堂,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领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真正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结构化教学要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发展需求,将相关联的知识点揉碎、再组合,整合数学知识板块,利用多样化教学形式,将各种知识构建成为知识框架,通过知识之间的联系体现出整体性,促进学生的思维结构化发展。丛主任的专业指导让老师们如沐春风,豁然开朗。
反思内化,拔节成长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补充新知识,才能心灵澄明。为了更好地反思课堂实践,将专家的指导思想内化成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教师真反思、真实践、真成长,活动后,教研组针对丛主任提出的建议进行后续磨课改进,再次教研备课——反思重组课堂——再次磨课实践——形成精品资源。
“风好正是扬帆时,不待扬鞭自奋蹄”。此次教研活动,推动了学科教研组结构化教学的研究,优化了教研组情境教学课堂模式,提升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学校将以此为契机,深入打造结构化教学高效课堂,助力情境教学研究再上新台阶,推动学校强镇筑基项目工作的纵深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