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荐读 《中国的文化·四时与节气》:体味传统文化的神奇
光明阅读领航人——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童晖小学陈雁老师: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跟随者这首脍炙人口的节气歌,我们一起踏上探秘节气之旅!
有这样一首上古歌谣:“日作而出,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就是《击壤歌》的内容,在我们远古农耕时代,老百姓靠天吃饭,可以不看帝王的脸色,但一定要看老天爷的脸色。聪慧的先人们,通过反复观察,总结出一年中,老天爷的脸色如何,这个规律,就是二十四节气。那这二十四节气从何而来?有着怎样的含义?和我们的生活又有怎样的关联呢?随着这本绿色扉页,就开启了美好的阅读时光。
朱爱朝 著
果麦文化出品
古人的智慧实在令人赞叹,他们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来认识外界的自然变化,从最开始的物候到通过圭表测日影的长短,经过六百多年的漫长岁月,在西汉时期刘安编撰的《淮南子》中终于确定了二十四节气。在汉武帝时,《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编入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找准大自然的节拍,让人们的耕种顺应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在每一个节气风物各有不同,既喜欢一树梅花绽放窗前的立春,又喜欢麦子散发清香的小满,还喜欢萤火虫,打灯笼,飞到西来飞到东的大暑,更喜欢“瑞雪兆丰年”可以堆雪人、打雪仗的大雪……
书中详尽地介绍了一年四季与节气的关联、生活的关联:春天,吹面不寒的杨柳风里,孩子们“忙趁东风放纸鸢”;夏日,绿荫很浓很浓,人们包好粽子,参加龙舟竞渡;当秋月的光辉温柔洒向万家庭院,人们吃月饼共享团圆的喜悦;当冬日雪花飘飘的时候,有红梅缀满枝头,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浪漫邀请。从春节的年糕到寒食的冷食,从端午的粽子到中秋的月饼,从重九的菊花酒到腊八的粥,二十四节气里,我们中国人把生活安排的张弛有度,有滋有味。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对于世界文明的独特贡献,是我们先人在四季循环中寻找到的天地万物的关系,是中国人“天人合一”思想在简单平常生活中的具体呈现,更表达了中国古人认识世界、认识自然的智慧。二十四节气是大自然的节奏,也是我们的生活节奏。春花秋月,夏雨冬雪,我们在天地的庇佑与哺育下,与草木鸟兽和谐共生。时节之美,不舍昼夜;时节之美,生生不息。
作者:陈雁
责任编辑:夏梦晗
(本文系《教育家》杂志原创,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