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里,与“我们”的一场约会
基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引领与支撑,《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标》颁布后促进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殷切需求,以及我们共同践行的“为运河边的孩子筑一个幸福童年”的美好愿景。近日,杭州市大关苑实验幼儿园大关园区的教师们在音乐厅汇聚一堂,开展本学期第一次园区教研活动。
本次研修活动围绕《链——传统文化与儿童的平衡》展开研讨,尝试运用情感交流法营造教师课程实践共同体氛围,运用视频碰撞法感受跨领域带来的感动,运用问题跟进法诊断现有优势和问题,助推游戏从“教师”走向“儿童”,拓展文化从“传统”走向“共建”。
一、共享—我们与节日
节日是中华文化的根基,“承长”课程一路走来,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苑幼人。遵循和奔赴着属于孩子们的文化脚步,是我们的愿景;倾听节日的心跳声,是我们的期待;创造文化和核心素养的关系,是我们的使命。
为了在教研之初,重温与“承长”的美好相遇,翁老师以“最享受、最热血、最困难、最疑惑”的四个时刻为命题,邀请在座老师讲述与节日的故事。老师们通过松散又愉悦的沟通氛围,一起回顾与孩子们的节日点滴,唤醒老师们坚守课程精髓的那份感动与执着。在最困难、最疑惑的抒发中,抛出的问题之球也不约而同的获得了在座老师的共鸣,翁老师和经验丰富的老师也进行了一一解答,尝试在“沉浸式表达”中,获得疑虑的表达与排解。
的确,节日文化是我们一直追寻的方向,我们也更愿意将老师们称作为承长路上的伙伴,也期待在共享、互动对话中,唤醒老师们对节日与课程的美好向往,带领幼儿共同奔赴前方。
二、共鸣——我们与跨界文化
作为一群,与幼儿同行、共同奔赴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的勇敢实践者,遇到瓶颈、接受否定是在所难免的,然后在这一条文化之路上,我们又可以获得怎样的能量场和感动呢?翁老师带领老师们一次共同聆听了来自于跨界“新民族音乐人”阿朵的采访,找寻最让人感动的一句话。
党华荣老师(教龄17年):视频中,主人公会告诉民族艺人们,以怎样的形式会被大众所认可,也非常的震撼我。在我们的教育情境下,文化内涵就相当无是民族手艺人,而我们也许可以充当为无数个在坚守传统文化理念下的阿朵,我们需要转变老底子的、不太容易被孩子们接受的文化形式,转变教学形式,在游戏中引导幼儿体验,我们互帮互助共同解读、共同实践,这件事或许没有那么容易,也一定不会特别困难。
顾慧芬(教龄15年):看了采访,我们是否可以尝试能够用更多形式,体验、对话、感知等策略追随者孩子们对文化的感受,转变我们给予的状态。
陈嘉俊(教龄11年):在采访中,我看到阿朵有说到,她想用一个音乐,本来是用乐器发声的,但是发现挪到歌曲中不适宜,所以她就尝试用唱歌的方式来表示这种音乐,转换形式也创新了表现形式。其实我们现在也遇到同样的问题,就是想把一些传统的东西用到孩子们的活动中来,但是发现,对于他们来说,是不适宜。太难或者太简单,也许我们也需要做一些改变,可以是相同的内容,不同的体系,寻找更适合孩子们的方式,帮助幼儿进行深度学习。
张旭(教龄12年):她想把民族文化带给都市,把年轻人喜欢的东西融合到传统文化中,其实我们在做区域时,也想把好的、传统的、老底子的内容带给孩子可是有时发现他们或者我们自己会做着做着做不起来,所以我们有可能忽视掉了,把孩子们喜欢的东西融合到传统文化中,这样在处理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一种交互的处理,是不是会更容易被接受。
李婷婷老师(教龄4年):我最感动的就是阿朵说:你要做的就是去发现、去坚持。我们觉得我们可以尝试适当放空,给自己松绑的时间和机会,当然暂停是为了更好的吸收生活中,自然中的养分,从而更好的投入到节日文化中,用匠心的精神去研究课程的趣味性、发展性,用好奇心对待每一个“哇”时刻。
吴佳溢老师(教龄5年):阿朵在不同场合用到不同的音乐渲染,我们是否可以在不同节日、不同时节中,寻找孩子们感兴趣的人、事、物,与孩子们共同创造这份独特的文化记忆。
来自跨界的感动,让我们体验到的不只是一种声音,更多的一种认可、一种和一种感动。我们也期待,通过在交流中,真实的感动,能够让我们融合在一起,用共同愿景、共同感悟奔赴“承长”。
三、共拓——我们与儿童、文化
游戏是自由生命的基石,是幼儿最能够接受、最喜爱的形式。我们期待在班级区域幼儿实践中,能引导幼儿尝试在游戏中感受文化载体、自创文化内容,并且通过创新思维,创造儿童独特的文化记忆。
传统文化可以像磁场一样感动着每一个幼儿,也是我们努力的方面,但是如何将文化融合到幼儿园游戏场中?如何在现有游戏内容下,进行更有效的指导及推进呢?翁老师结合四部法进行新传统文化在区域活动实践的形式说明,帮助教师厘清传统文化与幼儿间的关系,利用具有节奏感的四部法,再次审视班级区域游戏的脉络是否清晰,是否真正符合幼儿的游戏需求和素养追求。
四、共研——我们与儿童、游戏
教研的目的,是为教师架构将实践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运用技能的桥梁。我们期待通过观察研讨、互动交流,产生一次又一次的思维碰撞,提升教师们的自我实践能力。
大关园区多年来精耕与传统文化与区域游戏活动的实践探索,尝试以传统特色文化为载体,拓展幼儿的游戏内容及形式,丰富幼儿的游戏地图。在明确实践框架后,许多老师同样会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疑惑、困难,怎样才能帮助老师们在游戏中看见文化与游戏的关系,激发幼儿与文化间的碰撞呢?翁老师基于前期研修对教师们的价值引领、路径指引,随后带领老师们进入真实游戏场,发现和看见游戏中的幼儿与文化,揭开游戏与传统文化实践间的面纱,找寻落地且更具有儿童味和游戏味的区域游戏。
教师观察团队进入了中三班“小银铺”,借助观察发现表进行了25分钟的游戏观察与思考,在观察过程中,教师们尝试从环境、师幼互动、游戏内容三维度进行游戏分析和解读。
观察后,教师们来到会议室,首先由吴佳溢老师对游戏设计初衷及幼儿游戏兴趣、发展水平进行了有效的解读。
随后,观察团队提托环境、师幼互动及游戏内容三维度,进行了分组研讨和解读,根据观察内容,聚焦幼儿游戏中的核心经验,创建分析路径,依据相关理论知识,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分析。
结合观察团队的分析,我们也期待能帮助“小银铺”从文化走向儿童,从游戏走向儿童,从实践行动走向儿童,创造属于幼儿的美好文化记忆。
本次研修活动,通过“共享”“共鸣”“共拓”“共研”四步法,帮助教师从情感融合、理论支持,理念更新、实践场观察发现多角度理解传统文化与幼儿的关系,也尝试引“课程实践共同体”的视角,帮助教师愿意说出来、敢于走出去,在融合中改变教师行为,在问题中提升实践辐射力及影响力,在互相促进中稳固课程建构之路。
期待,我们的“承▪长”,“承▪长”着的我们,一起享受着,一起沉浸在,和孩子们探索创造新文化的每一个瞬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