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应对孩子“输不起”的现象
幼儿阶段是人生的奠基阶段,幼儿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幼儿阶段各种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是形成个体健全人格的重要前提。现在有不少的孩子性格要强,不管干什么都想赢,都必须赢,如果输了,就会情绪低落,甚至嚎啕大哭。每个孩子都渴望成功,但不是每件事都会一帆风顺,都能取得成功,可能因为个人能力,也有可能是生理环境或者心理环境等因素,而没有达到自己或者父母的预期。这时就会有部分孩子在遭到挫败后,对自己产生不信任感。如果孩子沉浸在“输不起”的负面情绪中,父母或者老师能否对孩子遇到的问题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和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对待失败的态度和行为选择。
片段一:拍球要得“第一名”
小煜是个比较腼腆的男孩子,在一日活动中,表现的也比较优秀。不过经过老师长期的观察,发现小煜在每一次和同伴玩游戏的时候总是会发生矛盾,有一次在户外活动时,小煜跟他的好朋友一起进行一分钟拍球比赛。他俩刚开始比赛的时候,小煜的好朋友总是将球掉落在地上,小煜则领先了,不过后半部分,小煜也总是将球掉落在地上,随着老师的倒计时,小煜越来越着急,最后小煜的好朋友赢得了比赛,小煜发现是好朋友赢了,非常的不服气,喊道:“再来比一次”!不过第二次小煜还是输了,接下他就发脾气,哭闹。
片段二:跑步要得“第一名”
在体育活动中,孩子们进行到跑步环节时,老师要求孩子们提高速度,超越前面的小朋友。但是每次轮到小黄这一组的时候,当他跑的最快的时候,他总是会用手挡着后面的小朋友,不让其他小朋友超过他,直到他第一个跑完,就会很开心的说:“耶!我是第一名!”
片段三:排队要得“第一名”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排队是不可避免的环节。但是每一次老师发出指令要排队的时候,坤坤小朋友不管当时在做什么事情,都会第一时间冲到老师的面前抢第一名,如果没抢到,就会跟第一个排队的小朋友说:“哼!我不跟你玩了,我讨厌你。”
类似以上案例,如果孩子沉浸在“输不起”的负面情绪中,教师或家长应如何科学陪伴和疏导?
第一,父母放松心态,不要滋生攀比压力
有时候,孩子们看重输赢只是因为他们不想让父母失望。父母紧张、争强好胜的心态对孩子有负面影响。如果父母关心孩子是赢是输,这会加剧孩子内疚和愤怒的情绪。此外,父母喜欢在比赛中把孩子与他人进行比较,希望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和好胜心。但事实是,它只会增加儿童的焦虑和压力。
如果父母想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获胜心态,首先要调整自己的言行,不要赢得表扬,喜气洋洋;如果你输了,你就会发脾气,批评和斥责。长此以往的话,孩子很容易走向极端,好胜心强,输不起,爱钻牛角尖。
无论孩子是赢是输,父母都应该给孩子积极的情感反馈。当他们获胜时,除了奖励孩子外,还应该提醒孩子继续努力。当孩子失败时,帮助孩子调整情绪,平静地面对失败,只要有进步,就不要气馁。父母需要让孩子知道,无论输赢,我们都会永远爱你、支持你、帮助你。
二、过程全力以赴,结果看淡输赢
有胜负心的孩子会更加上进,更加努力。所以孩子有胜负心,是一件好事。但是过分看重输赢,孩子会变得焦虑和暴躁,输掉生活中的幸福和快乐。我们要做的不是告诉孩子一定要赢,而是应该教会孩子掌握去赢的能力,比如了解比赛规则,比如做好赛前准备,比如在比赛前多做模拟练习等等,把握机会,努力学习,全力以赴的去参与,孩子都享受了努力完成一件事的满足感。在过程中拼尽全力,不留下遗憾,结果是输是赢就不那么重要了。
三、及时引导孩子,学会复盘思考
我们常在工作中要复盘,它能帮助总结经验,完善工作。对于孩子也一样,每次比赛都应该复盘一下。孩子如果全力以赴,还是失败了,家长要允许孩子表达悲伤、失落等负面情绪。等待孩子心情稳定后,帮助孩子分析失败原因,总结经验。 学会思考,找到与对手的差距,并鼓励孩子努力完善不足,从而获得成功。
四、挖掘孩子特长,树立自信心
每个人都有他擅长和不擅长的事情,有特长或有自己兴趣爱好的孩子会拥有更好的自信心和自强的信念,自我的驱动力会更强,遇到挫折和失败,也会更加的乐观和勇敢。找到孩子的兴趣或者培养孩子一项特长,当他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比赛时,他们赢的概率更大,就算输了,他们都能够迅速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找到努力的方向。
五、多鼓励孩子去参加比赛
现在的孩子处在一个竞争的时代,各种形形色色的比赛层出不穷。比赛会让孩子变得勇敢,不畏惧挑战,培养孩子愈挫愈勇的精神。家长应该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比赛项目,鼓励孩子多多去参加。选择比赛类目时应该遵循着“比赛有意义,孩子感兴趣,赛事专业化”标准,也不是什么大大小小的比赛都要参加,让孩子疲于应付。同时在比赛过程中,孩子有输有赢,既锻炼了孩子的对输赢的承受能力,也帮助了孩子增长见闻,认识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更加清晰准确的认识自己,更好的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从而不断的学习,不的进步。毕竟“见过世界的孩子更强大”。
面对孩子“输不起”的孩子,怎么做才能让他看到失败的意义和价值,不再逃避?
孩子为什么会有输不起的表现?除了与孩子自身气质有关,更多的是与家庭教育的方式离不开干系。比如被贬低过多,变得消极一味否定孩子的感受,就会让孩子越来越不敢再做任何尝试。比如我们给到孩子最好的照顾,却往往忽略了孩子面对困境、难题时的独立能力、受挫能力和抗压能力,这样的孩子容易形成惯性思维,遇到问题依赖父母解决、出现畏难情绪甚至心态脆弱。又比如被过度夸奖,盲目自信。其实,夸奖是讲究技巧的。过于频繁、空洞地夸奖孩子,并不是什么好事。孩子感受不到自己内在真正做得好的地方,反而重视起家长的口头表扬,觉得自己做好一件事,只是为了得到父母的夸奖。那么,家长的这种夸奖就失去了意义,并且养成了孩子的“玻璃心”。经常被夸“聪明”“很棒”的孩子,会一直认为自己是天底下最好的。一旦发现别人比自己优秀,就会全盘否定自己,从而产生挫败感和失落感,无法接受自己不是最好的这个事实。
面对“输不起”的孩子,是需要父母和老师费点心思,让他们体会做每件事所带来的各种情感经验,帮助他们坦然面对得失。我们应告诉孩子要正确面对失败,失败不意味着自己的糟糕,也不代表以后一直失败。其次,我们要接纳孩子情绪,并对孩子进行情绪认知、情绪控制教育。肯定孩子的努力,做有意义的鼓励。最后,我们要学会引导孩子去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失败是比赛的一部分,不管是谁,在呐喊加油庆祝的同时,更应该学会的是——接受失败,并总结经验教训,下次能做得更好一些。当孩子沉浸在“输不起”的负面情绪我们首先注意保护孩子自尊,不当众批评孩子。其次是找机会增加孩子受挫折时的承受力。
还应该注意让孩子学会宣泄情绪。使用“我正在听”“你能告诉我吗”之类的语言会更好引导孩子学会倾诉。最重要的是是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对待输的结果。让孩子理解每个人都会经历各种输的体验,引导孩子对输的结果进行正确归因,避免孩子将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差等内部因素。
作者:周露 张晋粤 万雯芳(深圳市南山区新桃源第一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