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吴江区铜罗小学:打造一所没有围墙的“美学森林”学校
作者:苏州市吴江区铜罗小学 严卫强

香樟树环绕下的铜罗小学
苏州市吴江区铜罗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学校就开始对美育进行有效探索。在美术特级教师沈永政的领衔下,孩子们的农民画、儿童画走出校门,在省里、在全国,甚至国际舞台上都崭露头角。三年前,学校依托独特的森林文化资源,在保留原有画种的基础上,确立了“美学森林”的教育愿景,从“木”到“林”,从“林”到“森”,本着“一名教师就是一门课程”的理念,着力推进糖画、国画、素描、剪纸、手工、油画等美育课程,极大地丰富了“美”的内涵与外延,逐步形成了一所没有围墙的“美学森林”学校。
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是大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的美景,从古至今,这幅世外桃源图一直是人们理想中的人间仙境。在上海、苏州、杭州的地理中心,太湖南岸,千年京杭大运河之畔,就有这样一座水乡森林小镇,名字叫桃源。2500多年风物清嘉的江南水土滋润,成就了桃源的钟灵毓秀与绰约风姿。
太湖延伸的水系、运河分流的港汊,注入莽莽森林,这里又是名副其实的“森林小镇”“苗木之乡”。铜罗小学,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滋养下生长起来。从空中俯瞰,学校东、西、北三面皆环林,被大面积的森林所覆盖,所以在老百姓口中,又把铜罗小学称为“森林学校”。
苏州市吴江区铜罗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学校就开始对美育进行有效探索。在美术特级教师沈永政的领衔下,孩子们的农民画、儿童画走出校门,在省里、在全国,甚至国际舞台上都崭露头角。三年前,学校依托独特的森林文化资源,在保留原有画种的基础上,确立了“美学森林”的教育愿景,从“木”到“林”,从“林”到“森”,本着“一名教师就是一门课程”的理念,着力推进糖画、国画、素描、剪纸、手工、油画等美育课程,极大地丰富了“美”的内涵与外延,逐步形成了一所没有围墙的“美学森林”学校。
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是大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的美景,从古至今,这幅世外桃源图一直是人们理想中的人间仙境。在上海、苏州、杭州的地理中心,太湖南岸,千年京杭大运河之畔,就有这样一座水乡森林小镇,名字叫桃源。2500多年风物清嘉的江南水土滋润,成就了桃源的钟灵毓秀与绰约风姿。
太湖延伸的水系、运河分流的港汊,注入莽莽森林,这里又是名副其实的“森林小镇”“苗木之乡”。铜罗小学,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滋养下生长起来。从空中俯瞰,学校东、西、北三面皆环林,被大面积的森林所覆盖,所以在老百姓口中,又把铜罗小学称为“森林学校”。

水乡森林小镇桃源航拍图
早在上世纪九十代初,铜罗小学就开始美育的有效探索,在美术教学上硕果累累,影响深远。学校承办过全国农村艺术教育工作现场活动,拥有国家级艺术课题多项,并作现场展示。在以特级教师沈永政等一批艺术老师的带领下,铜小学生的作品在省市乃至全国的各类比赛中摘金夺银。儿童画、农民画、装饰画……他们的各类作品频频出现在全镇的公交车车身、户外广告、宣传大屏等载体上。似乎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认识:谈起铜小,就想到美术特色;说及美术特色,就自然想到铜罗小学。美术与铜小,就像一个事物的正反面一样,紧紧联系在一起。学校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被评为“全国农村艺术教育实验学校”,曾受到教育部艺术司司长周荫昌先生的好评,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成尚荣先生还专门题词褒扬!

全国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会长周荫昌、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成尚荣,为铜罗小学艺术教育题词。
进入新时代,在已有的文化背景和地域特色,我校以“臻美”为理念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开展儿童画、农民画、装饰画等美术项目课程,把富有家乡气息、充满乡土韵味的美术教学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去,铺陈一幅有声有色的别样画卷。2018年9月,学校完成异地新建,艺术课程在原有农民画、儿童画的基础上,着力推进糖画、国画、素描、剪纸、手工等美育课程在特色发展方面,让美育工作百花齐放,打造一片没有围墙的“美学森林”,一个“很桃源”“很自然”“很画意”的“桃花源式”的小学校。因为,铜小教育人始终坚信:世界是美的,以美育心,以美育人,教育生活更是美不可言。
“美”的课程、路径与厚度
以点带面,从“木”到“林”,丰富“美”的课程。“一间校史馆,大半美术史。”这是老校长倪海庆常说的话。的确,我校的传统特色是农民画与儿童画,近三十年的积淀,在这两个画种上我们有比较深厚的文化积淀。学生的获奖证书,从校级要区级,从市级到省级,从国家级到国际赛,可说是应有尽有。各种奖杯、奖牌等,占据了校史馆好几个橱柜的空间。然而,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我们深深地感到: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于是,我们在美术学科的门类上,继续开拓路子。
早在上世纪九十代初,铜罗小学就开始美育的有效探索,在美术教学上硕果累累,影响深远。学校承办过全国农村艺术教育工作现场活动,拥有国家级艺术课题多项,并作现场展示。在以特级教师沈永政等一批艺术老师的带领下,铜小学生的作品在省市乃至全国的各类比赛中摘金夺银。儿童画、农民画、装饰画……他们的各类作品频频出现在全镇的公交车车身、户外广告、宣传大屏等载体上。似乎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认识:谈起铜小,就想到美术特色;说及美术特色,就自然想到铜罗小学。美术与铜小,就像一个事物的正反面一样,紧紧联系在一起。学校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被评为“全国农村艺术教育实验学校”,曾受到教育部艺术司司长周荫昌先生的好评,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成尚荣先生还专门题词褒扬!

全国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会长周荫昌、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成尚荣,为铜罗小学艺术教育题词。
进入新时代,在已有的文化背景和地域特色,我校以“臻美”为理念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开展儿童画、农民画、装饰画等美术项目课程,把富有家乡气息、充满乡土韵味的美术教学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去,铺陈一幅有声有色的别样画卷。2018年9月,学校完成异地新建,艺术课程在原有农民画、儿童画的基础上,着力推进糖画、国画、素描、剪纸、手工等美育课程在特色发展方面,让美育工作百花齐放,打造一片没有围墙的“美学森林”,一个“很桃源”“很自然”“很画意”的“桃花源式”的小学校。因为,铜小教育人始终坚信:世界是美的,以美育心,以美育人,教育生活更是美不可言。
“美”的课程、路径与厚度
以点带面,从“木”到“林”,丰富“美”的课程。“一间校史馆,大半美术史。”这是老校长倪海庆常说的话。的确,我校的传统特色是农民画与儿童画,近三十年的积淀,在这两个画种上我们有比较深厚的文化积淀。学生的获奖证书,从校级要区级,从市级到省级,从国家级到国际赛,可说是应有尽有。各种奖杯、奖牌等,占据了校史馆好几个橱柜的空间。然而,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我们深深地感到: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于是,我们在美术学科的门类上,继续开拓路子。

铜小学生与复旦大学学生一起“共绘春天”
学校主要从社团入手,开展了多样的美术类社团,主打画种,还是农民画、儿童画。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征,把美术教学划分为一二年级低年级组(农民画特色儿童画);三四年级中年级组(农民画特色线描画、工笔画);五六年级高年级组(农民画特色丙烯画、国画)。教学课程上做到整体统一、循序渐进、突破创新。在原有农民画、儿童画的基础上,学校还挖掘美术教师的个性化潜能,力图实现“一名教师就是一门课程”。


学生农民画作品《丰收之歌》《欢乐茶农》
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在这里已有千年的悠久历史,其文化价值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学校徐玲群老师擅长剪纸,我们就引导她开设剪纸社团,让一张纸和一把剪刀呈现出一个五彩缤纷的艺术乐园。通过徐老师的剪纸课程,他为铜小开启了一个博大精深而又丰富多彩的世界,展现出一种“生命的形式”。
学校主要从社团入手,开展了多样的美术类社团,主打画种,还是农民画、儿童画。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征,把美术教学划分为一二年级低年级组(农民画特色儿童画);三四年级中年级组(农民画特色线描画、工笔画);五六年级高年级组(农民画特色丙烯画、国画)。教学课程上做到整体统一、循序渐进、突破创新。在原有农民画、儿童画的基础上,学校还挖掘美术教师的个性化潜能,力图实现“一名教师就是一门课程”。


学生农民画作品《丰收之歌》《欢乐茶农》
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在这里已有千年的悠久历史,其文化价值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学校徐玲群老师擅长剪纸,我们就引导她开设剪纸社团,让一张纸和一把剪刀呈现出一个五彩缤纷的艺术乐园。通过徐老师的剪纸课程,他为铜小开启了一个博大精深而又丰富多彩的世界,展现出一种“生命的形式”。

“祖国,您好”剪纸社团活动
不仅如此,学校巧用地域资源,请来了传承人李瑶,给孩子们开设吴江的非遗——糖画课程。当他以铜勺为笔,糖浆为墨,在操作台上挥毫泼洒:或提或顿、或收或放,时高时低、时快时慢,在糖浆的游刃有余中,一幅幅飞龙、彩凤等惟妙惟肖的作品便横空出世,引得围观者鼓掌、呐喊、点赞,更馋得画摊前的孩子们“飞流直下三千尺”,作为绘画的一种独特形式,更多了一份“好玩”“好吃”的情趣。
不仅如此,学校巧用地域资源,请来了传承人李瑶,给孩子们开设吴江的非遗——糖画课程。当他以铜勺为笔,糖浆为墨,在操作台上挥毫泼洒:或提或顿、或收或放,时高时低、时快时慢,在糖浆的游刃有余中,一幅幅飞龙、彩凤等惟妙惟肖的作品便横空出世,引得围观者鼓掌、呐喊、点赞,更馋得画摊前的孩子们“飞流直下三千尺”,作为绘画的一种独特形式,更多了一份“好玩”“好吃”的情趣。

糖画非遗传承人李瑶 糖画社团活动
“独木不成林”,我们的美术课程,就像桃源地区随处可见的香樟树一样,一棵两棵,即使姿态再好也不成气候,一畦畦、一片片,站成一个林子,就自然形成一道景观、一种力量。如今,学校以美术为主的校级社团,已经开设了30多门课程。这些课程极大地丰富了“美”的内涵和外延,成为铜小“臻美”特色中的一张亮丽的名片。
注重融合,学科渗透,拓宽“美”的路径。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里设有专门的美育学科——音乐和图画。语言文学课也担负着审美教育的任务。这些学科的教育作用,首先在于教给学生认识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美育从来不只是音乐老师和美术老师的工作,它应该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每一门学科都可以渗透美育教育。教师在课堂中,进行美育的渗透,拓宽“美”的路径,全学科引导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感受到美无处不在。
以小学语文学科为例,新编的部编版教材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家大作,这些课文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理念和审美情趣,融合了广泛的丰富的深刻的美学内容。叶圣陶说:“课文是一个例子。”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以课文为例,在教学中渗透美育,在教师、学生、文本的三者对话中,通过朗读、感悟、绘画、鉴赏、写作等方式,引导和帮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获得美的教育。当然,这需要教师改变原有常规的教学模式,注重融合、学科渗透,站在新课程改革的高度,站在儿童学习的中央,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对课堂教学进行变革,避免因课堂枯燥乏味而产生疲劳影响美感。
如在教学《二泉映月》,当学习到体味阿炳苦难人生的段落时,教师可以采用“想象作图、图文结合”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走进阿炳,走进那个远去的年代,与主人公去碰撞、去对话、去共鸣。
师:哪些词语可以体现阿炳苦难的人生?
生1:双目失明 饱经风霜。
生2:卖艺度日 坎坷。
师:阿炳生活的年代,离我们已经有七八十年了,他的生活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是遥远的。这些词语的意思我们都理解了,你能否以简笔作图的方式,用你的真情你的想象把这些词语生动化、立体化,带领大家走进阿炳生活的年代?
(生开始拿出草稿纸,开始勾画场景)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画的简笔图,与大家作一个交流?
生1:我画的是一个狂风暴雨的早晨,阿炳在风雨中孤苦伶仃地走在卖艺的路上,像一朵随时会被吹走的花朵一样,他浑身湿透,无依无助。
生2:我画的是一个酷暑难当的夏天,阿炳带着墨镜,操着二胡,突然晕倒在地。四周,都是匆匆的过路人,无人上去搀扶。
生3:我画的是他走在卖艺的路上,一不小心撞倒了路边的水果摊。光着膀子、人高马大的摊主顿时暴跳如来,一把紧紧地揪住他的胸口,嚷着要他全部赔偿。
(学生一边出示图画,一边叙述场景)
师:大家都很棒,我们发挥想象,巧借图片,把阿炳的“饱经风霜”“坎坷经历”搬进了我们课堂,搬到了我们面前。阿炳生活穷困潦倒、饱受疾病折磨,有没有放弃对音乐的热爱?
生:没有!
师:有没有忘记对光明的向往?
生:没有!
师:有没有放弃对幸福的追求?
生:没有!
……
五育并举,同步“科学”,增加“美”的厚度。顾明远先生对学校美育也是大力推崇,他曾经说:“教育需要美,需要诗意的生活,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如果教育缺失了美,那一定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教育离不开美,学校离不开美,美育教育应贯穿于学校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
“独木不成林”,我们的美术课程,就像桃源地区随处可见的香樟树一样,一棵两棵,即使姿态再好也不成气候,一畦畦、一片片,站成一个林子,就自然形成一道景观、一种力量。如今,学校以美术为主的校级社团,已经开设了30多门课程。这些课程极大地丰富了“美”的内涵和外延,成为铜小“臻美”特色中的一张亮丽的名片。
注重融合,学科渗透,拓宽“美”的路径。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里设有专门的美育学科——音乐和图画。语言文学课也担负着审美教育的任务。这些学科的教育作用,首先在于教给学生认识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美育从来不只是音乐老师和美术老师的工作,它应该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每一门学科都可以渗透美育教育。教师在课堂中,进行美育的渗透,拓宽“美”的路径,全学科引导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感受到美无处不在。
以小学语文学科为例,新编的部编版教材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家大作,这些课文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理念和审美情趣,融合了广泛的丰富的深刻的美学内容。叶圣陶说:“课文是一个例子。”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以课文为例,在教学中渗透美育,在教师、学生、文本的三者对话中,通过朗读、感悟、绘画、鉴赏、写作等方式,引导和帮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获得美的教育。当然,这需要教师改变原有常规的教学模式,注重融合、学科渗透,站在新课程改革的高度,站在儿童学习的中央,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对课堂教学进行变革,避免因课堂枯燥乏味而产生疲劳影响美感。
如在教学《二泉映月》,当学习到体味阿炳苦难人生的段落时,教师可以采用“想象作图、图文结合”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走进阿炳,走进那个远去的年代,与主人公去碰撞、去对话、去共鸣。
师:哪些词语可以体现阿炳苦难的人生?
生1:双目失明 饱经风霜。
生2:卖艺度日 坎坷。
师:阿炳生活的年代,离我们已经有七八十年了,他的生活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是遥远的。这些词语的意思我们都理解了,你能否以简笔作图的方式,用你的真情你的想象把这些词语生动化、立体化,带领大家走进阿炳生活的年代?
(生开始拿出草稿纸,开始勾画场景)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画的简笔图,与大家作一个交流?
生1:我画的是一个狂风暴雨的早晨,阿炳在风雨中孤苦伶仃地走在卖艺的路上,像一朵随时会被吹走的花朵一样,他浑身湿透,无依无助。
生2:我画的是一个酷暑难当的夏天,阿炳带着墨镜,操着二胡,突然晕倒在地。四周,都是匆匆的过路人,无人上去搀扶。
生3:我画的是他走在卖艺的路上,一不小心撞倒了路边的水果摊。光着膀子、人高马大的摊主顿时暴跳如来,一把紧紧地揪住他的胸口,嚷着要他全部赔偿。
(学生一边出示图画,一边叙述场景)
师:大家都很棒,我们发挥想象,巧借图片,把阿炳的“饱经风霜”“坎坷经历”搬进了我们课堂,搬到了我们面前。阿炳生活穷困潦倒、饱受疾病折磨,有没有放弃对音乐的热爱?
生:没有!
师:有没有忘记对光明的向往?
生:没有!
师:有没有放弃对幸福的追求?
生:没有!
……
五育并举,同步“科学”,增加“美”的厚度。顾明远先生对学校美育也是大力推崇,他曾经说:“教育需要美,需要诗意的生活,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如果教育缺失了美,那一定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教育离不开美,学校离不开美,美育教育应贯穿于学校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

美术特级教师沈永政(中)担任美育工作顾问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实践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发展的育人方法与途经,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在全面贯彻落实“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同时,同步推进“艺术”的孪生兄弟——科学,增加“美”的厚度。科学和艺术这对双翼,人类离开了哪一个都无法飞得更远。早在上世纪20年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就提出了“科学与美育并举,科学与艺术并重”的观点。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我校因地制宜,在传承与发展之间努力寻找突破口,结合自身的校园文化特色,提出了艺术与科技共舞的文化主张,即在传统的艺术教育特色的基础上,努力发展科技特色,将校园文化在横向与纵向上不断推向深入。
我们以“美”为圆心,借力借助校友、中科院院士汪集暘,建设了汪集暘少年科学院,开设了机器人、船模航模、无人机、3D打印等科技类课程。如果说,美术类课程,培养的是孩子们对“美”的感知与发现,那么科技类课程,培养的则是孩子们对“美”的思考与创造。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实践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发展的育人方法与途经,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在全面贯彻落实“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同时,同步推进“艺术”的孪生兄弟——科学,增加“美”的厚度。科学和艺术这对双翼,人类离开了哪一个都无法飞得更远。早在上世纪20年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就提出了“科学与美育并举,科学与艺术并重”的观点。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我校因地制宜,在传承与发展之间努力寻找突破口,结合自身的校园文化特色,提出了艺术与科技共舞的文化主张,即在传统的艺术教育特色的基础上,努力发展科技特色,将校园文化在横向与纵向上不断推向深入。
我们以“美”为圆心,借力借助校友、中科院院士汪集暘,建设了汪集暘少年科学院,开设了机器人、船模航模、无人机、3D打印等科技类课程。如果说,美术类课程,培养的是孩子们对“美”的感知与发现,那么科技类课程,培养的则是孩子们对“美”的思考与创造。

中科院院士汪集暘、著名旅日美术博士李焱指导学校国画社团
我校的校训是:美人美己,美美与共。是的,我们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地欣赏别人创造的美,这样将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拼合在一起,就会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教师也好,学生也罢,我们既要美人,也要美己,“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春满园”。这里的美,有我们学校的草根解读:既是美术之“美”,又是臻美之“美”,既是艺术之美,也是科技之美,它的内涵和外延也在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不断扩大,不断丰富。
“美”的成效
课程:从“木”到“林”,硕果累累。目前,学校以“美”为文化引领,开展了农民画、儿童画、素描、国画、剪纸、糖画等艺术类课程,以及机器人、船模航模、无人机、3D打印等科技类课程,总课程达到了30多门。学校教师自主研发的校本教材《我爱农民画》《儿童画探秘》《剪纸的艺术》《酒乡童韵》《格律诗入门》等,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在省内外多所艺术类学校中被推广使用。学校美育机制健全,美育课程丰富,已初步打造成为一所没有围墙的“美学森林”学校。多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农村艺术教育试点学校、苏州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吴江区科技特色学校、吴江区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单位等。我们以“美”为名,以生为本,正积极地走在“五育并举”的教育康庄大道上。
教师:形成梯队,积极生长。在三十多年的美育实践探索中,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教师也在悄悄成长起来,已初步形成了以美术特级教师沈永政为专业引领,徐欢、顾晓文、徐玲群、陈瑾等区级骨干教师为核心组,艺术学科青年教师为中心组,以及全学科美育渗透与融合教师的四级发展梯队,全面助力美育工作。《核心素养导向的农村儿童写生教学的实践研究》《小学美术边际教学中表象设计和应用的研究》……学校教师或主持或参与的多个来自教学实践的艺术课题,被成功立项为省级和市级课题,得到了教科室和教研室领导的一致肯定。
学生:沐浴“森林”,向美而生。在水乡森林桃源镇,香樟树是最常见、也是最普通的树种。一棵棵香樟树由点成线、由线成面,形成了茫茫森林,给桃源大地晕染出一个墨绿色的背景。当地的特色民居星罗棋布、散落其间。我们美丽的铜罗小学,则像一颗五彩的珠宝,镶嵌在这绿色的版图上,真是赏心悦目。在美育工作的推进中,我们的铜小学子从浅薄到深刻,从平面到立体,沐浴“森林”,向美而生,正一步步与“美学森林”的教育愿景靠拢。
我校的校训是:美人美己,美美与共。是的,我们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地欣赏别人创造的美,这样将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拼合在一起,就会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教师也好,学生也罢,我们既要美人,也要美己,“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春满园”。这里的美,有我们学校的草根解读:既是美术之“美”,又是臻美之“美”,既是艺术之美,也是科技之美,它的内涵和外延也在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不断扩大,不断丰富。
“美”的成效
课程:从“木”到“林”,硕果累累。目前,学校以“美”为文化引领,开展了农民画、儿童画、素描、国画、剪纸、糖画等艺术类课程,以及机器人、船模航模、无人机、3D打印等科技类课程,总课程达到了30多门。学校教师自主研发的校本教材《我爱农民画》《儿童画探秘》《剪纸的艺术》《酒乡童韵》《格律诗入门》等,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在省内外多所艺术类学校中被推广使用。学校美育机制健全,美育课程丰富,已初步打造成为一所没有围墙的“美学森林”学校。多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农村艺术教育试点学校、苏州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吴江区科技特色学校、吴江区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单位等。我们以“美”为名,以生为本,正积极地走在“五育并举”的教育康庄大道上。
教师:形成梯队,积极生长。在三十多年的美育实践探索中,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教师也在悄悄成长起来,已初步形成了以美术特级教师沈永政为专业引领,徐欢、顾晓文、徐玲群、陈瑾等区级骨干教师为核心组,艺术学科青年教师为中心组,以及全学科美育渗透与融合教师的四级发展梯队,全面助力美育工作。《核心素养导向的农村儿童写生教学的实践研究》《小学美术边际教学中表象设计和应用的研究》……学校教师或主持或参与的多个来自教学实践的艺术课题,被成功立项为省级和市级课题,得到了教科室和教研室领导的一致肯定。
学生:沐浴“森林”,向美而生。在水乡森林桃源镇,香樟树是最常见、也是最普通的树种。一棵棵香樟树由点成线、由线成面,形成了茫茫森林,给桃源大地晕染出一个墨绿色的背景。当地的特色民居星罗棋布、散落其间。我们美丽的铜罗小学,则像一颗五彩的珠宝,镶嵌在这绿色的版图上,真是赏心悦目。在美育工作的推进中,我们的铜小学子从浅薄到深刻,从平面到立体,沐浴“森林”,向美而生,正一步步与“美学森林”的教育愿景靠拢。

学校“臻美”文化广场,充满浓浓的美育气息
“美”的经验
铜罗小学虽然是一所百年老校,但它位于江浙交接处,地处偏远,学校办学条件简陋、硬件设施匮乏,导致优质教师资源偏少。如此薄弱的学校,如何推进美育工作,进而引领学校整体办学品质的提升?我校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致力。
一名教师就是一门课程。乡村学校往往因地理位置偏远、办学条件艰苦等原因,优秀的教师资源留不住,导致课程结构单一,甚至有学校连基本的音乐、美术等技能学科的专任教师都不能得到保证,在这种情况下,谈“五育并举”“全面推进美育工作”,就有点强人所难了。我校结合实情,在发挥美育骨干教师示范引领的前提下,确保技能学科“开齐、上足、教好”,提出“一名教师就是一门课程”的理念,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丰富美育的课程资源。语文教师出身的徐玲群的剪纸社团,办得有声有色;数学老师尤嘉喻的业余国画,一点都不“业余”;体育老师姚文江的书法,遒劲有力,屡屡在各种赛事中获奖;科学老师除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素描的造诣也是可圈可点;综研老师的诗教工作深得孩子们的喜欢,还自编了儿童诗歌校本教材《酒乡童韵》……我们发现,生活并不缺少美,农村学校也并不缺少课程,缺少的是你发现美的眼睛。
有机整合地方与家庭资源。陈鹤琴指出:“课程资源应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课程资源不能局限于学校内部,地方资源、家庭资源就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学校要充分挖掘这些优秀的教育资源,为己所用,发挥它最大的育人效果。这些“活教材”,可以为学生拓展更为广阔的学习精简,以社会和自然为课堂,在全身心享受美育的同时,促进他们全面和谐地发展。学校通过下发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家庭资源情况,与少先队会客厅、思政课堂、臻美讲堂相结合,定期聘期家长来校授课,丰富美育的形式,拓宽美育的路径,共同为学校没有围墙的“美学森林”的构建添砖加瓦。
“美”的经验
铜罗小学虽然是一所百年老校,但它位于江浙交接处,地处偏远,学校办学条件简陋、硬件设施匮乏,导致优质教师资源偏少。如此薄弱的学校,如何推进美育工作,进而引领学校整体办学品质的提升?我校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致力。
一名教师就是一门课程。乡村学校往往因地理位置偏远、办学条件艰苦等原因,优秀的教师资源留不住,导致课程结构单一,甚至有学校连基本的音乐、美术等技能学科的专任教师都不能得到保证,在这种情况下,谈“五育并举”“全面推进美育工作”,就有点强人所难了。我校结合实情,在发挥美育骨干教师示范引领的前提下,确保技能学科“开齐、上足、教好”,提出“一名教师就是一门课程”的理念,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丰富美育的课程资源。语文教师出身的徐玲群的剪纸社团,办得有声有色;数学老师尤嘉喻的业余国画,一点都不“业余”;体育老师姚文江的书法,遒劲有力,屡屡在各种赛事中获奖;科学老师除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素描的造诣也是可圈可点;综研老师的诗教工作深得孩子们的喜欢,还自编了儿童诗歌校本教材《酒乡童韵》……我们发现,生活并不缺少美,农村学校也并不缺少课程,缺少的是你发现美的眼睛。
有机整合地方与家庭资源。陈鹤琴指出:“课程资源应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课程资源不能局限于学校内部,地方资源、家庭资源就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学校要充分挖掘这些优秀的教育资源,为己所用,发挥它最大的育人效果。这些“活教材”,可以为学生拓展更为广阔的学习精简,以社会和自然为课堂,在全身心享受美育的同时,促进他们全面和谐地发展。学校通过下发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家庭资源情况,与少先队会客厅、思政课堂、臻美讲堂相结合,定期聘期家长来校授课,丰富美育的形式,拓宽美育的路径,共同为学校没有围墙的“美学森林”的构建添砖加瓦。
【责任编辑:你猜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