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学员活动心得1:第一次研修小结
第一次研修小结
李集小学 庆香香
四月,春光明媚,杨柳依依,伴着习习春风,我们共同相聚于李集镇中心小学,参加徐州王鸿名师工作室的第一次活动。本次活动主要由两节课堂展示、两节专家讲座和王鸿校长的开班讲座组成,无论是哪个环节,都让我受益匪浅。
上午的第一节课堂展示就是我自己执教的《童年的水墨画》,说实话,由于本课我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都有所达成,所以我原本虽然对本节课的一些细节、过渡语方面有所反思,但整体还算满意。但张静老师对我的评课却让我看到了我最大的不足:正如刘春老师所说,教育的理念是日新月异的,在大单元概念下的语文教学应当以整体的思维看待教材,把握单元主题,抓住语文要素,整合单元教材,那么以这个角度再看我这节课,本单元的主题为“多彩的童年生活”,表达习作为“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这些都是紧贴学生自己的生活的,所以在教学时应当去积极调动学生们的生活经验,感受诗中孩子的童年生活,在此基础上品味语言;在小练笔表达中,张静老师给我的建议让我茅塞顿开,既然是童年的水墨画,那么我们的孩子也可以写自己的童年小诗啊,给予一些图片支架、语言支架,让孩子仿写自己的童年水墨画,孩子们一定会更积极,也更能感受到写诗的乐趣。
第二节课是许恕腾老师执教的写字教学《威尼斯的小艇》,虽然听了很多大单元的讲座,但我实是没有看过大单元写字教学的实施,也不知如何进行,所以这堂课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方向。汉字是有它的构字规律的,在单元整体教学的识字与写字课上,我们需要调动学生们发现汉字的构字规律,利用已掌握的构字规律去将字归类。我们总是在抱怨学生的字写得不好看,但事实上我们很少有专门花上这样一节课去教会学生汉字的书写规律,那又怎么能怪学生写不好呢?
刘春主任的《任务群思想下大单元教学的实践探索》为我们详细讲解了大单元背景下的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构建。任务群思想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必然选择,新课标将教育目标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课堂模式也需由以往的“以讲授为中心”转为“以语言实践为中心”,引导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中学习语文,教学内容也需从“学科内容逻辑”转向“整合化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复杂性思维和整合思维能力。基于此,大单元教学成为破解语文育人困境的理想路径。那么如何进行大单元教学呢?大单元教学必须包含真实的主题情境、统整的学习任务以及典型的实践活动。那么如何设计教学过程呢?刘春主任为我们例举了很多案例为我们提供四个操作步骤:1.站在语文育人的高度,凝练单元主题,确定素养型目标,解决“只见工具不见人文”问题;2.设计具有真实意义的情境任务,打通儿童和生活的联系,解决“学用疏离”的问题;3.设计以学习为主线的实践活动,支持儿童深度学习,解决“灌输式”“模式化”教学问题;4.探索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解决“碎片化”“单一化”的评价问题。
申瑞杰院长的《育见未来:新课标视域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讲座为我们详细讲解了跨学科主题教学是什么、为什么、能干什么以及如何实施四个问题。正如申院长所说:“教育,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对生命的尊重。”跨学科主题学习是立足于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的,其目的在于在分科课程的基础上,从学科出发,融合多学科,将课程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真实问题,分析问题真实情境,解决真实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审美能力,真正获得全方面的发展。申院长的提到的几个教学课例也让我意识到,我们总是恼怒于学生上课时开小差、做小动作,为什么不反思一下自己的课堂为什么不能吸引他们呢?我们在教学时往往将目光局限于课本、课文中,未能考虑过这篇课文与现实情境之间的联系,未能以这一篇课文生发出更多的、更为广泛的知识视野,使得学生们与课文之间存在着陌生感,很难亲近,更别说渴求了。例如三上第二单元“美丽的秋天”,我们可以提前布置任务,让孩子们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寻找秋的踪迹,收集能代表秋天的事物,寻找秋天的声音,用画笔留下秋天的色彩,用文字歌颂秋天,这样以“寻找秋天”为主题的学习,才能真正在孩子们与课文乃至文学之间建立起桥梁。
王鸿校长的《一群人,一起走》讲座为我们指明了接下来的前进方向。尽管研修的道路漫漫又艰难,但我们并非一个人,一群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那么前路便不再艰难。
我很喜欢刘春主任最后说的那句话:“让活泼泼的儿童,学血肉丰满的语文。”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希望能在今后的教学中真真正正地让孩子们得到成长,真真正正地让孩子们获得面对生活的方法和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