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玄武门幼儿园:“萌娃研学记”——气象博物馆,我们来啦!
生活中,“水”无处不在。玄幼的孩子们,对于“水”的探索也从未停止。在大班亲水项目活动《雨水的秘密》中,孩子们又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为什么会下雨?雨水是怎么形成的?手机上的天气预报是从哪里来的?
“手机上天气预报的数据是从哪里来的?”
“为什么乌云会带来雨?”
“温度计为什么能准确地反映出温度呢?”
“怎么判断风速的大小?”
“天气预报的工作人员平时都是如何工作的?”
“气象台的建筑和幼儿园的建筑不同吗?”
“气象台接收信号的设备在楼顶上吗?”
“为什么会有一年四季呢?”
……
瞧,我们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气象博物馆,我们来啦!
我的发现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鸾凤风向器和乾隆年间建造的测雨台,讲解员阿姨告诉孩子们,这分别是古代用于观测风向和了解降雨量的重要工具。孩子们驻足欣赏,感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接着孩子们欣赏了八位中国古代在气象方面有卓越成就的人物雕塑。“这是谁?”“他的手上拿的是什么?”“这是一只公鸡吗?”孩子们的心中充满了好奇,对于接下来室内场馆的参观充满了好奇。
竺可桢爷爷是中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在他的雕像后面,就是著名的观象台。
在观象台上,孩子们认识了四种古代的天文仪器,了解了古人计时、观象的基本方法。
你见过日晷吗?
天文观测仪器——浑仪
天文观测仪器——简仪
讲解员向大家介绍月晷
随后孩子们进入了博物馆内部进行参观,共分为古代气象展厅、近代气象展厅、当代气象展厅、现代气象科技展厅四个展区。这里展示了古人在风云变幻的环境中前行的脚步及中国古代气象科学发展艰难而辉煌的历程。他们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和与自然气候的斗争中,不断积累气象知识,探索气象奥秘,他们不怕艰难、乐于探索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孩子们。



针对孩子们提出的有关天气预报的疑问,在现代气象科技展厅,通过逼真的地球造型和视频的讲解,孩子们了解了现代公众气象服务,感受到科技进步为人们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的方式方法带来了巨大改变。
大二班 宋胤伟 《神奇的卫星云图》
大二班 何思源 《圆•月》
大一班 刘奕彤 《神奇的天文仪器》
大二班 汤智妍 《人类进化史》
大一班 王依诺 《我眼中的测雨台》
大二班 宋暖 《天气符号我知道》
大二班 陆夏天 《春日游之参观气象台》
大二班 李彩溪 《“地球”之叹》
大二班 唐雪桐 《鸾凤风向器》
撰稿及编辑:沈宇
图片素材:全体教师及幼儿、家长
审核:袁芳 周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