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光谷第十六小学 刘考申:让学校成为园区学习中心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频道

武汉市光谷第十六小学 刘考申:让学校成为园区学习中心

2023-05-06 09:33

来源:武汉市光谷第十六小学 刘考申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简称东湖高新区,又称中国光谷,是中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市光谷第十六小学位于光谷东部、武汉未来科技城园区,是园区起步区内的第一所公办小学。学校周边高新企业林立,华为武汉研究所、中科院武汉植物园、长江存储、锐科激光,都是学校的招生服务范围。自2018年9月首次开学以来,光谷十六小始终秉承“未来眼光、儿童立场”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办一所响应儿童需要的未来学校。

在近5年的办学实践中,如何基于社会教育需求、区域资源特点,以及师生潜能特质、校长办学追求,将学校建设成为学习中心,赋能每个人的可持续成长呢?

从寻找到定制,让园区优质资源融入学校课程

2020年9月1日,武汉市中小学全面恢复线下教学。开学第一周,在光谷十六小,老师和孩子们约定:不上新课,不组织考试,不布置作业,而是共同参与以“重启·发现”为主题的开学周课程。在为期一周的课程里,我们邀请了同济医院的一线医护人员,指导师生如何做好常态科学防疫;邀请了园区为援鄂医疗队提供物资保障的企业家,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抗疫故事;邀请了长江存储的科研工作者,分享关键时期民族企业的责任担当;邀请了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心理健康教研员,指导师生做好重返校园的心理调适。

在实施开学周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们对于课程内容非常喜欢,参与式、沉浸式的学习效果也远超预期;而来自于园区的医务工作者、企业家、科研人员,对于走进校园讲授课程,也有着特别浓厚的兴趣。于是,我们进一步思考,学校不应当因为疫情防控,而变成一座封闭的孤岛,而应该在保障防疫安全的前提下,努力帮助师生实现与真实生活的连接,与周边资源的连接,让优质资源融入学校课程,为师生学习与成长提供支持。

2021年秋季,经过学校与园区多次沟通、反复推敲,由光谷十六小联合未来科技城综合党委、团委的“未来讲堂”正式上线了。学校结合校本课程体系的需求,向园区发布课程清单;园区面向企业,发出课程招募令;有符合条件的课程入选后,再由学校教师和企业讲师共同备课,实施课程。神奇的光、智慧的AI动作识别、可爱的智能机器人、大话通信技术,这些课程纷纷走进光谷十六小的校园。与科技大咖零距离对话,无障碍交流,让自小就受家庭科技氛围浸润的学生们大呼过瘾;参与授课的博士和CEO们,也对十六小学子的科学素养、探索精神大加赞许。

从学校四处寻求资源,到定制课程清单,园区企业按需供给,“未来讲堂”为十六小的校本课程体系建构,提供了更多优质选择。在走进校园参与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园区企业也加深了对学校办学理念的理解,对建设学习中心、校企协同育人也有了更多认同。

从参与到设计,让学习与成长成为自主的责任

在未来学校的课程建设与实施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思考:师生不应当只是课程的消费者,也应当成为课程的生产者;不应当只参与课程的组织与实施,也应当参与课程的规划、设计与评价的全过程。结合未来科技城园区的资源特点,我们积极创设条件,让教师与学生更大程度地参与到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中来。

马蹄莲大楼是武汉新能源研究院的办公所在地,也是湖北的地标性建筑,曾多次代表湖北登上新闻联播,也曾搬上花车参加建国70周年的庆典,走过天安门广场。这座地标性建筑,与学校的直线距离只有300米。经过多次头脑风暴,学校师生共同设计了马蹄莲大楼的研学课程。孩子们先提出自己感兴趣想探究的问题,师生进行整合,设计学习任务清单;随后学校组织师生实地探访,观看专题视频,对话工作人员,验证假设与猜想;回到学校,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清单,再以丰富多样的方式,整理学习报告,交流学习成果。

2020年秋天,学校近旁的兰亭公园举办金秋菊展,对十六小学子而言,这又是极好的自主设计课程、主体参与学习的机会。学生们在老师的协助下,联系布展单位,实地参观菊展,了解布展背景和景点特色,随后结成同伴组合、师生组合、亲子组合,准备解说词;到了周末,学生为参观的市民担当小导游,家长和老师将孩子们讲解的视频拍摄下来,并转成二维码,张贴在景区相应的位置。游客们参观菊展的时候,拿出手机扫一扫,就可以随时看到十六小学子的讲解了。

在主体参与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师生深入研究了园区的科技特色与人文风格,充分体验到课程设计的乐趣;在任务驱动的过程中,学习的内驱力也被充分激活,他们开始意识到:学习,不只是发生在学校与课堂;走出学校,走进园区,学习随处发生。由此,师生们也开始建构基于真实生活场景的学习意义,学习不只是为了考试与升学,也不仅能让自己丰富知识、拓宽视野,还可以让周围的环境与人们,因为“我”的学习与行动,而变得更好。学习与成长,应当是每个人自主的责任。

从本来向未来,让未来学校因我们而更加美好

生活在园区,学习在园区,成长在园区,把学校建设成为园区学习中心,乃至文化枢纽,已成为光谷十六小建设未来学校的行动目标。如何回归教育的本来,奔赴美好的未来呢?十六小始终秉承“未来眼光,儿童立场”的办学理念,发现儿童的独特个性,发展儿童的核心素养,成就儿童的未来胜任力。

从建校之初,学校坚持举办“未来学校分享会”,以学科素养为载体,让每一个孩子走上舞台,分享学习与成长的点滴变化。这是第三届分享会的主题——发现那棵树。我们认为:好的教育应该是森林的样子,无论是蔚然成荫的参天大树,还是破木萌发的稚嫩小苗,都是森林生态群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此隐喻教育,发现那棵树,看见每个人。第六届分享会的主题是“我们不一样”,这个主题的完整表述是:我们不一样,我们都很棒。在分享会最后的校长分享中,我对全体师生家长说:教育是发现、激励与唤醒的艺术,每一位教师和家长,都不要因为某些功利的短期目标,用一把尺子去度量不一样的学生,而要努力发现每个人不一样的品格、潜能与成长的可能性,助力每个儿童都努力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从“发现那棵树”到“我们不一样”,我们为尚无养儿育女直接经验的青年教师,设置了拍摄一张照片、组织一次访谈、记录一个故事的素养达标任务。在拍摄照片的过程中,教师开始蹲下身子,与儿童平等对话,听儿童讲述每一片树叶背后特别的故事,发现每一个儿童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读你千遍,也不厌倦。在组织访谈的过程中,教师要设计儿童愿意说、有话说的话题,走进儿童的情感世界,聆听儿童的思想脉搏。爱是什么?面对疫情,我有话说!我眼中的“双减”——这些话题,总能让老师们收获意外的感动与启发。在记录故事的过程中,老师们开始研究儿童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与行为方式,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与互动方式,也由此发现自己的研究兴趣,逐渐形成自己的专业风格。

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教育所能做的最大确定性,就是让学生、教师、家长,让教育生态圈的每一个人,具备拥抱变化、终身学习的品格与能力,为每个人的可持续成长,创造更多的可能。当教师、家长、企业工程师、社区工作者,这些儿童生命成长中的重要他人,都开始重新发现儿童,并以学校为中心,为儿童创设友好、积极而丰富的外部支持,我们的思考与探索,就已经在为儿童当下的学习与未来的成长,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在连接优质资源的过程中,打破课程的边界,让自小在科技氛围中浸润成长的儿童,学着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企业家一样行动,让当下的课程学习,在儿童心里播下一颗种子,在未来的某一天,自然唤醒,茁壮成长。

在师生主体参与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的过程中,打破学习的边界,能者为师,合作共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人人可学,让学习与成长,成为每个人自主的责任。

在研究儿童、发现儿童的过程中,回到教育的本来,让每一个教育生态圈内的人,与儿童的学习与成长,建立起深度的生命连接,让他们真正体验到未来学校、未来教育都与我有关、令我难忘,也终将因我更好。

 

【责任编辑:你猜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