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滋培 | 《走遍成都》:一本行动的指南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频道

邱滋培 | 《走遍成都》:一本行动的指南

2023-05-08 17:07

来源: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作者:邱滋培

个人与社会的实践向来被人们所重视,尤其是教育工作。利用身边一切的物质文化生活来启发受教者,丰富其精神生活,这是推进思想文明潜移默化的有益手段。

思想与文化是社会的产物。在个人求学求问的纯粹角色(学生)阶段,个人如何以开放的心态审视我们的文化,感受我们的文化?这就需要个人在尊重客观的基础上,知行并进,躬身实践,勤奋笔耕,尤其要注重对生活中活生生的现实问题进行思考与解决。

中外的思想者多倡导于实践中发现新材料,形成新思想。明代著名思想家方密之先生说:“有行前之知,有行时之知,有行后之知。”列宁说:“生活与实践,应该是认识论的第一个根本观点。”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玛莎·努斯鲍姆说:“一旦将自己的思想视为己任,人们就更有可能将自己的行为视为己任。”《走遍成都》告诉我们读书重要,实践更重要,有实行才有实学与真知。

《走遍成都》在“走遍”的行动中,对社会的关怀,对历史的寻访,对典范的崇敬,对普通的认同等多种至关重要的素养的培养就有了起点。

知行有别,行有强力。陶行知认为,真教育必须与现实格斗;努斯鲍姆认为,教育必定是一种战斗。它要为了人的发展与自身消沉下坠的意识,以及社会环境中不利的因素作斗争。在“走遍”计划里,我们看到问题的解决往往牵涉很多知识和技能,室内课堂或能对其概而论之,但长远看来,困惑依然存在,所以,下定决心走出课堂,“走遍”社会是唯一路径。这种依靠自身能力,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是自发自主的,质疑精神、实验精神、求证精神在悄然间成为个人品质中重要的基石,从而影响个人的生活方式,乃至促成一种积极的、健康的学习观、择业观与人生观。

培养具有人文底蕴与公民素质的人,是个繁重而复杂的工程,在学校阶段它需要借助语文、数学、历史、地理、道德与法治等多学科的跨学科研究成果。

《走遍成都》让我们看到在学道分校这些学科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存在,它的教学方法是使学生走近生活的课堂,观察我们赖以生活的家乡(城市),以做实验的态度从认识、使用静态材料、动态材料的过程中培养一种认识能力与动手能力。与传统学习模式不同,这类课程以文化体验为基础,以学生的实践为主导,能使学生在接触与加工知识材料与物质材料的基础上产生个人的认识与思想,而非照搬已有的别人的内容。

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力是进步的特征,发明的特征。学道的这一成果在成书以前,已经有多年的实践历程,积累了极为广博的经验,此番成书,正是“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

早在2020年夏,学道分校即就此集中整理提炼,2021年夏,再次汇聚修改完善。到了临近交稿时,教师们还在反复研读推敲。两次与学道教师共同完成的集中编撰、修改,让我们感受到学道教师治学的严谨。时下,许多学校都在做成果的提炼和著作的撰写工作,这些成果和著作不仅记载了学校发展的思路,还促进了学校办学品质的提升。两次编撰、修改,学道教师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使得这本书渐臻完善,自成体系。

本书中,学道师生“行至”的地方、讨论的问题非常广泛,从古蜀到现世从科技到人文。作为探寻者的学生,在自主的实践中观察、记录、分析、思考,连接了个人、社会、国家的前途命运。这样的社会行动已经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不少学校慕名前来交流。学道经验对中学实践教学产生了较大影响。足见学道是一所有行道精神的学校。相信本书出版对于提炼弘扬行道精神大有裨益!

“人生意义只在无尽止的过程上。”

作者:邱滋培,《时代教育·行知纵横》副主编,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理事。

 

【责任编辑:你猜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