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集镇中心小学 | 杨雅迪:读《杨氏之子》教学实录有感
之前有幸在常州聆听过姜树华老师的一堂文言文教学,我没有教学过此类文本,但是姜老师的文言文教学让我觉得很不一样,他的课程建构的思想给了我一个指向,原来文言文可以这样教,学生可以这样学。
恰巧前两天,在《小学教学》期刊上再一次观摩了姜树华老师《杨氏之子》的教学实录,不禁细细品读。
姜老师着眼于文本,紧扣文中的“甚聪惠”,通过情境对话、换标点对比朗读、拓展对比阅读等不同方式,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在不断追问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课堂上充满了深度学习的味道。令我感触最深的有如下几点:
一、从教学一篇课文使学生懂得如何阅读一类课文。
在教学过程中,姜老师不是只教学如何读《杨氏之子》,而是以这篇课文为例,让学生知道如何读文言文:其一,让学生带着注释读懂课文。他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看注释,理清课文大意。这是读文言文的基本思路,也是学生应掌握的必要策略。其二,让学生补充省略,读懂课文。姜老师特别重视指导学生学习阅读文言文的技巧,他在教学过程中这样提问:读文言文的高手在读文章时会注意补充省略的内容,请同学们看一看,这篇文言文有哪些内容是省略的呢?这种问题表述方式,是站在如何读文言文的角度进行提问,而不是仅站在《杨氏之子》这篇具体课文的角度提问,这便让学生懂得了学习每篇文言文都应该读出“省略内容”,进而引导学生从会读一篇文章到会读一类文章。这样的教学不是单纯的教课文,而是引领学生建构课程。
二、从教学读一篇课文引导学生经历写这篇课文。
在教学过程中,姜老师不只是教学如何读《杨氏之子》,而是以这篇课文为例,让学生知道如何写文言文:其一,引导学生围绕作者如何“谋篇”进行阅读。绝大多数老师只是让学生读懂课文“写什么”——关注内容。而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是通过“如何把一篇文言文读得更省略”,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如何写?从中总结出“提出观点+举例论证”的表达方式,以此引导学生学会“怎么写”。
其二,引导学生围绕作者如何“斟词酌句”,感悟“甚聪慧”。在教学如何写时,很多老师都会提问作者是抓住什么写的,这个问题其实还是问内容——写什么。姜老师却以问题“‘聪’在何处”、“‘惠’在哪里”、“‘甚’在何处”,引导学生探究作者“怎么写”“甚聪惠”的。
其三,引导学生追问作者“写作策略”展开阅读,探究“根源”。读文言文中省略的内容时,他不只是让学生找到省略内容,而是追问“作者为什么没有写?”——也就是让学生探究“为什么这样写”。引导学生读“孔”和“杨氏儿子”的对话时,他又追问学生,对话为什么只用逗号或句号,而不用问号和感叹号,这个问题也是在探究“为什么这样写”。
三、从教学一篇课文引导学生感受编者意图。
课堂的最后,姜老师给学生拓展阅读了《世说新语》中两个智慧聪颖儿童的文言故事,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感受到杨氏之子比“孔文举”和“张吴兴”“甚聪惠”。要听得懂别人的话,学会用更体贴、更体面的方式同他人交流,这便可能是编者选择这篇课文进入教材的原因。这样教学让学生走近编者,体现了他的教学追求,课程建构的教学思想。
姜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底,细致的点拨,独到的见解和别具一格的教学风格,让学生收获良多,也让我感悟颇多,我审视着自己的课堂,反思着自己的差距,很多东西要慢慢回味,在工作中慢慢体验积累,我也要更坚定地把自己的思考践行于课堂,为学生的发展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