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陌生化和熟悉化的统一——以情境教学在《静女》教学中的应用为例
单位:宁波市鄞州职业高级中学
作者:史怡青
摘要: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学生生活阅历和文学修养有限,诗歌教学并不如人意。本文在诗歌的陌生化和熟悉化的高度统一的基础下,通过直观结合、情感融合、心理契合三个方面,谈谈情境教学在诗歌教学中的应用,以《静女》为例。
关键词:陌生化 熟悉化 情境教学
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在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中,诗歌一直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一席。《中职语文教学大纲》中对诗歌教学提出了如下要求:“激发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增强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语文学科被认为是一门“美丽的学科”,而诗歌的语言更是美的升华。诗歌形式多变,诗歌教学的形式也可以活泼多样。无论是“一轴心、四结合”的大语文诗歌教学模式,还是稳扎稳打、听说读写相结合的传统课堂,作为教师的目标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增强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情。
俄国形式主义的代表人物斯克洛夫斯基认为:诗歌不是抒情的艺术,而是语言陌生化的艺术。但是孙绍振先生认为:“陌生化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和熟悉化(有人称为亲近化)相反相成,在对立中统一的。”对于学生来说,诗歌的文学典型就像是一位“熟悉的陌生人”,理应唯美诗意的诗歌教学变成了生硬冰冷的知识灌输,让学生不愿亲近这位“熟悉的陌生人”。本文以高教社出版的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中的《静女》教学为例,谈谈基于诗歌的陌生化和熟悉化的高度统一,巧用情境教学,让诗歌教学美丽绽放。
一、陌生化和熟悉化的直观结合
熟悉和陌生是对立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在诗歌教学之初,诗歌的情感、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不足以使他们快速进入课堂,那么这时,如果能将陌生化和熟悉化直观结合,设置学生熟悉的情境,学生可以快速调动起自己的已有知识,融入到课堂中去。
1.播放音乐,渲染氛围
声音媒介,是一种非常直观的表达。音乐的旋律、节奏,能够将学生快速带入一种教师想要创设的情境中。
比如教学《静女》,学生对诗歌的内容及情感并不熟悉,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大家相对来说比较熟悉的音乐《敖包相会》,请学生聆听音乐,感受歌词的意境和美,想想歌曲和《静女》之间是不是有某些相似性。悠扬的旋律一出来,学生立即陶醉,熟悉的歌词更是激发了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哟,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我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呀,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哟嗬。”学生配乐齐读诗歌,立即发现,诗歌的内容也是在讲一个男子正在等待自己心爱的女子。乐曲的播放,将学生带入了优美的意境中。
诗歌的朗读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朗读有很多形式: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跟读、齐读等,如果教师能在朗读中配以适当的配乐,创设适合诗歌的氛围,那么朗读的效果会更好。如教学《静女》,教师配以抒情的背景音乐,并且在齐读后启发学生用音乐的二二拍的节奏再读诗歌,那么余音袅袅的课堂氛围就出现了。
2.诗情画意,情境再现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含蓄美,寥寥数语却给人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学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生平阅历都是陌生的,因此欣赏诗歌需要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学生由于阅历的有限,对于不熟悉的诗句往往不能产生正确的联想。苏轼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教师不妨将诗意转化为画面,为学生构建熟悉的意境。
教师可通过多种方法实现诗情画意,情景再现。比如利用教材现有的画面、上网搜集图片、请学生创作、教师即兴创作、播放相关影视作品片段等等。比如在《静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出示男子或者女子的画面,让学生根据诗句来判断画中的男女形象是否符合诗歌的内容。画面的直观性让学生不排斥对诗歌人物形象的赏析,在判断中丰满对人物的认识。
又如教师为了让学生体会诗中男女主人公纯美而热烈的爱情,播放了电影《山楂树之恋》的片段。画面中男女主人公隔水相望,伸出双手做出拥抱状,默默无言强忍泪水,想要给对方留下一个灿烂的笑容,但泪水早已倾覆了笑颜。感人的电影片段让学生对纯美的爱情有了更深的期待,也为赏析诗歌创设了情境。
二、陌生化与熟悉化的情感融合
在现代的诗歌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出现的问题是过于注重理性的分析而轻视了情感的体验,以教师为主体而忽视了学生在欣赏诗歌上的主体性。因此,创设情境,让“我”入情,使陌生化的情感不再陌生,使学生不再是诗歌欣赏的旁观者,而是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这是非常重要的。
1.巧设问题,创设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名优秀的教师必定是善于提问、善于引导的。合理的设置问题,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潜能,打开思维的闸门。
比如在教学《静女》时,教师情境假设,提出问题:如果你是男子,等待的人还不来,你会怎样?教师要求学生将自己当成男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不要迎合课本。此时,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因为这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学生说“我爱的人迟迟不来,我会担心她会不会有危险”、“我爱的人迟迟不来,我会一直等下去”、“我爱的人迟迟不来,我会等她,等不到她就去找她”。教师引出诗中男子的做法——没有怀疑,没有走,只是搔首踟蹰,从中让学生显而易见的归纳出该男子是忠厚、老实、真心实意的。教师情境假设,提出问题:如果你是躲在城隅的静女,见到男子等候的情景,你会怎么做?学生议论纷纷,从中归纳出静女是个活泼可爱的女子。
2.角色扮演,感同身受
角色扮演是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走进角色,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更好的体会角色、了解角色。在《静女》的教学设计中,可以让学生扮演男子,以“我是男子”为话题,讲述等候女子时的心情故事。
3.比较阅读,融会贯通
陌生化和熟悉化在联想上是有高度统一的,孙绍振先生说:“欣赏艺术陌生化,就是看出作家颠覆一种熟悉化后,又依托另一层次的熟悉化,营造出更高层次的陌生化。”在诗歌教学中,当学生学习欣赏了一首诗歌,了解了诗歌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意境后,可以尝试比较阅读,让诗歌的陌生化和熟悉化再次互相转换直到融会贯通。
如在教授《静女》这首诗后,教师出示《诗经》中另一首表现爱情的诗歌《子衿》,请学生以小组合作领取任务单的形式自学《子衿》。《静女》这首诗是男子在城隅等待女子,《子衿》则是女子在城楼等待男子。诗歌中表达情感的写作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但是有了先前对《静女》的学习,学生对于这首陌生的《子衿》,已经能用熟悉的联想方法来赏析诗歌。比如诗歌中的“青青子衿”,“子”是对男子的美称,“衿”指的的衣襟、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穿的衣服,这位男子的衣襟为什么给女子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呢?我们不难联想到女子与男子相拥,她的鼻息刚好在男子衣襟的位置,因此留恋男子的衣襟其实就是想念男子。用“青青子衿”来表达爱恋的人是陌生化的表达,但是这种情感却是我们熟悉的。这首表现的爱情的诗将陌生意象和潜在意脉自然结合,堪称经典。
三、陌生化与熟悉化的心理融合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对充满幻想和激情却又缺乏文化阅历的学生来说是很有价值的。随着学生诗歌赏析能力的提高,对艺术陌生化的欣赏能力上了一个层级后,教师也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参与到课堂情境的创设中来,更好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我们在欣赏诗的时候,必须把她看成一个活泼的生命,决不能把她搞成一个僵死的教条”,这是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的观点。诗歌教学也没有单一不变的教法。阅读欣赏活动是非常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如能基于诗歌陌生化和熟悉化的高度统一,巧妙创设情境,一定能使学生爱上诗歌,爱上语文。
参考文献:
[1] 孙绍振 孙彦君.文学文本解读学 [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250-252
[2] 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 [M].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100
[3] 戴剑波.陌生化,让诗词教学活色生香——苏教版高一必修“词别是一家”的尝试教学 [J].读与写杂志:中,2012(5):113
[4]黄雨晴.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J].现代阅读:中,2013(5):262
[5] 尤小娟.高中古典诗歌知识教学策略[J].学周刊:中,2016(32):182-183
[6] 陈厚才.浅谈现代诗歌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学周刊:中,2011(2):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