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以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为例
摘 要:高质量教育需要高质量教研,茂名市电白区以推进广东省基础教育校本教研基地建设为抓手,尝试从聚焦“一体三面”“一体四翼”“三个促进”等方面探索校本教研基地建设的策略,助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校本教研基地;建设;实践;探索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提出,“校本教研要立足学校实际,以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探索新方法新技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为重点,着力增强教学设计的整体性、系统化,不断提高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水平。”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建立健全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体系的实施意见》要求,“鼓励支持跨区域、跨学校、跨学科、跨学段开展教研活动。”茂名市电白区以推进广东省基础教育校本教研基地建设为抓手,构建智慧教研新方式,探索教研帮扶新模式,建立实证研究新范式,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教育管理决策。
一、聚焦“一体三面”,准确定位、明确方向
问题、目标、结果是事物发展的“一体三面”,三者相互贯通、相互承接、相辅相成,问题是出发点,目标是根本点,结果是落脚点。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这“三个导向”,是做好工作的基本遵循,也是推进校本教研基地项目高质量发展的思维导图和方法路径。校本教研基地项目建设是电白区深化教研机制创新,推动教研体系建设,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和育人方式变革,整体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和强力引擎。必须准确定位,找出制约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问题,确立教研基地项目建设的目标,达成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结果。
坚持问题导向。电白学校数量多、差异大,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在教研基地项目建设中,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潜心研究,找准问题发生的源头和规律,并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和办法。
坚持目标导向。以项目的“深化教研机制创新,推动教研体系建设,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和育人方式变革”三大目标为导向,设计好“时间轴”“路线图”,有序实施,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到“区域性推动、多主体联动、常态化行动、本土化举动”,切实解决好电白教育当前存在的实际问题。
坚持结果导向。紧紧围绕校本教研基地项目建设的目标,借鉴省内兄弟基地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全力推进校本教研工作向纵深发展,从基于规范的主题教研走向了基于品质和质量提升的深度教研,以深度教研来推动学校的深度变革,提升电白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例如,杨荣主持的广东省基础教育(电白高中)校本教研基地项目针对高中作业内容、形式、层次、功能单一,师生不够重视作业,缺乏有效的作业评价等问题,在新方案、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四新”背景下,结合电白区高中学生的具体学情,开展作业设计与实施研究,创新作业内容设计,创新作业形式设计,创新作业类型设计,增加作业设计主体,构建电白区高中高质量作业设计与实施框架,建成电白区高中作业资源库。
又如,谭桂清主持的广东省基础教育(电白初中)校本教研基地项目针对乡土文化特色跨学科校本资源缺乏、教师教学方式单一且模式化、学生学习方式单一且活用知识能力弱、校本教研形式单一且浅表化等问题,开展以学科和电白特色文化为主线、打造综合教研新样态的“二线一新”综合研究,形成基于电白特色文化、学科交叉知识的跨学科综合学习策略,构建“有趣、有参与、有成就”的“3E[探究(explore)、表达(express)、交流(exchange)]”课堂模式,构建具有电白特色的“研、训、教、学、评”新时代综合教研新样态,建成电白区跨学科综合学习资源平台。
再如,麦小颖主持的广东省基础教育(电白小学)校本教研基地项目针对不重视本土特色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教师缺乏课程创造力、校本教研低效等问题,通过校本教研机制建设与创新、地方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创建具有电白文化底蕴、特色的校本课程,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搭建管理有效、开放有序的教研平台,构建区级教研机构与学校协同教研机制,形成一种多元开发、多项互动、多方支持的校本教研新格局。
二、聚焦“一体四翼”,全面发力、立体推进
行政推动、学科切入、跨界学习、基地引领是电白校本教研基地项目的“四翼”,从教师到科组,从科组到学校,从学校到基地,从基地到全区,全面发力、立体推进,打造校本教研基地项目的“电白样本”。
加强行政推动。电白区教育局成立由局长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高位推进校本教研基地项目建设工作;成立基地项目指导工作小组,负责基地项目前期论证、跟踪指导、综合评价;成立基地项目实施工作小组,负责基地项目方案的制定和具体实施;成立基地项目培训工作小组,负责基地项目培训课程设计、成员管理、活动开展、后勤保障。在教育决策上,把推进校本教研基地项目作为提高教师素质、推动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在政策引导上,把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情况,作为评优树先、继续教育、职务评聘的重要参考。在研究引导上,创新教研机制,淡化教研室的管理职能,强化教研室的研究、指导、服务职能,实现教研重心下移、教研中心转移、教学研究前移,教研员深入学校、课堂、教师、学生之中,紧密联系教育教学一线实际开展研究,指导学校和教师加强校本教研,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形成在课程目标引领下的教、研、训、评一体化的教研模式。
抓准学科切入。电白校本教研基地项目以学科为切入,以问题解决为目的,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借助课题研究方法开展校本教研。各学校综合考虑各学科的师资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及研究能力,推选出自己学校的优势学科,与教研室相应教研员鼎力打造,使该学科成为校本研究的“火种”,给其他学科以行动的示范。学科教研组是学校开展研究活动的最基本单位,是学科教师发挥集体智慧、研究教材教法、学习教学理论、提高教学水平、形成研究成果、促进专业成长的重要阵地。教研员深入学校的教研组,倾听教师的意见,了解学生的需求,深入课堂跟踪听课,全面把握课堂情况,总结学科教研组的经验和成果,向其他学科推广。
抓好跨界学习。跨界学习是跨越自己的边界,向外界学习并寻求多元素交叉的新型学习方式,具有拓展眼界、激发灵感、挖掘潜力、提升能力的特点。电白校本教研基地项目在三个片区中选定八所学校作为试点学校,各试点学校以电白特色文化为主题,选定的内容。其中,平原片区以“沉香文化”“荔枝文化”为主题,城区片区以“冼太夫人文化”为主题,沿海片区以“山海文化”为主题。各个片区根据各自的主题,确定具体的跨学科学习内容。例如,“冼太夫人文化”主题以语文为主线科目,设计“规划打造冼太夫人故里文化旅游区”学习项目,以历史、地理、数学等科目作为辅助科目,进行跨学科综合学习;“山海文化”以生物学科作为主线科目,设计“红树林与环境保护”学习项目,融合艺术、数学、化学、历史等多门学科,培养学生跨学科的核心素养。跨学科综合学习需要涉及多个课程知识,在教研活动中需要改变单一学科的教研方式,通过不同学科间的知识、方法、思维以及理念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更深层次地去挖掘各学科知识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促进教师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的课堂改革。
强化基地引领。电白校本教研基地项目坚持以“理念新塑,角色重铸,多维推动”的工作思路,切实将教师素质的提升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校本教研基地项目的工作重心,立足学校做研究,扎根课堂搞改革,教学研一体,知行思合一,努力营造“学科育人”和“深度学习”赋能的教学形态。电白校本教研基地项目以“规范管理”为基础、以“梯队发展”为途径、以“教研结合”为依托、以“交流探究”为媒介,构建区级教研机构与学校协同教研机制,形成一种多元开发、多项互动、多方支持的校本教研新格局。三个校本教研基地项目联动,优化小初高一体化培养体系,提升学校办学品质,努力探索形成具有推广意义的校本教研模式、教师成长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模式,推动校本教研向系统化、科学化、特色化迈进,充分发挥校本教研基地的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为电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专业支撑。
三、聚焦“三个促进”,提质增效、赋能发展
电白校本教研基地项目遵循教育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校本教研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的研究,着力对困扰学校教育教学的关键问题开展的研究。电白校本教研基地项目着重在引领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下功夫,紧扣“五育”并举重要改革发展任务,加强课程、教材、教学、作业、考试评价等关键领域、重点环节研究,引导学校从片面应试教育转向发展素质教育,落实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不断在探寻教育规律中提高质量,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提高质量,在创新研究方法中提高质量,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电白校本教研基地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全面理解学科课程标准,共同分析教材,切实把握学生认知规律,依据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选择教法与学法,帮助教师准确把握学科特质并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诊断与改进水平。积极引导教师走进研究、亲历研究、学会研究,形成“全员化、自主性、全天候、多方式”的校本教研运行态势,帮助教师树立主体意识,增强研究意识,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课例分析为载体,以课堂观察为手段,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良好习惯,在实践中学习、思考和研究,在反思和研究中实践,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电白校本教研基地项目聚焦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围绕如何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等方面重点问题,强化学科整体育人功能,深入开展内容、策略、方法、机制研究,在学生学习和成长规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主线、以能力为根本”的新型教学模式,形成自主性学习的校本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的实验操作方式、研究性学习的综合实践方式和合作式学习的社团活动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2019年6月11日.
[2]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教基〔2019〕14号,2019年11月20日.
[3]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建立健全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体系的实施意见,粤教教研〔2020〕1号,2020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