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践并行,聚策赋能——“杭州故事”项目活动中促进幼儿持续性探究系列研修
为了更好地优化幼儿园“温暖有爱 润泽行远”园本课程,杭州市左岸幼儿园组织教师开展了一系列“杭州故事”项目实施的研修活动,有效提升了教师园本课程组织与实施能力。2023年5月18日中午,拱墅区教育研究院学前部主任蔡振岚老师和学前教育研究员吕春妹老师莅临杭州市左岸幼儿园现场参与了左岸幼儿园现场教研活动。
经验回顾 激活思考
首先,教研大组长王静老师带着大家一起进行了经验回顾,杭州市左岸幼儿园延续着之前所做过的“杭州故事”项目活动持续性探究,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包括学习项目化学习黄金法则,了解儿童持续性探究的意义;以“杭州故事”为背景,结合各班项目讲述幼儿持续性探究的过程,从中梳理出一些经验;学习了以“亚运荷花展架”引发的儿童持续性探究的案例,对如何寻找“持续性探究”点做了分析;还学习了什么是儿童证据,如何在项目活动中将儿童证据与持续性探究相关联。
案例分享 深层领悟
活动选取了各年龄段的一个班级进行了现场分享,围绕项目活动来源及实施过程、项目活动中幼儿持续性探究典型案例进行了解读与分析。
小二班的赵磊老师以贴近孩子生活经验的美食《“藕”然遇见》为探究内容,通过了解家长与孩子的已有经验,开启了认识藕的活动,通过第一次合作探究糯米藕、第一次品鉴会经验总结,到第二次独立做糯米藕、独自封口、煮桂花糯米藕,第二次品鉴分享,孩子们不仅体验到了劳动的快乐,更收获了成功和自信。
中一班的丁超老师介绍了《桥,伢儿》的项目活动,该活动来源于《我的家乡》主题之下,孩子们对运河上各种各样的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老师和孩子们围绕纸桥上如何站人,探究了桥的结构与承重,孩子们提出想法、替换材料、改变折法、经验分享,分组收集与尝试,开展了一系列持续性探究。
大三的郑江萍老师分享了项目活动《温暖左岸,前“图”无量》,该项目源起于3月孩子们一起去了大运河亚运公园春游,一张亚运公园的地图吸引了大家的兴趣。孩子们探究了从亚运公园的地图延展到小区到幼儿园的地图。通过第一次画地图的相互点评,第二次分点现场画地图的实地观察和记录,以及开展制作的地图游戏,孩子们在同伴合作中完成了左岸地图的制作,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珍藏这三年的美好时光。
分组研讨 建言献策
分享结束后,教师们以年级组为单位,分别对不同班“杭州故事”项目活动展开了现场研讨,本次研修,采用了“六顶思考帽”的研修模式。参与讨论的老师分别说说“红帽子”的亮点、“黑帽子”的不足以及“黄帽子”的调整建议,大家在研讨三部曲中畅所欲言。
《“藕”然遇见》能够抓住孩子们的兴趣点,注重情感体验,在家园互动支持中,充分尊重孩子的体验,不断提升孩子们的经验。建议可以关注藕洞大小、外形、切面等的丰富感知,提供多种制作方式,利用可视化的思维导图给予持续性的支持。
《桥,伢儿》能够借助家长的力量共同探究,追随孩子的兴趣,不断丰实孩子们的经验。建议可以提供更多的材料,帮助幼儿梳理每一次的发现与尝试,在对比中提升。
《温暖左岸,前“图”无量》,老师通过两种评价方式并行,启发同伴合作完成地图,引导幼儿实地观察和记录,制作地图游戏引导操作,孩子们在幼儿园留下了温暖的记忆。建议关注地图与指示图的概念与区别,帮助幼儿明确其要素。
总结提升 解答引领
最后,王静老师对此次研修活动进行了总结,还就“如何促进幼儿进行持续性探究”以及“持续性探究观察的要点”提出了思考。教研员也分享了现场的感受,肯定了左岸幼儿园在教研方面的踏实、主持人引发的互动对话和讨论,同时建议尝试穿插式的互动教研,边阐述边梳理,理论结合实践,通过不断追问的方式深入研讨。
在“杭州故事”项目活动持续性探究中,我们尝试寻找儿童证据,链接发展目标,给与儿童适宜的支持和帮助,进一步了解杭州的文化,萌发喜爱杭州的情感。通过持续性探究系列研修活动,老师们能够用发现的眼光看懂儿童,用欣赏的眼光读懂儿童,成就儿童健康快乐且有意义的童年!
研修活动后,蔡振岚和吕春妹老师在教科室主任叶炯老师的陪同下,实地查看了幼儿园环境,走进班级和孩子亲密互动,现场进行了指导工作,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落实建议。本次现场指导活动,将使幼儿园今后的整体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撰稿人:高剑月
审稿人: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