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路径探究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频道

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路径探究

2023-05-19 14:33

来源: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梁镇源

摘  要: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课程思政在新时代背景下面临着诸多挑战,迫切要求加快改革。文章在阐述课程思政建设德育目标、找准课程思政教学短板弱项的基础上,探索课程思政改革的实践路径,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关键词: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路径;探究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教师队伍是“主力军”,课程建设是“主战场”,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要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各门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德育目标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充分发掘各门课程中的德育内涵”。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加快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他课程教育,始终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课程思政的理念是协同育人。将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才培养两者辩证统一起来,把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紧密结合起来,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学校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和各环节。课程思政的方法是显隐结合。改变了课程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做法,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要素之中,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等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与各门课程固有的知识、技能传授有机融合,实现显性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课程思政教学的短板弱项
(一)课程思政教师能力不足
部分教师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知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素养不足,制约了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部分教师尚未完全转变课程思政理念,只“教书”不“育人”,只“授业”不“解惑”;部分教师欠缺思政元素挖掘能力,未能有效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
(二)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不全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缺乏科学系统的思维,存在“课程”+“思政课”两张皮现象。有些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没有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层次、教学环节中融入思政内容,而是将思政内容独立出来讲解,不利于思政内容在这些课程中的系统呈现,也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
(三)协同育人机制建构不力
课程育人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各门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相统一,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在现实工作中,课程思政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合理的制度安排和完整的监督评价机制,还没有建构起完整、坚实的协同育人机制。
三、课程思政改革的实践路径
(一)弄懂弄通“三个问题”,增强导向性
1.课程为何要思“政”?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各门课程及其实施过程中必须牢牢把住政治方向。课程思政着力探索构建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做到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思学生之所想、答学生之所疑、解学生之所惑,使课程实施回归立德树人的育人本位,是切实加强课程自身建设、提升课程育人实效的内在要求,是更好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的有效选择。
2.课程思的是什么“政”?课程思政的“政”是指其他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及其“育人功能”。课程思政要深度挖掘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门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课程思政就是要“思”出各门课程在育人上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尤其要赋予科学知识以生命温度、赋予科学精神以人文底蕴,从而“思”出学科育人的更广阔空间。
3.课程应如何“思”好“政”?从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看,各学科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需求,充分挖掘学科课程中的德育因素,实现学科教学与德育的深度融合,提升学生素养。从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看,不是削弱各门课程的独立性、专业性,也不是把各门课程变成思政课,而是要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门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更好地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形成协同效应。
(二)做实做活“三个课堂”,增强系统性  
1.第一课堂是学科教学,重在“实”。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三个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知识性传授和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常规性考试与日常考查相结合,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倡导采取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第二课堂是校本化、特色化的活动课程,重在“活”。要以丰富的活动载体,通过挖掘红色资源、讲述“红色故事”,拓展思政途径、做好社团活动,传承地方文化、开发校本课程,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奋斗一线感悟人生、在红色基地汲取力量,厚植家国情怀。
3.第三课堂有鲜明特色和价值导向的文化环境,重在“特”。通过建设好心校园、书香校园、绿色校园,倡导学校文化建设的独特性、整体性、连续性以及全员参与和成果共享,鼓励学校做好校园绿化、美化、亮化和文化工作,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熏陶和教育。
(三)建立建强“三个保障”,增强实效性
1.凝聚思政教育合力。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工作格局。加强党对学校思政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学校教职员工全员参与思政、全面关心学生健康成长的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活动,引导家长参与学校工作,配合学校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鼓励校外教育基地开发特色课程,推进实践活动课程化。
2.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开发课程思政建设对照表单,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积极探索学科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维品质、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培养策略,确保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和要求真正融入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大纲编写、教案课件制作、教材编写选用中。
3.完善督导评价机制。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要求下,对课程思政效果的评价不能走入“唯成绩”“唯分数”误区。探索制定学校、教师、学生层面的课程思政工作考核办法,将课程思政工作纳入学校党建工作考核,纳入办学质量评估体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推动形成学校努力办好课程思政、教师认真讲好课程思政、学生积极学好思政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夏智伦.高站位高质量推进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N].中国教育报,2022-04-11.
[2]陈振念.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J].中国民族教育,2021,(7—8).
[3]阿勒泰·赛肯.正确认识思政课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统一[N].光明日报,2019-08-02.

 
【责任编辑:你猜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