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校园在线 > 教师频道 > 教师观点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睢宁县姚集小学 赵甜甜:读孔子,论教学

2023-06-09 10:43 来源: 李集镇中心小学    阅读 1.9万+
0
分享

根据孔子弟子整理的语录体《论语》,我们能形象地感受到,拜孔子为师,听他讲课,对多数人来说,是件非常愉快的事。
《庄子·渔父》曾这样描绘孔子教学时的情景:“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弟子们在树下认真学习,书声琅琅。孔子端坐杏坛之上,弹奏弦琴,以歌和之。师徒相处,其乐融融。2500多年前那一幕动人景象,令人神往。
孔子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有创新精神的教育家。他吸收生源,突破官学规制,施行“有教无类”,只要愿意学习,不论社会阶层,不问出身贵贱,皆可入学。生源多样,基础不一,他“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结合每个学生的优长和欠缺,在寓教于乐中使弟子明道解惑,逐步充实完善自己。
孔子教学,形象生动,循循善诱,“有志于学”的弟子一般都能受益良多。这源于孔子恰当的教育理念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具体说,有以下三点让后人印象深刻。
孔子最擅长运用的是启发式教学法。他一生先后收徒三千多,没有像西方近代发明的授课模式,弄一屋子学生,老师侃侃而谈,至于每个学生的实际感受如何,是否听得明白,要等到下课以后或自习时再说。孔子讲学,不拘形式,或席地而谈,交流切磋,老师可以提问学生,边启发,边指点;学生亦可向老师请教,在共同探讨中潜移默化,深明学理;或信步于江河之畔、松柏之间,借眼前实物,现场教学,循循诱导,寓理于象,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让学生抓住旨要,启迪学生。
孔子很少空洞说教,而是因事而发,循情析理,以古喻今,借景赋志。“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启发学生修身养性应像松柏那样,即使寒冬来临,身处困境,也要坚守节操,不屈从恶劣的环境。孔子与学生来到河岸,长风振衣,天地苍茫,他望着滔滔而去的河水,思接千古:“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劝教学生珍惜光阴,努力上进,同时把学生带入了宏阔苍远的历史长河中,有对生生不息大自然的无限敬畏,更有对人生短暂的无尽惆怅。学生的思想境界由此得以深化。
其二为递进式教学法。孔子一贯以“仁”“礼”“忠”“义”“信”等核心理念,教诲学生修身治学理政,在此前提下,又从受教者的旨趣生发,和而不同,不要求弟子只能有一种人生目标追求。有一次在和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交谈时,孔子鼓励大家自由抒发个人志向,前三位或立志“强兵”,或主张“富民”,或倡导“知礼”,孔子要么置之一笑,要么未置可否,都没有打最高分。最后发言的曾皙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不承想,曾皙这番看似闲适的生活情态描述,却深为孔子赞同:“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喟然而叹,说明曾皙的话触动了孔子,说到他心里去了。曾皙的人生追求,被孔子引为同道,绝非一般的情趣相投那么简单。曾皙所描绘的生活情景,超越了直接事功,直达审美的自由境界。子路、冉有、公西华追求的富国强兵、人民用足、文明知礼,固然非常重要,甚至非优异者不能为之,但还不能从根本上让“人”从压抑中解放出来,仍不是理想的社会,仅是实现孔子和曾皙所向往的美好愿景的充要条件。
孔子思想之深邃,即使他的优秀学生有时也未必能完全理解。周游列国期间,卫灵公的夫人南子要召见孔子,而弟子却认为去见一个绯闻缠身的女子有损老师声望,但孔子还是去了,发现南子并不像传说的那样不知礼,反而那位卫灵公倒是一个“重色轻德”的君主,因而由衷发出了“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的遗憾与叹息。可见,最让孔子忧心的不是以色侍君的南子,而是她后面那位无视“仁德教化”的国家执政者。由此教育学生分析判断人事轻重,须绕过表象,抓住实质与关键。
在教学中,一些复杂的感触和深奥的道理往往很难用直白的逻辑语言表达清楚,孔子常用形象的比对法和排除法帮助学生领悟其所述真意。有学生问孔子见到的老子是怎样一个人,他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思想深邃,智慧精妙,境界高远,孔子采用比对排除法,描绘老子像神话传说中见首不见尾的飞龙,让学生自己去想象和感受。
孔子授课微言大义,意蕴多涵,而每个学生资质悟性各有深浅,优秀如颜回可“闻一以知十”,平常者也能有所收获。
当然,孔子不是万能的,他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遇到一时不开窍的学生,他只有耐心等待,而不好一再重复。有学生大白天睡觉,孔子也会忍不住爆粗口,骂那“睡生”是“粪土”“朽木”。孔子一生,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余,其中“贤者”,属于当时的杰出人物,孔子凭一己之力带出这么多“治学”“理政”“外交”或“经商”“军旅”方面的高端人才,已经很了不起。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