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2012年9月来到咱们学校的,那时的我,踌躇满志,心中充满着理想与激情。虽然我只是一名从事体育教学的小学老师,实现这样的质变,其间的历程,确实令人回味。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与大家分享我的教科研成长之路。
一、初为人师,“云深不知处”
刚来学校的第一年,在迷茫中开启了我的小学体育教师生涯,因为是外地人加之又是新人,我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平台。当时学校只有2名体育老师,除了我,另一个还兼任着教务工作。那时的体育学科,自己究竟有没有存在感,时至今日我也不知道。听说过教科研,但自己从没有参与过,所以也不太清楚怎么去做,说实话,当时我连什么是教研都是模棱两可的。来到学校的第二年,也就是2013年,学校领导让我担任体音美教研组长。说是教研组,其实三个学科只有六个成员,还有两人兼任行政事务,人数上的局限,使得我们当时也就是挂着一块教研组牌子而已。但顶着这个头衔,我也只能赶鸭子上架,音乐美术学科不懂,那起码得把体育学科先弄清楚吧。当时,我给自己定下了一串目标。
初为人师,特别是体育老师,时常会被冠以“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吗?”“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等刻板印象。虽然只是调侃,但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包括我在内的诸多一线体育老师自身存在的不足。我时常问自己,是甘于平庸,还是追求卓越?对于发自内心真正热爱体育教师这个职业的我来说,理所当然地选择了后者。
搞好课堂教学,我知道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实践和学习,体育课好上,但要上好体育课却并不容易。我一边请教一边学习,订阅相关体育书籍和杂志,手写记录自己教学中的精彩和难忘瞬间,如随笔、叙事、案例、心得体会、反思等,随时随地让“它故事”留在自己的笔记本中,不用在意写得好不好,心随所想,笔到此处即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篇又一篇,时至今日,我依然在坚持。做一个爱读书的体育老师,除了体育方面的,其他类别的书籍有空时也会看看。坚持研读,广集信息,对照自己的教学,取长补短,从中汲取营养,努力让自己朝着优秀不断前行。
二、独上高楼,“却在灯火阑珊处”
现在依然清晰记得,我的第一个获奖是2012年底参加的西安市中小学教育教学成果征集活动,我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写的一篇《爱的接力》,在教导主任强大的文字功底修改下,最终获得了市级一等奖。拿到证书的那一刻,心情真的是无比激动和喜悦,因为那是自己在教科研上“零”的突破,同时也给了我无限的勇气和信心。那一次的获奖,让我对主任(现今已是副校长)的文笔至今都佩服得五体投地,不服不行。我不由得心生羡慕:我要有主任一半的文字功底就好了。也就是从那一次获奖为起点,除了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成果征集,并开始尝试在一些期刊杂志投稿。依照当时自己的写作水平,想要发表简直比登天还难,一次次投稿,一次次被退稿,再一次次修改后继续投稿。有时真的想过放弃,觉得自己的能力真的也就如此了。不过好在自己还是没有选择放弃,因为心中始终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在激励着自己:别人可以,我为什么不行?我要越挫越勇。终于,在历经数不清的退稿后,我撰写的《有一种爱叫“不舍”》发表在核心期刊《中国学校体育》杂志2017年第2期,那一刻真的是激动得无以言表。此后,我陆续在《中国学校体育》《中国教育报》《教育家》《课堂内外》《陕西教育》《陕西教科研》《教师报》《陕西素质教育》《碑林教研》等期刊报纸上发表了20余篇文章,先后接到了3家杂志的单独约稿。而在参加的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成果活动中,我的论文、案例、叙事、教学设计、微课等获得全国、省市区级各类奖项30余次。每一次的发表或获奖都是源自于真实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这也坚定了我继续走这条路的信念。
说起课题研究,现在依然记得我的第一次课题研究是在2013年,西安市市级小课题征集,那时还没有名额限制,每个人都可以申报。对于我而言,怎样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是很迷茫的,即便这样,在学校领导的鼓励下,还是鼓起勇气大胆尝试了一次,申报了《小学体育课学习兴趣的培养实践研究》这一课题。在批准立项之后,没有捷径,把自己平时在教学中与课题相关的过程性资料收集整理,并按要求传到博客里,在整个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市教科所(现在是教科院)都给我们安排了专家进行细致入微的指导。我的课题指导老师,只闻其名,却始终未见其人。在结题时,我的课题有幸被推荐为优秀课题,这对于我这个小白来说,特别激动。那一年被推荐的优秀课题,是要在全区进行公开陈述的,市教科所和区教师进修学校的专家要打分进行最终评议,我的第一个课题通过严格的评议,如愿被评为优秀课题。自此,在课题研究方面,我也开始不断发力,参与或主持省市区级课题近20项。一位前辈给我说过:“课题研究并不复杂,只要我们带着问题工作、在工作中有意识地做一些思考,根据问题适当调整工作重点,那就是研究了。在实践中开展的研究,最终仍服务于教学实践,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可操作的模式。即使研究结论失败了,也足以提供借鉴,指出新的思路。所以不要害怕失败,有了失败才会有进步。”
三、聚力行走,“百花齐放春满园”
2020年9月,我开始负责学校教科研工作,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我知道,以当时自身现有的经验和能力,还不足以承担学校领导的信任。为此,我加入了多个全国、省市区级网络研修团体,不定期参加各种类别的论坛研修活动,汲取营养。同时,我也收藏了许多优秀的教育网站,那里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观看大量的名家课堂教学实录,聆听专家们的精彩点评,撰写心得体会,使我有更多的机会博采众长。线下,我也加入了多个省市区级名师工作室、学科工作坊等团队,主动承担“高校+名师”研修活动主持人等任务,在前辈们的引领和鞭策下,努力让自己成长。在自身不断提升的同时,我也鼓励和要求体育组的年轻老师平时记录自己课堂教学中的点滴,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成果征集时,稍加修改就是一篇现成的成果;当一次课题主持人,不管是市区级课题,还是校本课题,每个人都要去尝试,不会没关系,可以参照我之前课题的模板去写,然后我再修改,总之,要行动起来。
一个人走,可能走得快;一群人聚力行走,才能走得远、走得稳。
学校领导对教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也非常高,在学校十四五规划中对教科研的奖励力度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也进一步激励着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年轻教师有想法,也愿意去主动寻求成长,让自己变得优秀,或许会有迷茫,不知该如何去做时,只要相信我,随时随地,线上+线下,我都是毫无保留地和大家一起商议讨论,直至满意。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时候我的要求都比较高,比如成果征集作品中的格式、字体、标点、语病和课题申报时的标题是否规范,表述是否准确等,都比较苛刻。看着大家的成果获奖,课题申报成功并顺利结题,一样地开心高兴,不管是组内还是其他学科老师,优秀的成果我都会优先发表在我们的“名校+”《教学与研究》期刊上,个别的还往更高级别的期刊杂志上推荐发表。
触摸上教科研,我自己也明白,那是一种跟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有时还会把自己弄得挺苦恼。但踏上教育科研这条专业成长的道路,我始终愿意付出很多,我相信我的收获也会更多。回头细细掂量:从无序到有序,从茫然到投入,从困惑到领悟,从聆听到操作,从学习到探索,每一步都是一次进步。对我而言,专业成长之路还很漫长,我的探索实践刚刚起步,过程会很艰辛。其实,我不敢有什么奢求,只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甘、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在此,有两句话与老师们共勉:1.学会反思,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 著名教授叶澜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 2.学会用心,做一个善于积累的人。朱永新教授说:中小学老师搞教育科研,就是应该从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把这一串串的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条美丽的项链。
最后,希望我们能在教育科研的道路上一路吟唱,一路成长,一路收获快乐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