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心潮向党”调研团队:深入青年亚文化探索政治心理新路径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子频道

东北师范大学“心潮向党”调研团队:深入青年亚文化探索政治心理新路径

2025-08-28 17:56

来源:中国校园在线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为深入探讨新时代青年在网络环境下的社会心态与政治认同,东北师范大学“心潮向党”青年政治心理调研团队于2025年7月至8月期间,围绕“青年亚文化的政治心理学分析”开展了系统性的调研活动。此次调研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数据分析等方法,揭示了青年群体在网络用语、教育竞争、就业压力等方面的心理机制与认知偏差。

探网络用语之深意,析青年心态之根源

调研团队首先聚焦于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及其背后的社会心理机制。通过爬虫技术抓取微博、知乎、B站等主流社交平台上的高频网络用语,并结合新闻学传播学、政治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框架,对教育、消费、就业三大领域的网络用语进行了收集、归纳和分析。调研团队聚焦近年来在青年中广泛传播的网络用语,如“内卷”“躺平”“我被资本做局了”“996”等,分析其在社交媒体中的使用语境与情感倾向。团队通过文本挖掘技术,并采用情感分析与主题建模方法,提炼出青年在网络表达中的核心关切。

为获取更具代表性的数据,团队面向全国高校与职场青年发放《青年社会心态调查问卷》共1180份,有效回收率达94.6%。问卷涵盖26项态度题与5项背景信息,内容涉及教育竞争、工作压力、消费焦虑、社会归因等多个维度。

访职场青年之困惑,解就业困境之难题

在就业领域,团队选取了100名不同背景的青年(包括在校生、应届生、已就业青年),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聚焦“我被资本做局了”的使用场景、心理动机与意义解读。访谈发现,青年群体有感受到职场不公、劳动权益受损等问题,并将其归因于“资本剥削”。然而,这种单一归因方式忽视了制度环境、个人能力等多重因素的作用,形成了认知偏差。团队针对此项问题提出了多维度的理性认知框架,引导青年从情绪化表达转向问题分析,提升其应对职场挑战的能力。

图 1团队成员曲兆沛对路人进行访谈

析教育内卷之现象,建良性竞争之文化

在教育领域,团队针对“内卷”、“躺平”等网络用语进行了深入解析。通过文本分析与问卷调查,团队发现,教育内卷现象的背后是多重结构性因素的叠加,许多青年将复杂的社会结构性问题简化为个人努力不足,导致对竞争本身产生负面认知。为此,团队提出了一系列健康表达建议,如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推动教育评价改革、加强生涯规划教育等,旨在重构健康的教育竞争文化。

图 2团队成员滕宇冉对项目建议进行采访

数据支撑,科学验证

为了进一步验证网络用语与社会现实的关联性,团队收集了国家统计局、教育部、人社部发布的2020-2025年教育投入、收入差距、劳动仲裁案件等权威数据,通过交叉分析,明确了网络用语反映的合理诉求与认知偏差。团队还构建了认知矫正效果预测模型,基于随机对照试验数据,提出了多项认知矫正策略,如批判性思维训练、情绪管理技巧等,帮助青年识别并纠正认知偏差。

结语:青春筑梦,引领未来

此次调研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还催生了系列研究成果。团队已形成《青年亚文化政治心理调研报告》《青年网络用语认知指南》等阶段性报告,提出了“情感共振、符号转化、平台共建”三大策略,致力于推动主流价值在青年圈层中的“破壁”传播。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东北师范大学“心潮向党”调研团队以扎实的学术态度与炽热的青春情怀,深入青年精神世界,探寻时代新人培育的新路径。他们用数据描摹青年心灵,用对话叩击思想深处,正以实际行动诠释“强师报国、求实创造”的东师精神。未来,团队将持续深化研究,推动构建更具亲和力与引领力的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让青春在与党和国家事业的同频共振中绽放绚丽光彩。(通讯员:陈雨丰 曲兆沛 田天乐 王博石 滕宇冉 年佳桐)

【责任编辑:校媒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