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学堂】第十三期非遗学堂“壮族三月三”开讲
领略民族特色风情,传承优秀民族文化。3月23日下午,第十三期非遗学堂“壮族三月三”在基地楼报告厅开讲。广西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廖明君教授,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研究员许晓明,广西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中心主任、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陆晓芹教授围绕壮族“三月三”的起源与由来、主要活动、文化价值和传承发展等方面与广大师生展开交流。本次讲座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广西民族大学各学院师生一百余人到场听讲,国内外数百名民俗爱好者进行“云”收听。
廖明君通过讲述流传于民间的断尾蛇传说和刘三姐传说来阐释“壮族三月三”的起源和由来,并讲述该节日和上巳节之间的关联与区别。他表示,全国各地均有“三月三”,但现今关于“壮族三月三”的由来问题仍有争议。在广西,由于各个地方的生活习惯不同,各地对“三月三”的庆祝方式也有所不同。他认为让文化“活”起来,才是最好的传承与发展,要传承与发展“壮族三月三”文化,必须加强宣传力度,激发人民群众的热情,让“壮族三月三”文化深入生活。
陆晓芹介绍“壮族三月三”有关情况。她认为“壮族三月三”是古代中原的上巳节与广西地方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是广西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融合的范本。“壮族三月三”的主要活动既有为纪念先祖而进行的扫墓和娱乐性质的聚友对歌,也有能够促进地方商业发展的其他活动。其中抢花炮、斗蛋和打磨秋等具有壮家风情的活动代表着人们对美好安宁、世代安康的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他们对生活一种的期盼。同时,她还为大家介绍了广西靖西、那坡一带的壮族山歌,谈到深处更是深情演唱。
许晓明从自身儿时的经历与多年的调研经验出发,向大家介绍“壮族三月三”的基本情况。她说到,在“三月三”广西人会祭祖、赶歌圩、食用五色糯米饭、抛绣球、跳竹竿舞等。“壮族三月三”的对歌并不全是即兴的,男女对歌的歌词内容有一套系统的定式。“壮族三月三”文化植根于壮族人民的生活中,具有层次性、丰富性,并拥有一个相对成熟的自我传承的体系,所以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壮族三月三”会呈现出不同的样态。大家想要进一步了解“壮族三月三”文化必须深入社区,到群众中去。
在师生互动环节,三位老师逐一为现场和线上的同学答疑解惑,拓展大家的思维,使大家能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深入了解“壮族三月三”。
本次讲座由广西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和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广西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中心和广西民族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承办,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