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校园个体突发事件,我们该怎么办?
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家庭、学业、就业等压力的不断增大,大学生群体中暴露出来的心理问题愈发突出,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中自杀、出走、暴力、犯罪、突然死亡等暴发性事件时有发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吴胜红,黎能进)
在面对这些事件时,我们往往将目光集中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激发、学校管理的薄弱环节、家庭缺少关爱与交流等因素上,往往忽略了学生自身这一重要因素,也会因其发生在个体身上,而忽略了事件的公众影响力。
什么是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的定义并不仅仅是“突发”和“不确定性”,还有其公共威胁性、紧急性和扩散性。
因为个体事件也可能会造成一定的社会公众在健康、生命和财产方面遭受重大的损失,甚至干扰、破坏社会正常运行的秩序,所以事件也需要迅速进行有效应对和处置,如果后续处理不当,在新媒体环境下,事件与有关舆论也会迅速传播发酵,以至于突破地域限制成为其他事件的导火索。
那么,发生在校园中的个体突发事件会带来什么?面对这样的事件,我们能做什么呢?
创伤与应激反应
对于事件主体个人和与个人紧密相关的群体,在经历一些突发的重大创伤性事件后往往会出现创伤性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这不是一句简单的“我PTSD了”,而是曾经有过显著的创伤性经历,比如这段经历需要包含真实的、或者被威胁的死亡、严重人身伤害以及性暴力,这段经历很可能是直接发生在你身上的,或者是你亲眼目睹的,或者是身边人遭遇的,或者是在一段情境中不断遭遇的;这段经历可能是处于意外,有意的伤害,或者是自然灾害。
但是,创伤经历不等于PTSD。绝大多数人在经历突发危机事件时都会有焦虑、恐慌等负性情绪,这些是正常反应,是人类在长期进化中 形成的自我保护机制。心理应激反应可以提醒我们对外部环境保持警觉, 及时调整自身去适应环境,我们自身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应对这些心理压力。因此,我们应当接纳并允许自己有这些应激反应。但是,严重的心理应激反应往往会出现以下症状:
PTSD的典型病症:
“闪回”——重新体验创伤性事件
“重复性强迫冲动”的症状——生理上的过分警觉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躲避刺激源的现象——对创伤性事件相关刺激物的逃避行为
长期、消极的认知和情绪
“人格解体”的幻觉——不知道自己是谁这种应激障碍的出现也是有一个时间线的,一般人会在创伤性事件发生后,马上显现出PTSD病症,但是有的情况下,PTSD症状会在距离创伤性事件多年后才会显现,而当创伤性事件过去6-12月后,有部分人群会自己康复,不再显现PTSD病症。
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自然灾害或重大突发事件后,直接受灾人群中约20%的人可能需要长期心理援助。这种情况下,自己解决不了问题,就要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了。
2018年,我国启动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可以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提供针对性的心理服务,既包括突发事件后对个体的心理危机干预和更为长期的心理援助,也包括常态生活中对个体的心理咨询、对普通人群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科学知识普及,以及更宏观层面的社会心理疏导和社会心态塑造。
而对于一般的心理应激反应,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有效方法进行自我调适。如果情绪压力大,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学习放松技术,如腹式呼吸、正念冥想等方法;如果认知压力大,应当减少各种信息的影响,少看手机,多读书或做其他有益身心的事情;如果行为方面的变化比较大,应当提醒自己及时调整。
冥想
适应这些心理应激反应也需要时间,不能心急。我们通常会经历三个阶段: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初,很多人都处于心理警戒期,恐慌、焦虑、愤怒、失望、委屈等情绪比较普遍。警戒期持续一段时间,随着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和治疗,事件得到合理处置,心理应激反应慢慢减弱,开始进入适应期或抵抗期,大部分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开始适应危机事件带来的各种不良情绪体验。随着时间推移, 第三阶段可能是消退期或衰竭期,受到创伤的人可以重建心理和生活平衡;而衰竭期即仍无法适应,受创者正常的生活和社会功能受损,也可能因此而生病。当然,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心理应激的三个阶段,或者同步经历这几个阶段。
媒介信息影响
信息在风险沟通中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遭遇突发事件或重大事件时,关注自身安危的我们会特别希望获得外界信息,增加我们的控制感和安全感。但是,突发事件后往往虚假信息的传播更为严重,且负面效果会不断扩散。
当我们反复多次看到这些真伪难辨的信息时,大脑的认知加工资源就会被占用,很可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判断能力下降、疑心加重。面对这样的突发事件,官方的处理往往是需要时间的,同时加上很多违背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等价值标准的文章信息的蔓延,很可能引发公众情绪波动,如非理性恐慌、愤怒等社会心态。
所以,突发事件后,我们对待网络信息的基本心态应当是理性,尽量通过官方媒体获取权威信息,选择合适的媒介,避免信息过载、影响认知和情绪、影响身体健康。
心理建设与成长
突发事件往往是因为平日积累起来的问题、矛盾、冲突因长期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在突破一定的零界点后突然爆发的,所以,平时主动地面对和解决问题以及进行积极的心理调适是十分重要的。
如同疫情对民众的生活和心理健康带来的积极改变,我们总是能从逆境中成长的。心理学研究发现,很多人在生活中经历了暴力事件、丧亲、 疾病甚至肢体残障,但他们并没有从此笼罩在沮丧和悲痛的人生中,而是走出创伤阴影、适应新的生活。
从这些个体突发事件中,我们同样可以通过积极的自我心理调适,给自己信心和力量。这种称之为“心理韧性”的能力也是人类在进化中形成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当环境发生变化时, 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调整和适应,获得成长的信心和能量。当然,学生的心理建设与身心健康也离不开学校、家庭与社会共同参与和相互配合,如果有需要,我们也可以从个体、组织、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获得资源,帮助我们战胜困难、走出逆境。
穆尼尔·纳素夫说过这样一句话:人在困难时刻应该多思,多思了就会有办法。希望小蓝鲸们能以自己的能力和智慧面对和应对生活的考验,健康茁壮地成长!
参考资料:
姜方贤.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浅谈校园安全环境的建设[J].贵州教育,2020(02):14-15.
吴胜红,黎能进.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下的学生突发事件应对[J].江苏社会科学,2008(S1):154-157.
图片来源:花瓣网
文编 | 金晶
美编 | 金晶
责编 | 陶叶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