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校园在线 > 教师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乌合之众》:有意识的个体,无意识的群众

2021-04-01 09:22 来源: Lotustip荷尖公众号 曾燕     阅读 5.1千+
0
分享

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群体之中

大到地区、国家,小到社区、班级

我们也无时无刻不受着群体心理的影响

也许我们都曾被群体裹挟,做了不理智的事

抑或是承受群体舆论带来的无妄之灾

群体到底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避免它的影响?

欢迎来到本次读书分享会

带你探秘群体心理

内容简介: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

在书中,勒庞阐述了群体以及群体心理的特征,指出了当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了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而当一个群体存在时,他就有着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特征。


作者简介:

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1841.5.7-1931.12.13),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有“群体社会的马基雅维里”之称。

勒庞的思想对分析的社会心理学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也成为现代意识形态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01 分享感悟



第一组


上矩形


电影《误杀》中的群体无意识

《误杀》讲述了一位父亲为保护妻儿而与督察长斗智斗勇的故事,电影以无意识为基础进行了深入挖掘,满足了受众对于心理、凶杀、悬疑、暴力的窥视。

我们从电影的海报中可以观察到,《误杀》的英文翻译是“Sheep Without A Shepherd”,意译过来是“乌合之众”,乌合之众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状态。

勒庞在大众心理研究中表明:当某个心理达成一致形成乌合之众后,便会具有高涨的情绪化和行动化。

在警察带李维杰一家进行开棺验尸的时候,警戒线外聚集了很多民众,在开棺验尸未果后,民众哗然一片,情绪高涨且不断传染给别人,短时内群众迅速达成一致:要求警方给民众一个说法,并在未发现素察尸体后,群众愤怒地冲进来袭击了警察。

并没有人强迫群众去做什么,群众的所作所为目的是能够以群众的力量换取安定的社会环境,基于人数众多,群众丧失了理性,对自己的言行不加约束,造成事发现场一片混乱。这是民众对公平正义的呼唤,是集体无意识的渗透。

但是集体无意识也存在一些问题,民众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在暴乱中伤及自身。电影《误杀》深入无意识的范畴,对于现代人的畸形化心理和狂热式行为给予了关注和重视


第二组

《乌合之众》这本书讲述了社会群体的概念、特性以及影响群体的因素和领袖等等。我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是和现在网络群体联系起来。

在现在这个科技飞升的年代,手机、网络、电子信息已经遍及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不管是流量明星的粉丝群体,还是营销号所带来的利益群体,亦或者是键盘侠背后的网络暴力人士。无疑都是群体的一种或多种。

书里面提到了群体特征有冲动、易变、急躁以及容易受到暗示和轻信。群体的情绪是简单的夸张或单纯。

我们经常在网络评论里看见许多自以为义愤填膺的人,抱有着狭隘的思想,不会去思考事情的对错,只是任由着他们所认为的绝对完美来主导自身,这是现在许多网线背后的键盘侠的真面目。

还有一类人是流量明星背后的粉丝群体,这类粉圈效应也正好贴合了书中所说的群体的低智力化、偏执和专横。

他们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提供的意见全盘不接受,又或者是全盘接受。比如近期上线的某部电视剧,粉丝则不会看重演员的演技要求,反而是带着浓厚的粉丝滤镜一味尬吹。这类群体在现在的娱乐圈层出不穷。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只有一个,对于书中的内容,如果我全盘接受,又或者全盘否定,那么我将会和书中所描写的人一样。

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进入、成为某个群体中的一员,正如作者所言,人和人之间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有意识的理性因素(推理、智力、逻辑)的不同,因此个性不同,我们受到的教育教会我们如何去辨别,而不是一味地盲从。在这个群体年代,我们要有独立思考,时时警醒的思想和态度。


第三组


有意识的个性的消失,无意识的个性的得势,思想和感情通过暗示和相互传染的作用而指向相同的方向,在一瞬间将被暗示的想法转变成行动的倾向,这些就是构成群体的个人的主要特点。他不再是他自己,而是成了停止用自己的意愿作为指导的机器人。

群体都是匿名的,因此,也不必承担责任。那些总是控制个人的责任感会消失殆尽。

正如网络暴力、大家一起闯红灯等行为,处在群体之中让这些人的责任感消失殆尽,开始为所欲为。这与《中庸》里的“慎独”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要求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无论是否有人监督,无论是否要承担责任。

要时刻牢记这句话:“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社会的和谐安宁每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需要我们共同维护。

在一个群体里,每一种情感和行为都具有传染性。个人处于被催眠的状态之下,他不再具有意识到自己行为的能力。在某种暗示的影响下,他会用不可抗拒的冲力肩负起完成某些行动的使命。

群体氛围和环境的确对其中的个体有非常强大的影响力。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虽说群体里的每一种情感和行为都具有传染性,但群体里的个人是有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的能力的。可问题在于,这种传染和暗示的力量非常强大。正如勒庞所说:“一个拥有强大的个性去抵抗暗示的个人是极其稀少的,在对抗逆流面前显得寡不敌众。”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哥白尼、伽利略等科学家勇于追求真理的事迹。坚守真理是多么令人可亲可敬的一种品质啊!值得我们加以学习。


第四组





读完这本书,首先感觉这本书是很难读的,它没有很多的趣味性,更多的是一些理论,是一些很难让人看得下去的东西。

读完以后再重新去回想这本书,只记得其中有很多观点,很多说法,很多思想,庞杂而混乱,好像也并没有对书中哪一个具体的很细的一个点进行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首先冒出来的想法就是群体意识和网络舆论的关系,这本书虽然写的时间很早,但是让人感觉和这个时代还是有十分密切的联系的。

现在这个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也是一个每个人都可以展现,可以发声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信息的获取者,也是信息的发布者,我们有很多公共的平台去展现自己,有抖音,快手,电视中的弹幕,还有什么百家号头条号,在这种时候,群体就能够更多的形成,所以在读完这本书以后,更多的就让人联想到网络中的群体意识或者是群体下的网络舆论 。

比如阮玲玉的去世留下了人言可畏,自古我们就有指鹿为马,包括近期我们都熟知的雪莉的离世,似乎都和网络舆论有关,不经让人思考。

网络舆论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们身边,却从来没有一个定论,我们一直在说着要独立思考,要反对盲从,要认清事实,但实际上好像网络舆论无时无刻不在操控着我们,好像大多数人都知道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可是这一个道理也只有在雪崩之后,他们才会反过头来想 ,这是为什么。




PART.02 问题讨论





Q1:如何看待勒庞“群体一般只拥有普通的品质,这一事实能够解释为什么它永远也无法实现要求高度智慧的行动。”这一观点?




如书中说到的个人智力在集体中被削弱,个性也被削弱,只是一种无意识的性格特点占据了制高点,在群体里,个体失去了个人智力发挥的契机,更多的是迎合整个集体,所有人的想法都是最普遍的想法,被无意识占据制高点的群体会无意识的趋向同一个点。

按照勒庞的分析:群体是匿名的,因此,群体中的个体不必承担责任,造成个体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对此,勒庞举出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例子:议会成员如果被分开来看,他们人人都是拥有良好习惯的好市民。当他们团结在一起形成一个群体的时候,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支持最为恶劣的提议,把最无辜的人推上断头台,并且与他们的利益大相径庭,放弃他们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开始互相残杀。同时,群体行为的传染性也导致群体在采取行动时缺乏理性,会被带入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中,受操纵者的控制,从而使整个群体智力水平低于个人。


Q2:你怎么看待现在娱乐圈的粉丝文化?


“乌合之众”的最佳范例。能从中看到很多勒庞书中的影子,比如勒庞提出群体的领袖利用重复等手段动员群体时,很像流量明星的“大粉”用各种口号、大字报鼓动散粉打榜。

“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多么像那些无脑吹嘘明星的粉丝啊。

Q3:你认为作者观点有哪些缺憾?


论证不足,很多都是经验主义之谈。
书中体现了明显的种族歧视和妇女歧视倾向。认为妇女、儿童和某些种族属于低级的进化形式的物种。


Q4:群体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看过太多群众舆论引发的个人悲剧,群体的存在到底是好是坏?



网络的舆论,肯定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会有,我们肯定也会碰到过,但是如果说就因为这些而去舍弃群体的话。是根本不太现实的,因为群体这个东西他是我们生来就有,没有一个人可以独立地活着。

一个人的死是悲剧,百万人的死却只是统计数字。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无论谁死了, 都是我的一部分在死去,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因此,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




尽管勒庞在书中把群体批驳得一文不值

但我们仍要承认,群体的力量是伟大的

没有人可以脱离群体生活

为了避免被群体心理影响

也许还是要多读书,多思考

不要人云亦云

方能不沦为“乌合之众”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