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校园在线 > 学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我又因为不够瘦,自卑地度过了这个夏天

2021-03-31 14:51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中心    阅读 4.7千+
0
分享

    从今年起,不知道看到过多少篇鼓励自己减肥的文章,“一月不减肥二月徒伤悲”“二月不减肥三月徒伤悲”“三月不减肥四月徒伤悲”......一直到明年过年,反正就是不减肥就徒伤悲,无休止地以自律为理由,将减肥喊成必不可少的潮流。

    看到明星综艺、网络红人都充斥着体型瘦长的漂亮女孩,再看看自己粗壮的腿,恨不得将直接将脂肪切下来。

    不知不觉中,我们开始讨厌起了自己的身体,看到镜子时总是感觉有些羞愧感,不停地责怪自己懒惰、不够自律,羡慕那些细长身材的同龄人,那才是美的标准。真的是这样吗?为什么瘦就是美呢?为什么易胖就是堕落、懒散的代名词呢?


ONE

    为什么易胖?

    易胖与我们是否自律无太多关联。

    从进化的角度来说,人类拥有几万年的进化史,而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多数时候我们的祖先都是处于一个食物危机的状态,气候变化、迁徙成本、野兽入侵、战争频发、旱灾涝灾等因素都使得他们时刻在与饥饿作战,所以那些能储存更多能量的人,也就是容易长脂肪的人更容易存活下来,因此现代人保留了“易胖体质”的基因,该基因甚至是我们生存的优质基因。

    但后期的社会发展太快,人类几十年便迈入了一个不会饿肚子的发展状态,而进化的过程又是缓慢的,自然是无法适应这样的速度,所以易胖基因仍在我们体内正常工作着,身体力图将我们每天吃下去的食物最大程度地保存起来,而不是消耗出去。所以,只要你每天正常摄入食物,长肉是在所难免的,并不像一些女生谴责自己那样说是因为自己是个“饭桶”。


TWO

    “以瘦为美”理念为什么会流行?

    其实,这样的理念流行也并不是没有依据。从前古代有不少朝代以丰满圆润为美,包括原始石器时代和古希腊、欧洲中世纪时期,因为那时只有富有人家才吃能得饱、吃得好,圆润则代表了其一定的社会财富和社会地位,便也能代表其健康程度。

    而现代则刚好相反,社会地位较低者经常因没有闲暇时间烹饪营养健康的食物,只能吃加工过的油脂糖分超标食品,而社会地位较高者则更有时间和金钱条件获得优质的食物。因此体型与社会地位背景的关联,使得人们开始追求瘦型美。

    但该说法只能是当人们追求的是健康水平的瘦时更具解释力,而当今人们对“瘦”的狂热执着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个范围。

    举个例子,要衡量体重的健康水平,BMI体重指标一直是最权威的指标之一。BMI的计算也较简单,即体重(kg)除以身高的平方(m)。我国划定的在健康水平范围内的BMI指标是18.5-23.9,超过上限即为偏胖,低于下限即为偏瘦,两者都是亚健康或不健康的水平。

    而根据我国发布的《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19岁的男性平均身高为1.724m,平均体重为63.5kg,19岁的女性平均身高为1.602m,平均体重为52.4kg。

    我们用上述的计算方式计算出两者的BMI指数分别为21.36和20.417,均在正常水平范围。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身高1米6的女生如果体重是52公斤,却会被认为是偏胖,其本人更是认为“胖的不行”,巴不得自己只有90斤。

    那么如果我们用健康范围内的最低值来计算,最轻的体重则是47kg,即94斤,也就是说,1米6的女生低于94斤就已经是“不健康瘦”了。但生活中追求这种“不健康瘦”的女生比比皆是。同理,小编计算出了165cm的女生体重最低限应是50kg,即100斤,但体重过百在女性当中却是一个巨大打击。

    有趣的是,这种现象在社会对男性的印象中却并不常见。如上述所列举的数据,172cm的男性体重为63kg就并不会被认为胖,而若用最低BMI计算出的最轻体重则是54.73kg,但这个仍在健康范围内的瘦(172cm的男性体重54.7kg,即109斤),则会被认为“太瘦了”。

    以前的研究发现,身体BMI值更高的人,即拥有较胖体型的个体更容易对自己的体型不满,而现在的研究发现BMI值与体型满意度已经无关了,也就是说,无论胖女孩还是瘦女孩,都希望自己再瘦一点。甚至在校园这种没有强调身份地位的地方,也有过半数的女性认为瘦更好看。


THREE

    那么,若不是社会地位相关,

    为什么社会就掀起一阵疯狂的瘦身热了呢?

    1】媒体宣传因素——戈培尔效应

    最近一档名为《脱口秀大会》的喜剧综艺里,两位选手也是谈到了这个话题,评委大张伟气急败坏地说了一句:“办杂志跟设计女装的那帮男的就不喜欢女的!”引得全场一阵爆笑。

    这虽然是一句玩笑般的话,但也意外地与心理学、社会学相关的研究结果确实符合——夹杂着男权思想媒体的大力宣传,给女性的身材审美划定了标准。

    就像文章开头举例的那样,我们现在无论是看影视作品还是生活文章,都在给我们呈现一个“瘦即美”的观念,但凡包含了“美女”“仙女”“漂亮小姐姐”等字眼的媒体宣传,看到的必然是一个纤细身材的女子。

    媒体如此宣传的意图我们暂且不讨论,但像这种简单粗暴的狂轰滥炸却是对“洗脑”非常有效的。心理学上有一个戈培尔效应,即大量地重复和强调,终会使得人们动摇原本的观念从而接受宣传所宣扬的观念。此效应的命名,源于二战时期德国纳粹的宣传和教育部长戈培尔,他利用不断的内容重复在纳粹身上展现出了强大的力量,其有句名言如此说:“无所谓是真理还是谎言,只要重复的次数够多,谎言也能变成真理。”

    2】同伴因素——从众效应

    当一个女孩身边都是在减肥或想减肥的人时,她也很难对自己的身材拥有自信。

    而最容易产生“自己不够瘦”想法的女性群体则正是年轻的学生群体,因为在青春期及成年初期,一方面女性集体活动的频率很高,经常能接触到外貌、体型等话题,另一方面,年轻人们都非常在意与同伴的关系,往往会为了与同伴保持步调一致而有意或无意地产生从众心理。

    从众效应远比我们表面上看到的强大,不仅因为它会使得我们对不符合大众流的自己产生怀疑,而且更多情况下,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盲从。

    而当今互联网的发达,更是放大了这种同伴从众效应,人们在或熟悉或陌生的社交圈,都能够看到一些晒减肥的人,显得他们的生活十分自律、积极向上。

    个体不再是仅想要融入自己同伴的圈子,更是想融入“女性”这个“组织”,从而让自己去迎合社会对女性甚至是女性自己的价值观念。

    而当她开始对这方面进行关注后,又会因“全世界都在瘦就我懒惰地在胖下去”的想法更加焦虑、自责(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孕妇效应的作用——随着关注的增多,将某种少数事件认为是普遍现象),情绪上的波动又会推使“瘦就是美”的观念得到巩固加强。

    3】家庭因素——早期自卑印象

    有研究发现,女性身体意象不满和父母的冷漠态度有直接联系。

    经常拿体型说事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女性对自己的身材更为不满(如“看你那个猪样”“一天吃那么多,都快养不起你了”“你一个女孩子长得这么壮,以后谁看得上你”等语言伤害,或是当孩子已经对自己的体型出现了情绪波动,家长仍冷漠忽视)。

    我们对自己形成的印象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得知的,而成长阶段父母与我们的互动最为频繁尤其是童年时期。而当我们过早地形成了对自己的稳定印象,就很难再去自发地认识到这种印象的不正确性。

    4】社会因素——强化学习

    在行为学研究中,一个人在做了某件事后被给予奖励,则其会增加该行为的频率,反之亦然,此称为强化学习。

    而当被给予奖励或惩罚的是个人的特质,可以将其看做特殊的行为,个体想要减少该行为的发生频率,就是想要自己的这个特质消失,也就是不肯接受自己——自卑的产生。

    如同前面提到的,不论是同伴还是媒体,甚至是家人,都会对“胖”有着苛刻的鄙夷。当我们观察到,周围瘦的人会获得赞美,而胖的人则不会甚至会受到耻笑时,我们的身上发生了强化学习,开始害怕变胖而追求变瘦。


FOUR

    以瘦为美的潜在后果

    在心理上,执着地追求变瘦可能会提高患抑郁症、厌食症、贪食症等病症的风险。尤其厌食症与贪食症是当前医学与心理学领域仍需攻克的难关,因为患者多数都不愿意配合治疗,且目前为止并没有特效药。

    厌食症个体会通过不健康的控制饮食和疯狂的运动来让自己减少斤两,而贪食症个体会通过催吐、泻药等方式将刚吃进还未来得及消化的食物排出以控制长胖的趋势。

    两种病症的个体都会有高发的抑郁症风险,甚至走向自杀。因为个体减肥下来并不会让个体产生幸福感,他们会继续对自己的身体做出严苛的要求,甚至体型已经很瘦了仍认为自己还需再瘦。

    厌食症和贪食症在心理疾病中具有较高的死亡率,除了自杀外还有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导致病菌感染等导致死亡的原因。

    即便严重不到走向死亡,患者也会因长期处于饥饿状态,而出现营养和能量摄入不足的情况,这些势必会导致器官功能衰退或障碍。最严重的是心脏问题,美国著名歌手卡伦·卡朋特就是因厌食症并发了心脏衰竭而死亡。

    对女性来说,还有卵巢储备力会下降的问题,据现代医学的研究结果,脂肪储存量要占到体质量的20%-22%,才能维持正常的月经(月经期是胸部发育的关键时期哦),而育龄女性若想要生育健康的宝宝,体内脂肪储存量至少要达到体质量的24%-26%,因此追求不健康的瘦,容易导致月经失调,甚至不孕。

    当今,我们处于一个文明发展的社会里,而审美却出现了如此单一的潮流,不仅显得单调,而且让我们社会出现更多生理心理上的健康问题。我们应该承认个体差异,审美应该多元化。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有人喜欢瘦的,也有人喜欢胖的,我们并不是鼓励让大家去喜欢胖女孩,但胖瘦绝不应是作为主流的美与丑的审核标准。希望大家理智看待自己和他人的体型,精致生活中的自律不是让非让自己瘦下去,而是让自己找到生活最健康和精彩的状态。


    参考资料:

    Leonard W. Doob(1950)Goebbels' Principles of Propaganda.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Pp, 419-442.

    RS Sutton, & AG Barto. (1998). Reinforcement learning. A Bradford Book, volume 15(7), 665-685.

    陈珏, & 肖泽萍. (2009). "以瘦为美"的时代,厌食症袭来. 心理与健康(3), 25-27.

    础德. (2018). 人类从何时开始以瘦为美. 百科知识, 000(004), 8-13.

    苏燕, 薛瑞霞, & 李莎. (2014). "以瘦为美"与卵巢储备力下降. 河南中医, 34(002), 317-318.

    吴静, 王宏伟, & 温宇. (2007). 从人类能量代谢进化视角理解肥胖发生机制.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3(004), 375-378.

    伊尔斯. (2010). 从众效应. 清华大学出版社.

    周盈英. (2012). 外貌比较和理想瘦内化对年轻女性身体满意度的影响. (Doctoral dissertation, 宁波大学).


-END-


文案丨蔡李雪

排版丨祝莹

审稿丨喻赛

排版审核丨喻赛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